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聲稱宗周是洛邑,那該如何解釋“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呢?

華夏上古歷史探幽


西周滅亡並非是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西周覆亡幽王被殺都是源自幽王廢嫡立庶,幽王后來自申國,申國位於鎬京以西,為周王室的鎮守西大門,歷代周王都對申國禮遇有加,並與之結親,幽王寵信褒姒,廢申後和太子改立褒姒和伯服為太子激怒了申候,他連接諸侯欲反對幽王,不想王室大軍已經兵臨城下要討伐申國。

申候為自保派人向犬戎求援,並答應攻破鎬京後財物自取,犬戎看有如此好機會求之不得,他們突襲了週六師,周軍大敗,申侯和犬戎窮追不捨攻破鎬京,殺死幽王和太子伯服,褒姒下落不明,犬戎將京城劫掠一番,申侯擁立廢太子宜臼為周平王,這時秦晉鄭衛四國前來勤王,犬戎退回西戎。

平王弒父奪權諸侯不服,虢公擁立幽王弟餘臣為攜王,鎬京殘破,地近攜王,兩王互相攻伐,平王為自保下旨遷都洛邑,將岐豐之地封給秦國,用鄭武公為卿士,將攜王之地許給晉穆侯,衛武公由侯爵晉為公爵,但天下諸侯都對平王得位不正充滿懷疑和不滿,此後的周天子受制於諸侯,淪落到連諸侯國都不如的地位。




南極狼人


今天在頭條裡看到這個問題與我前面回答的問題同處一個時期,問題問的也非常有意義。於是又開始了嘗試作答。

赫赫宗周 唯有一處

周文王繼位後,將周都從岐邑遷至灃水西岸的豐都。周武王則在灃水東岸建立鎬京,史稱“豐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洛邑是公元前768年,周平王東遷定都的,史稱“東周”。(今洛陽)儘管後世有許多史料也把洛邑一併寫成宗周,無外乎是把整個周朝稱為宗周,而洛邑並非周朝開朝的原始宗廟和園囿的所在之地,因此不應視為是周朝的宗周之地。“豐鎬”才是歷史意義上的真正宗周所在。




宗周雙城 歷史第一

宗周,是我國曆史文獻記載最早的第一座城都;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座稱之為“京”的國都;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雙城城市。

中國著名的古代建築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家梁思成。在1950年初,就提出在北京西郊建設新首都的建議,其中就有對宗周豐鎬雙都城的研究參考。

如今我國的雄安新區被譽為千年大計,同樣有著雙城建設的大格局。包括韓國在內的向南雙城發展,雙城體系規劃正被越來越多的,各國各地城市建設所採用。赫赫宗周意義深遠。




褒姒之滅 無稽之談

關於褒姒之滅的問題,我在回答周幽王上臺是如何荒廢政業的相關問題時,就詳細地闡述了西周滅亡的整個過程。是因為周幽王廢於國事、昏庸無能、荒淫無度最後禍起廢立死於驪山而周亡的。並非褒姒女主禍國、一笑周朝亡。從褒姒身世荒誕怪異,來去成迷的整個過程不難看出,這是王權鬥爭的一出鬧劇,褒姒只是這出宮闈內鬥的替罪羊罷了!

好了,今天就說道這。歡迎您繼續關注,謝謝!


鯤鵬茶社


這個問題應該分成兩方面來回答:

1、宗周是洛邑嗎?答案:不是!

2、如何理解“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意思是:宗周毀於褒姒之手。但可能嗎?一名弱小女子有何能力把宗周給滅了?

宗周是洛邑嗎?

宗周應該是豐鎬而非洛邑。

據《尚書正義·畢命》記載:“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於豐。於朏三日壬申,王朝行自宗周,至於豐。宗周,鎬京。豐,文王所都。”

豐鎬其實是兩座城,分別是豐和鎬。豐京城是周文王所建,當時周家把都城從西岐搬到了豐京。後來武王又繼續營建了鎬京,並以此為根據地發展周家王朝的事業。而洛邑雖然也是武王時期就規劃好的京都,但那裡不能算是“宗周”,應該是“成周”。

  • 所謂宗周,就是指周朝的“宗”,也就是根本。周武王是在豐鎬確立了周的統治地位,眾諸侯最早朝拜的地方就是在豐鎬,所以稱為宗周。

  • 所謂成周,那是周朝成立以後所建的都城,也就是洛邑,因此稱為成周。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這句話來自《詩經·小雅·正月》,意思是赫赫有名的宗周最終滅在褒姒手中。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冤的說法。褒姒,來自褒國的弱女子,本來身世就非常慘,從小就是孤兒,長大後因為長得好看,被褒國的國君當成賠罪禮物送給周幽王。周幽王得到褒姒後非常寵愛,按《史記》的記載,周幽王是因為過於寵愛褒姒而導致亡國。

但我們如果從褒姒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就會發現褒姒其實非常慘。她從小被遺棄,長大後也沒有自由,被當成物品贈送。好不容易跟著周幽王過好日子,自己也封了皇后,兒子也封了太子,沒想到最後的結局是兒子被殺,自己也被犬戎擄走了。如此還不算完,還要揹負亡國妖女的罵人。

