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吉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人士,主张坚决讨伐,削平藩镇

我们今天分享一下唐朝著名的两党之争,分别从几个事件来看两党据争的争议及为何如此对立。在唐朝后期,中央王朝与藩镇势力之间,进行过反复的较量。在如何对待藩镇的问题上,牛、李双方有过多次的争执与分歧。以牛僧儒为代表的“牛党”派人士,大都主张以慎重的态度对付藩镇割据,宁愿息事宁人,也不同意轻起战端。而以李吉甫、李德裕为代表的另一派人士,则主张坚决讨伐,削平藩镇,重振中央一统的权威。

以李吉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人士,主张坚决讨伐,削平藩镇

比如,唐宪宗元和初年,在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镇海节度使李倚违抗朝命的情况下,李吉甫力主以强硬态度和武力征讨平叛。在对待淮西度使吴元济的态度上,李吉甫也主张因时而取之,虽然未及正式开战,李吉甫就已病死,但他主战的态度是朝野皆知的。

到武宗时期,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执政时,也釆取了强硬态度,坚决打击割据势力刘稹,并收复5州30县。与之相反,“牛党”派人士则认为李吉甫是“炽于武功”,不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不顾恤百姓的负担与生存。元和十二年(817年),“李党”派的宰相全力组织讨伐准西叛乱时,“牛党”派的李逢吉、令狐楚等,或秘密阻遏,或公开反对。

以李吉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人士,主张坚决讨伐,削平藩镇

文宗太和五年(831年),幽州杨志诚驱逐主帅李载义,皇帝问计于宰相牛僧儒,牛回答说:“范阳从安史以来,就不属朝廷所有,秘亲时平定刘总,朝廷耗费八十多万缗,结果没有得到尺帛斗粟的好处。现在杨志诚夺了李载义的权,和当年李载义当节度使的情况相似,朝廷不必干涉,承认他为合法,还可利用他抵抗契丹。何必劳师动众去讨伐呢?”

以李吉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人士,主张坚决讨伐,削平藩镇

对于当时的边防安全问题,两派也有着严重的分歧。其中最能说明问趣的,是“维州事件”。维州(今汶川西北)地处与吐蕃接壤之处,隋朝时被羌族占领。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白狗羌首领内附于唐,因为其地域中有姜维城,命名为“维州”。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被吐蕃攻陷。德宗时,韦皋屡次出兵攻伐,都未成功。

在公元831年九月,吐蕃的维州副使率部众来到成都准备投降,李德裕安排虞藏俭为维州刺史,率兵入据维州城,并向文宗汇报说:“准备遣散羌人3000名,烧掉13桥,捣西戎的腹心,可以一洗先前的耻辱。”

以李吉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人士,主张坚决讨伐,削平藩镇

文宗让尚书省召集百官商议,大多数人都同意李德裕的意见。牛僧儒这时却说:“吐蕃面积广大,周边有万里,丢失一个小小的维州,势力不会受什么损失。近来我们与吐蕃正在修好,约定双方罢兵,作为堂堂大邦,要以守信用为上。如果人家来责问为何失言,并起大兵前来,不过3天就可以打到威阳桥。到那时,西南数千里不存,就算得10个维州,又有何用?不守信用,只能有害而无利。这是连草莽匹夫都不可做的亭情,何况天子!”文宗听了,觉得有理,下诏让李德裕把维州城归还吐蕃,并将来降的悉怛谋及其部众也归还吐蕃,吐蕃将他们全部诛杀在边境上,极为慘酷。李德裕因此对牛僧儒恨得入骨三分。

以李吉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人士,主张坚决讨伐,削平藩镇

在有关政治改革的问题上,“李党”派比较重视,并采取一些实际措施,而“牛党”派一般主张稳妥为上,尽量维持现状,有时还搞点“复辟”。如元和年间,李吉甫认为从秦到隋设官最多的莫过于本朝当时。因此他建议省并州县,裁汰冗员。宪宗采纳了李吉甫的意见,于元和六年(811年),精简京官1769名,外官808名。武宗会昌年间,李德裕执政时,又精简冗官1000余名。但牛党”派人士,对此不以为然,惟恐搞乱政局,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持反对态度。唐宜宗大中年间,牛党成员白敏中执政,立即把会昌年间所减州县官,复增383名。

牛党”中的首领人物,大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因此,比较重视科举制的贯彻实施,对科班出身的人当然也高看一眼。“李党”派的首领人物,如李德裕,就不是进士出身,而是靠祖荫入仕的。这不悬说李德裕就没有才干,丽是他因此对科举制不那么重视,对科举考试中的弊端尤为不满。一次實会,李、牛二人都在座,牛僧儒因不大看得起公卿子弟,就瞧着李德裕,开玩笑说:“绮纨之子,怎么也坐在这里?”

以李吉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人士,主张坚决讨伐,削平藩镇

李德裕后来对武宗说:“我没有名第,自然不应该指责进士。但我的祖先在天宝年间因为仕途无路,勉强应试,竞然一举中第,从此厌恶进士科考试中有浮华不实的地方,家中不准再放《文选》(当时进士科考必读之书)。我认为,朝廷显官,还是应以公卿子弟担任为好。”因为有此番见识,早年的李德裕是不应举的,所有后来他主张对科举进行改革,等到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他当上了宰相便对科举中的进士科进行了停试诪赋,罢宰相阅榜等几项改革。

以李吉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人士,主张坚决讨伐,削平藩镇

但不久李德裕被李训、郑注借助李宗闵的力量挤出朝廷李宗闵执政后,自然不会贯彻李德裕的主张。后来,李德裕再度入相,又是厉风行地对进士科考试进行改革。

其主要内容有两项:其一,及第进士不得呼主司为“座主”,及第后只能一次性谒见主司,此后不得聚集参谒,更不能于主司宅第置宴。这击中了科举制中“座主”与门生”过于亲密的一个要害之处。其二,蔡止“曲江大会”。

所谓曲江大会,是指进上及第者在考试结束后,集体到当时的曲江池游宴,公卿大家倾城纵观,有的还专门来挑选东床快婿,有时皇帝也亲临曲江之衅的紫云楼,垂帘观赏,进士辈交结朋比的习气,也得以盛而不衰。李德裕罢“曲江大会”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限制同窗朋比,成为日后朝政之弊。而“牛党”则普邀认为这是李德裕因自身非进士出身,有意打击进士及第者,故加以反对。

以李吉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人士,主张坚决讨伐,削平藩镇

今天我们分享唐朝后期两党针对藩镇及内政、科举等等事例,两党之争历时四十余载,从唐宪宗伊始,共经历六朝,皇帝换了六任。这两党有太多故事可以说,其中关于中央王朝与藩镇势力之间的矛盾是两党相争的重要起点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