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有力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有力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自从我红二、六军团会合,在中央和军委指挥之下,进到湘西北一带地区之后,党即决定在这一地区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不到两个月时间,的确,我们在湘西北创立了一个新的形势,这在中国苏维埃运动发展上是有极大意义的……”这是1935年1月,时任中央代表、湘鄂川黔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的任弼时在《目前湘鄂川黔边区的战争形势和党的紧急任务》的报告中的一段阐述。

任弼时所说的“在湘西北创立了一个新的形势”,即指由他与贺龙等同志率领红二、六军团部队,经过浴血奋战、艰苦斗争,创建了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长江南岸苏维埃运动的重要战略区域。

时间回到1934年7月。此时,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处于困难境地,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被迫进行退出中央苏区的准备,命令任弼时等领导的红六军团先行突围西征,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并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开道。

8月7日,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率领下,红六军团9000多人开始战略转移。经过辗转征战,历尽千辛万苦,红六军团于10月24日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主力在贵州印江县的木黄胜利会师。两天后,两支部队进行整编: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分任军团长、政委、副政委;萧克、王震仍分任红六军团军团长、政委;红二军团军团部兼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两军团的行动。红二、六军团的会师,壮大了红军力量,为策应和配合中央红军长征,进一步开辟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领导下,红二、六军团统一行动,向湘西的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大庸等地挺进。1934年11月7日,红军占领永顺县城,随后在永顺城北的十万坪地区打垮湘西军阀陈渠珍3个旅,俘敌2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十万坪大捷是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的第一个胜仗,是扭转困难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形成和发展湘鄂川黔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1月26日,遵照中共中央电示,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在大庸建立(领导机关此后于12月10日迁入永顺县塔卧),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贺龙任省革委主席兼军区司令员。在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和省军区领导下,红二、六军团分兵各地,发动群众,为恢复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而英勇斗争。

国民党反动派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大为惶恐,调集重兵进行疯狂“围剿”。为巩固根据地,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红二、六军团按照“暂时不渡长江,仍在原地区争取胜利”“湘敌较强,取守势;鄂敌较弱,取攻势”“出其不意,积极向鄂敌进攻,在反‘围剿’中掌握主动权”的3条战略方针,展开了一系列反“围剿”斗争,先后作战30余次,共歼灭国民党军2个整师、1个师部和1个旅。

至1935年9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不仅得到巩固,还进一步扩大,其中心区域和游击区,加上黔东和鄂川边两个游击区,人口约200万。同时,红二、六军团也发展壮大到4个师12个团,约2万人,成为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更重要的是,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牵制了30余万国民党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文韬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