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中国"吃喝"政治第一人,大周王朝八百年辉煌源头是他

周朝,现代的中国人大都知道它。

它是由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率周人拼命建立起来的。

最后,周武王发动了牧野之战,一战推翻商王朝夺取天下。

开创中国

【牧野之战】

开创中国

【牧野之战地图】

周朝共传国君30代37王,享国总计791年(前1046年—前256年)。

周朝统治时间够长的了,近800年,后来的封建王朝没有一个比得上它的寿命!

开创中国

【大周王朝】

领导周人夺取全国政权的虽然是周武王,但是,并不是周武王和周文王两代人起的作用;实际上,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先辈们,早在许多代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的行动。

周的先人是谁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介绍说——

周王朝的始祖名叫“弃”,又名“后稷”。他母亲的姓名“姜原”,是有邰氏部落的女儿。据《史记》载,姜原没有与丈夫同房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位年轻的母亲很无奈,悄悄的将儿子扔到了一个狭小的巷子里……可是,奇迹发生了,经过那里的马、牛都避开不践踏孩子。母亲又把他移到树林里去,刚好又碰上林子里有许多人,就又换了个地方,丢在了郊外结冰的沟渠上。奇迹又发生了,飞翔的鸟群用翅膀为孩子铺垫、遮盖……母亲觉得神奇,就将孩子留下了,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后来成长为中国的五谷之神,凡是说到种粮食的事情,都是从这个小家伙开始的。

后来,当他名扬天下时,他的名字已经是“后稷”了。

开创中国

【后稷】

“稷”是百谷之王,前面加一“社”字,就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的代名词。因为古代立国之本离不开粮食。后稷的后人周文王和周武王夺了殷商的天下,为了与祖上保持高度一致,就将国名订为了“周”,因为“周”字的字源就是一块田地,在上面可以种植“稷”或者其它别的什么粮食。

后稷的儿子不窋,不窋的儿子鞠,鞠的儿子公刘。

现代的普通人对周王朝的先祖公刘,应该已经很陌生了,知道他的人应该不多了;不过,在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之中,公刘的事迹却被单独列出,其中有一首诗对他进行了热烈的歌颂。这诗篇的篇名就叫做。

开创中国

【诗经《公刘》】

诗篇的第一段原文写道:

笃公刘,匪居匪康。

廼埸廼疆,廼积廼仓;

廼裹餱粮,于橐于囊。

思辑用光,弓矢斯张;

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诗篇的白话意思是:

忠厚我祖好公刘,不图安康和享受。

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包起干粮备远游!

大袋小袋都装满,大家团结光荣久。

佩起弓箭执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开步走!

大家可以看出,诗篇之中歌颂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祖上公刘的历史功绩。公刘算是周王朝的第四代,下经11代才传到了周文王、第12代才是大家熟悉的周武王。周人正因为有如此勤奋的祖上,所以后来的周文王和周武王才打败商王朝夺取了商的天下,最终才建立了周王朝,传承了近800余年(算上东周政权)。

公刘正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的周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开创中国

【周人先祖公刘】

对于公刘,在搜索引擎上是能够搜到他的词条的。在许多的知识类词条中也有他,都有介绍他丰功伟绩的功劳的资料和赞美之词;但是,后人对于公刘的介绍,只停留在了公刘创造财富方面。因为公刘亲自带领周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正如前面诗句中所说,公刘“不图安康和享受,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包起干粮备远游。大袋小袋都装满,大家团结光荣久。佩起弓箭执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开步走。”

开创中国

【喜收粮食】

公刘最大的功绩就是发展了周族的经济,使得周族富裕了起来。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周族人意识当中最强烈的一点。

不过,从总体上观察,由于上古时期生产力的落后,部落的人民要吃饱肚子,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公刘才要带领族人进行全方位的粮食生产。

开创中国

【丰收】

所以,吃饭就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大的政治。

吃喝,在那个时候被赋予了比本身更高的的重要意义。

公刘时代,大约是中国夏商时期。之前,在中国夏朝建立的时候,对于吃喝,还只有它的本意——果腹。用墨子的话来说,夏朝的吃喝是“野于饮食”,即“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天下。天用弗式。”

墨子的意思是说:这种饮宴,置于郊外,场面宏大,乐器伴奏,边听边吃,十分随意,体现了饮食的原始之意,野趣之味。不过,到了商代,饮食开始有些变味了,已不单纯为果腹之需,已经开始添加了商朝政治的历史特色。

开创中国

【野于饮食】

过去,研究历史的人认为,这来源于商朝的开国功臣兼丞相(相当于)的伊尹。最早,伊尹只是一位特级大厨师(给大王做饭的),由于他不仅对做饭炒菜比较熟悉,而且,还有治国的才能,后来就又食官跨界成为了治理国家的能臣,所以流传下来了“说汤以至味”的一段论述治国的政治佳话。伊尹在商王问到治理国家方法的时候,以厨师做汤来比喻并阐述统治的某些精要诀窍。春秋时代老子治国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对伊尹的继承和发扬。于是,吃喝从商代起,已经蕴含了高于饮食原始本意“填饱肚子”,而被糅合进了治国的政治见解之中了,即将饮食与治国的政治初步结合了。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的时代,应该晚于公刘的时代;而周朝的第四代祖先公刘,他才是最早将政治揉入吃喝的历史先驱,当周族人丰收了粮食之后,公刘就招呼着族人进入到周族的祠堂里。

开创中国

【祭祀图】

公刘召集族人进入姬氏祠堂,到底是干什么?

