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不害怕天下人指責嗎?他與隋煬帝有什麼不同?

諷說


這個問題看似很有人情味,實際上在古代不是一個大問題。

宮廷內部發生的秘密,天下人怎麼可能知道?古代社會信息不流通,即使其他州府官員都很少到京城,皇帝也僅僅通過奏疏瞭解各地政事,這也是古代郡縣制以後,皇帝管理的一大十分擔憂的、鞭長莫及的隱患。古代皇帝到底依靠什麼在治理國家?答案絕對意想不到,靠的是一份份文件,就是詔書敕令,好像今天實際也沒有太大變化,只不過當今社會信息流暢,所以產生了上面的問題,其實實際上想說的不是當時的人們而是後來人們知道皇帝更換了以後,天下會知道,會不會對沒當幾年皇帝的李淵,身體也沒有太大問題,為什麼宣佈退位,原來太子李建成為什麼死了,還滿門被清除,等等。

李世民當然非常緊張,但他身邊的人都有謀劃,爭奪太子位看似一個比較突然的事變,實際當李世民賣力的在天策元帥任上表現時,已經有了蠢蠢欲動的心思,何況身邊還有許多小人,李世民是團結一切可以利用的人那種,不是後來描繪的親賢臣遠小人的人物。連後宮的妃子宮女都收買的,不然怎麼打聽李淵和太子的動靜,情報永遠是第一位的。

奪權以後完全保證自己的帝位不被動搖,李世民開始重塑自己形象,所以篡改歷史,大量凸顯自己當年孝子賢孫的形象,太原舉兵是他,說服李淵是他,大量重要的戰績當然也是他,他光明磊落一個大好人,卻被太子建成和元吉多次冤枉誣陷等等。事實上,李建成從才幹來說不亞於李世民,就當了太子以後也一樣出征作戰,但李世民掛著兵馬元帥頭銜,府上文臣武將確實多過東宮,對李淵扶持李建成非常敏感緊張,是他自己急於立功表現,李淵也確實衝動下有過動搖更換太子,但還是希望平衡他們兄弟的功績,製造了兩個兒子尖銳的矛盾。但李世民當真了,加上秦王府人才濟濟,誰會甘願這樣輔佐一個親王呢?李世民當然趁勢而上謀劃了玄武門事件。

他為了抹去不正當的奪位,才刻意積極表現出各種賢明形象,但是個人一直對李世民保持冷靜看待,他的賢明其實只有六七分是本色,另有兩三分是刻意表演出來的,就像他在建立唐朝的功績上,也是一樣,有一些是後來為自己製造的假象。更重要的是他確實對此很敏感和警惕,害怕後人認為他又是一個隋煬帝,所以小心做事,重用賢明的大臣,把國家基本上推向了興盛局面。但是,李世民在魏徵、王珪等原來建成身邊的諫臣死後,其實很快就驕傲自滿了,只不過總體國家治理不錯,加上吹噓,貞觀盛世就迷惑後人眼球了。


何運超


在玄武門之變中,身為秦王的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並且斬草除根,將自己的十個侄子,無論少長,全部殺死。

有人問:李世民不害怕天下人指責嗎?

當然不會了!

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有獨智之慮者,必被庶民之怨

建立蓋世之功的人,一定會被世俗所詬病;有獨到智慧,掌控大局的人,一定會被庶民百姓指責。

李世民在唐朝的創業過程中,功勞最大,儘管李建成也不是飯桶,但他的功勞與李世民是沒法比的,這就是為什麼李建成到後來感覺到了李世民的威脅,而向李淵建議,將秦王府的人調往邊地,分散李世民的力量。

可以說,李世民殺掉了親兄弟,掌控了朝局,成為大唐天子,開創了“貞觀盛世”,給當時天下初定的百姓帶去了安定的生活,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治國經驗,他留下來的《貞觀政要》(唐天寶年間編錄成輯),對後世之君治理國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鑑。

帝王之責在於治理好天下,李世民完全合格,至於兄弟鬩牆的慘劇,民間議論,政敵傳播,也是十分正常的事,對大唐統治而言,對天下百姓來說,那只是家庭成員的權利之爭,正因為李世民果斷出手,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內耗,將政局的動盪影響降到最低。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如果說到唐太宗與隋煬帝的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重民心,惜民力,後者煩民心,役民力。

唐太宗追隨父親李淵開創大唐,並且親自南征北戰,東討西伐,作為一個極其聰明的君主,他知道,民力有限,民心會變,當為政者注重與民休息,重視發展生產時,就會天下萬民歸心,民心定,則江山固。

而隋煬帝卻恰恰相反,他也是一個聰明的君主,卻非常剛愎自用,建東都、三徵徵高麗、挖運河,動輒徵用民力百萬以上,試想,在一個農業社會里,什麼最重要?農時不違,農耕不輟!而隋煬帝卻忽視民力,以為天下百姓役使不全,天下民力源源不斷,如同暴秦始皇帝一樣,他也成為了暴君!僅僅不到十年,他就將其父隋文帝楊堅苦心經營的江山敗光!

這不是哪個後世的歷史虛無主義者能夠給他翻案的,也許細節有虛構,被人篡改,但歷史的總規律到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改變,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國有常,利民為本!


