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上有诸子百家,为什么会独尊儒家?

战国时期

我们说的周礼是西周的立国之本。

但到了春秋战国周礼出了问题,西周变成了东周,东周变成了两周。

当然,这是孔子不想看到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宣扬的重点就是周礼,现在施行周礼的周国都没落成这样了,他那种儒家思想能被诸侯们接受吗?

所以,在战国时期,这个比较盲目不统一的时代,必定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

一种是争论国家的出路,另外一种是争论自己的出路。

连年的战乱,有的人积极改革,有的人失望退出,有的人还在原先的道路奋斗。

诸侯国的眼里早已经没了宗周那一套,特别是秦国、楚国、齐国这样处于霸主地位的大国。楚国早有僭越称王的劣迹,秦王也去周国扛过代表天子权利的鼎、就连齐王也想获得九鼎。

整个春秋战国就是各国谋求快速发展的时期。魏国,吴国、燕国,楚国、秦国、赵国、韩国、齐国等,它们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改的就是传统西周流传下来的那套老规矩。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改革的成绩也摆在了面前。

法家在这些领域中的贡献最为突出,也最受各国重视。我们现在看那个年代,管仲让齐国厉害了;李俚、吴起让魏国富强了;商鞅让秦国厉害了;吴起又让楚国走出困境。这些人都是法家的人,都是宰相一级的人物。

儒家说的再厉害,也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成绩来,就连孔子在鲁国做官,也没看到鲁国发达起来吧。当然这不能完全怪孔子,鲁国本家就是三家的鲁国,内部矛盾本身一堆。

然而,虽然春秋战国的儒学没能被政治上利用起来。但孔子也没闲着,他去做学问,教书育人,把平身所学传授给子子孙孙,儒学是大家的儒学。

先秦历史上有诸子百家,为什么会独尊儒家?

秦国时期

​到了秦国,首先是秦国彻底失败了。统一了又如何?治国安邦不能长久啊。

百姓们说,法律太严苛,触犯秦律还要被连坐,抱怨啊,抱怨,赤裸裸的压迫和草菅人命。

第二个问题,那些曾经宣扬法家思想的吴起、商鞅、韩非子、李斯等都没能善终,你还去玩法家吗?

第三个问题,以前战国时期,因为改革的缘故,各个国家都需要这样的人才,现在就一个秦国,秦国就一个《秦律》,早已经定型,法家再牛还能怎么个变法?

所以秦以后,法家已经没落。

先秦历史上有诸子百家,为什么会独尊儒家?

楚汉时期

楚汉战争打了四年,人们又在思考出路。

汉初的经济十分萧条,没有办法,主张道家“无为而治。”

监狱里都不怎么关人,动不动就大赦天下,法律也宽松了很多。

这个时候,老子和庄子代表的道家成了汉朝宣扬的治国之道。

这是要告诉天下人,现在战争已经结束,秦国的严酷的法律已经不存在了,你们要安心生产,搞好经济发展。

先秦历史上有诸子百家,为什么会独尊儒家?

汉朝

汉朝到汉景帝一直在休养生息,但后来出事了,“七王之乱”

七王之乱”迫切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休养生息”之后,那些皇亲国戚的眼里已经没有了祖宗亲情了。那怎么办呢?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到了汉景帝儿子武帝的时候,董仲舒跳出来帮汉武帝解决了这个问题,汉武帝很认同他的“三纲五常”的论述,这是什么?这其实就是定“家法”,天下的家法。

汉武帝问董仲舒是从哪里学来的,董仲舒就说儒家,他本来就是儒家。

董仲舒觉得大统一时代,没必要这样那样的变法,但也不能无为而治的空谈,只有恢复“周礼”才可以避免“七王之乱”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汉武帝很认同这样的教育思想,汉武帝叫他把儒学发扬下去。

其实当时董仲舒发扬的儒学仅仅是孔子的儒学的再次加工。他是出于当下的政治目进行的改革措施。目的在于教化以及神化,再进一步建立一种秩序。

先秦历史上有诸子百家,为什么会独尊儒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