唐軍消滅淮西藩鎮有何難處?

於無聲處34

唐軍不僅滅西藩鎮艱難,藩鎮簡直是從頭到尾貫穿了唐朝始終,安史之亂只是藩鎮叛亂的開始,而滅唐建立後梁的朱溫,也是當時最強藩鎮勢力。



淮西割據始於安史之亂的李忠誠,後李希烈逐帥自立,四處搶掠,為亂河南,自封“大楚帝”,周旋於各個藩鎮和朝廷之間,擴大地盤。再後進入“三吳”統治時期,延續了燒殺搶掠的作風,逐漸成為兩河實力最大,為禍最深的藩鎮。

藩鎮割據勢力進入了河南,在唐的中心腹地,勾結兩河強藩,所有的藩鎮勢力都看著這裡的變化,以決定自己的動向。這是唐不能忍的。淮西藩鎮還連接著唐的經濟命脈大運河,水路兩運的中轉,一旦被切斷,後果不堪設想。吳元濟甚至有依託地利,做了取唐而代之的作戰計劃。所以,淮西藩鎮必須要打掉,不然唐就是被人扼住了喉嚨,時刻有斷氣的風險。


轉機出現在河朔三鎮之一的魏博節度使季安病死,憲宗打破了強勢藩鎮父死子承的做法,任命大將田興為節度使。魏博歸朝,河朔三鎮依存關係出現裂縫。而淮西、淄青與淮西鎮三者唇亡齒寒,現在河北暫定,朝廷就能騰出手來打淮西。經過近四年艱苦的戰爭,到了元和十二年( 817 年)冬,大將李愬率軍雪夜入蔡州,生擒了吳元濟。



至此,淮西平定,天下節度使紛紛歸朝。淄青再叛,再平。到元和十四年(819 年)二月,終於平定了淄青。憲宗終於在安史之亂以後,以堅定卓絕的毅力和堅持,為唐朝第一次爭取了統一,雖然是表面的,短暫的。



如是史社

淮西鎮設立於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到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被平定,存在了六十多年。它本是唐肅宗為了應對安史之亂而新設置的中原藩鎮之一。

安史之亂大大削弱了唐中央的權威,後安史之亂時代,各地藩鎮表面上屬於唐朝,但是在各自的轄區內都是世襲罔替,軍權財權一把抓。藩鎮內的軍民只知道又節度使而不知道皇帝,這是唐朝削藩的最困難的地方。

具體到淮西藩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淮西富足。淮西諸州在江淮之間,是唐朝經濟發達的地區。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朝廷主要的經濟支撐就來自江南地區,設立淮西藩鎮是為了給江南供給京師的財糧提供一個安全的通道。然而這後來卻成了淮西藩鎮與中央對抗的本錢。

安史之亂平定後,淮西節度使李忠臣(一點也不忠),開始不聽朝廷詔令,形成事實割據。大曆十四年(779年)三月,李忠臣被族侄李希烈驅逐,此時淮西轄區只剩六州——申州、光州、蔡州、壽州、安州、唐州。

唐德宗建中年間,李希烈平定山南東道梁崇義後,不再為唐朝廷提供賦稅,把淮西之地的強大財力都用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後來更建國稱帝,國號楚,與朱泚遙相呼應。唐朝廷失去了重要的賦稅來源,這財賦收入一進一出,唐朝廷打起淮西來自然要艱難許多。

786年,李希烈被陳仙奇所殺,陳仙奇歸附朝廷。但陳仙奇不久又被吳少誠所殺,淮西又陷入割據反叛。朝廷在這期間收回了壽州、安州、唐州三州。

此間,唐朝廷自身也存在問題:一是唐朝廷對淮西所用之兵,一部分是唐朝廷控制的神策軍,一部分是徵調的其他藩鎮軍隊,不能統一行動;二是唇亡齒寒,和淮西鎮關係緊密的藩鎮,也怕朝廷平定淮西鎮之後就輪到自己頭上,所以使出各種手段掣肘朝廷,比如淄青鎮李師道就派刺客進京刺殺了主張對淮西用兵的宰相武元衡,另一主戰派裴度在侍衛的保護下才保住性命。三是用人失當,唐朝廷開始對淮西用兵前期任用的統帥都不是良才,唐軍節節敗退,後期啟用了名將李晟之子李愬,才扭轉了戰局。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李愬在降將李祐導引下,於雪夜奇襲蔡州成功,破城俘元濟。十一月,吳元濟被斬於長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