歷史的脈動


一.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是不怕天下指責的。

1. 成王敗寇,勝利者不受譴責。

“唐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前,已經詳細謀劃,精心準備,包括在長安城內隱藏特務,自己進入李淵後宮搏同情造輿論,收買玄武門門將等等,他集思廣益而又運籌帷幄,對政變成功有絕對的把握,而歷史是任人塗抹的小姑娘,史筆在笑到最後一方的手中。

2.他不會被戳脊梁骨,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反而是李建成與李元吉。

他知人善任,在位期間,任用賢能,虛心納諫,帶頭厲行節約,扶植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形成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相信玄武門政變前,他延攬人才,禮賢下士就已經在頭腦中勾畫了藍圖!



3.對外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破東突厥,滅薛延陀,平高昌、龜茲、吐谷渾,攻高句麗,經營安西四鎮,使各民族人民和睦共處,相安融洽,贏得了“天可汗”美譽,確實蹶功甚偉,業績光照千秋!這平天下的文治武功於篡太子位之前已經略有具備了,能力在,何患之有?

二.他與隨煬帝有何不同!

隋煬帝楊廣早期勵精圖治,有開通隋朝大運河的舉措,營建並遷移首都洛陽,制定了設州為郡的制度,廢除度量衡依古式;也有一定的歷史功績。


但他缺少李世民韜光養晦,駕馭群臣,雄才大略,安定邊疆等方面的能力,這四個方面二人是不能同日而語、相提並論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不知道為什麼要將唐太宗與隋煬帝兩將相比,只能依照史實實話實說。

先說唐太宗李世民,這個載入史冊的“唐宗”宋祖。要問發動玄武門之變時,秦王李世民會不會被戳脊梁骨,被釘在殺兄的歷史恥辱柱上,我理解當時的李世民沒想這麼多,因為很簡單他不動手,就不會有他叫唐太宗,連秦王李世民也會很快消失。成為唐太宗的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而問者要與其相提並論的隋煬帝楊廣,則是一亡國之君,“臭門昭著”。煬帝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洛陽(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例如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崩潰覆亡。當然也並非一無是處,大運河的修建為此後中國南北漕運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二人處在歷史拐彎之處的兩端,都為帝王,一個留名青史,殺兄奪位就此一筆帶過;一個惡名遠揚,運河利在千秋誰曾頌他。歷史就是這樣,是成功者的歷史,也由成功者書寫。






芒果觀世


宣武門之變根本就是皇族內部的權力傾軋,國家經過了南北朝五代之後都是武夫建國,手上有權就能建國,國丈有權就能篡位,那個時代為了權力父殺子,子殺父,兄滅弟,弟滅兄更正常,壓根沒有人說。

其實李世民和隋煬帝是一類人,有才幹有能力,只是隋煬帝繼承的是一個花花江山,國庫充盈,文帝勤儉勵精圖治,煬帝即位後開始大搞建設,好比現在通縮需要刺激經濟最好的政策就是基建拉動經濟刺激消費,方向是對的,煬帝最錯的是第三次爭高麗,他太追求完美了太在乎別人的評價了完全不願意接受失敗,最後弄的一團糟,最後破罐子破摔,性格決定命運吧!李世民即位時唐國力不強外患嚴重甚至一度被突厥打到京城最後是傾盡國庫之財才買來和平的,李世民一直覺得是畢生大恥,後來勵精圖治才滅了突厥的,李世民也喜歡打遼東(高句麗),打了兩次,他幸運的是死的早,其實他晚期並不是十分聖明。


靜靜地談談天說說地


成王敗寇,沒有什麼是非好說,隋朝若不滅亡,恐怕也沒人敢指責隋煬帝的殺兄迫父,也許很多事自有另一套說法。

這封建王朝的每個朝代或政權基本上都是靠武力解決問題爭端,其解釋權也在統治者。

不過李世民要比隋煬帝好很多,他也沒有殺死父親李淵 ,而且把個唐朝治理得繁榮強大,對功臣文官武將也十分優待,對老百姓更是寬鬆愛民。

對於那些政權的爭奪也無法弄清誰是誰非,因為歷史上沒有固定的政權,一個政權的衰退便有另一個政權的交替。


知足常樂6144539457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從父親李淵手中搶得皇權。雖然在唐初有貞觀之治的美名,但此功不能湮滅他殺兄弟欺父奪位的事實。歷史就是這樣的殘酷。唐太宗跟隋煬帝相比,雖然後世對唐太宗讚揚的多,對隋煬帝罵的多,他們都對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隋煬帝開運河、興科舉,其貢獻比唐太宗的貢獻要大很多。


慎審古今


李世民有野心,但也有張臉,都是周圍的人幫他撕破了臉,染黑了心的。人,誰得勢,湧而聚之,喪權,棄而散之。


古草秋心


當時的秦王不僅僅是他自己,而是整個既得利益集團,你不當皇帝手裡還有兵權能有好下場?就算你不想爭你的手下也不會同意,誰不想當皇帝!當時怕不怕不知道,後來肯定是怕了,要不怎麼天天做噩夢,睡不著覺。


冷風追殘月


應該還是擔心後人的評價了,但他當時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在與兄弟的皇位爭奪中佔據上風,只要勝利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一切都好辦,這就是為什麼有新舊唐書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