西周滅亡的原因並不在褒姒,而在周幽王,他如果不廢掉原來的皇后和太子,就不會招來申國聯軍的造反。就像劉秀和郭聖通的關係一樣,在郭聖通的舅舅劉揚兵權還強大之時,劉秀是死活也不敢得罪郭聖通。周幽王顯然沒有劉秀那樣的覺悟,他在廢申皇后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到,他的岳父大人是申國的國君,所以亡國也是他自找的,與褒姒無關。


水煮汗青


宗周指的是鎬京,而洛邑是成周。後來平王東遷,洛邑就成了周唯一的京城,所以後來的洛邑也被稱為“宗周”。但是在王子朝之亂以後,由於周天子威信進跌落到極點,所以各國諸侯在私下裡都蔑稱周天子為“成君”,也就是“成周之君”。

周作為天下共主,所控制的族群、邦國之眾多,幅員之遼闊廣大,都是歷代先公先王們所想象不到的。然而剛剛一統天下的周朝也面臨著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商的勢力尚存。比如《史記・周本紀》就記載武王返回宗周,也就是鎬京之後,幾乎夜不能寐,於是周公前往問候,武王告訴兄弟說:“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所謂名民三百六十夫,是指在血緣組織上與殷人有聯繫的無數個族群、邦國,這些族群或邦國既沒有商朝的顯赫,卻也實力未受損失,這使周武王感到上天賦予周人的禮物——王朝的天命,尚未能落袋為安。因為東方有太多的“實力派”仍舊承認商朝。 於是周武王帶著這樣的憂慮,在伐紂兩年之後,便離開了人世。

武王的憂慮馬上便成了現實,在武王崩後,紂王之子武庚立刻策反對成王周公叔侄不滿的管叔、蔡叔以及仍舊效忠與商朝的諸侯開始反撲。周公率軍東征,殺武庚、誅管蔡,並營建洛邑為成周,也就是周朝在東方的陪都。成周洛邑又被稱為“中國”, "中國"最初之意,是周人指商的"中央之邑\

陳大舍


宗周在今西安城區西邊,宗者根本也,宗周意即大周的根本之地,文王於灃水西築豐城,是宗廟所在地,武王於灃水東建鎬京,是西周朝廷所在地,豐鎬合稱宗周。成王時,周公旦於伊洛盆地營建城池,共建有三座城池,於澗河營建王城,遺址在今王城公園一帶,西周時是周天子東巡駐地,東周為朝廷駐地,相當於清代北京的宮城及皇城;於瀍河營建洛邑,遺址在隋唐東都洛陽,今洛陽老城一帶,是坊市貿易和平民百姓居地,相當於清代北京的外城;在最東邊邙山之南洛河伊河交匯處之北營建成周,是北靠邙山南臨伊洛河的戰略重地,成者干城也捍衛也,成周意即保衛大周之城,是成周八師總部駐地,是軍事堡壘性質的衛城,相當於清代北京駐有八旗的內城,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曾將殷頑遷禁於此由軍隊看管,後世在成周基礎上築建了漢魏洛陽城,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首都所在地,遺址在今天白馬寺以東,漢魏洛陽城遺址一帶,現已為村莊麥地了!予由洛陽坐火車東行經過此地,想起麥秀之感和黍離之悲,也情不自禁感嘆世事滄桑!


海島浪速


這個問題原本問的不是宗周是洛邑這種弱智問題吧,史學界倒是有關於周都在宗周還是在成周的爭論。“必葬我成周以近成王”,史記裡周公死前的話,成王的做法是葬之於畢,以近文王,表示“予小子不敢臣周公”,既然周公葬於畢是離成王“遠”,那麼周的政治中心似乎還是成周而非宗周。平王的東遷有一說就是遷的郟鄏而非從宗周到成周,具體怎樣沒定論,史記說周都在成周之前其實一般都認為周都就是洛邑。再有就算宗周位置可能有過變動,懿王、孝王那幾代也被犬戎逼得遷過都。


晝冕


我也好奇,他們說宗周和成周一個西安一個洛陽,成周是洛陽,從周成王(周第二代王,武王姬發子)就開始修建並定都,一直到幽王,都有王居於成周的記載,那麼問題來了,“平王東遷”是遷到哪裡去了?從洛陽到洛陽?

正解是姬興於周原,是為宗周,意即周室祖地;都於關中,是為成周,意為成為周地或者成王建都。


單身狗與孤狼


陝西的垃圾又在挑撥,成周是洛陽,沒人說過宗周是洛陽,除了惡意攻擊洛陽的西安垃圾,沒人這樣說過


雪夜落月


題目涉嫌挑撥,成周是洛邑,宗周是鎬京,不要瞎提問,容易引起兩座城市大V的互黑!


對話歷史


宗周洛邑?沒聽說過!

宗周,顧名思義,是周人的“祖宗”之地,顯然指的是豐鎬,這是周的政治經濟宗教中心。

洛邑是什麼呢?是周人在滅商之後,因為東方統治地域的擴大,不得不另外建立一個政治重心,名曰“成周”,也就是為了鞏固周人的統治,為此還部署重兵來保護。

因而,聲稱宗周是洛邑的說法本身就是一種謬誤,由此,後面的“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用來形容鎬京自然是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