先是祭祀先人,然后当然就是“吃喝”了。

呵呵,吃喝?

是的,吃喝!

开创中国

【这饮食不错哦!】

那么请问:这样的吃喝其目的是干什么?

简单的说:政治需要!

什么政治?

简单的回答:增强凝聚力!

如何增强呢?

答案是:制定吃喝的等级制度。

开创中国

【鼎】

公刘首先发现,在部落(氏族)内部,可以通过吃喝来达到融洽和加深族人相互之间的情感。只有有了族人相互间的感情,才能够巩固宗族内部的团结。不过,在这个吃饭过程中,并不是平均的分配吃食,为了表示亲疏,即便同是族人,在吃饭的享用方面,是有不同的标准的。

当时的吃饭等级,集中表现在不同血缘的兄弟之间的差异。

(1)但凡亲兄弟(父辈跟正妻生的儿子)每年四次会食(一年聚4次);

(2)从父兄弟(父亲跟妾生的儿子)每年三次会食(一年聚3次);

(3)从祖兄弟(同一祖父的兄弟,即堂兄弟)每年二次会食(一年聚2次);

(4)族兄弟(同一姓氏的同族兄弟)每年一次会食(一年聚1次)。

这其实就是周代社会的政治基础,即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立亲疏,但凡与族长(后来的大王)血脉关系近的,较血脉关系远的要亲一些;而从政治层面讲,就是要亲近血脉关系近的。换句话说,大王要依靠的政治力量,以血脉关系的远近来作为衡量的标尺,儿子优于兄弟、兄弟优于叔伯和叔伯兄弟、叔伯兄弟优于表兄弟;同样是儿子,嫡出的优于庶出的,同样是嫡出的,老大优于兄弟,同样是庶出的也是以大的优于小的……

开创中国

【等级制度】

以宗族亲疏关系,每年次数不同的聚会吃饭,其做法是“集合族人,伴着音乐吃喝,酒足饭饱,心灵沟通,所以《礼记•燕义》说“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吃喝的政治意义就出来了。这就是周代社会的政治基础,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最初的等级制度。公刘不但是为了内部团结,同时又为了将这样的差异固定其等级并形成制度化。所以,在吃饭方面就有了等级差别,形成了以吃喝为表现形式的政治体系。这就是孔子在春秋时代强调的“亲亲”关系(第一个“亲”是动词,动宾结构)。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这正是公刘对于吃喝政治的创造性发明和贡献。

公刘首次将吃喝,作为团结宗族兄弟的纽带和手段,这个情况在《诗经·公刘》的第四段有详细的记载,(省略原诗文),其白话大意是:“忠厚我祖好公刘,定都京师立鸿猷。群臣侍从威仪盛,赴宴入席错觥筹。宾主依次安排定,先祭猪神求保祐。圈里抓猪做佳肴,且用瓢儿酌美酒。酒醉饭饱情绪好,推选公刘为领袖。”

好一句“酒醉饭饱情绪好,推选公刘为领袖。”明明白白揭示了吃喝的政治本质。

开创中国

【九鼎图】

从此时开始,周代祖先的饮食,开始被创造性的用来作为团结内部的一种形式,并由此生发出各种各样的礼仪,以至于把最初的等级观念完全融入饮食的政治制度之中,正如后来的史书《国语•楚语下》记载的: “祀加于举。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灸,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上下有序,则民不慢。”不但在吃的饮食质量即花色品种上,而且在饮食使用的器皿上,还是在饮食搭配的音乐舞蹈等形式上,对不同身份的人,都具有级别不同的饮食标准与配套礼仪,其规格是很严密和严格的,后来的结果就是“等级森严”了。

这就是中国等级制的起源——最先是从吃饭的差异开始的。

公刘,将延续人生命的生理需要吃喝,创造性的推进到了族人凝聚力的政治团结之中。

他创造了全新的古人理念,当之无愧的成为发明中国吃饭政治的第一人!

开创中国

【公刘雕塑】

公刘有了这样的创造之后,后来的历史才会出现伊尹、老子、孔子等中国文化伟人。

所以,公刘是中国文化最初源头之一,如同长江黄河源头的一股涓涓细流!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悬疑大师/文(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