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国会有怎样的结果?

伊帆小妞


诸葛亮是否应该北伐已经争执了一千多年,有人认为蜀国应该北伐,也有人认为蜀国就应该修身养息。笔者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第一、为了争夺汉室的正宗法统。

正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是蜀汉立国的根本。刘备创建蜀汉就以正统自居,正是依靠“大汉刘皇叔”的名号,蜀国吸引了无数有志之士前来投奔。

蜀国的存在根本和使命就是北伐灭操,夺回正统匡扶汉室。蜀国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就应该以小规模的战斗为主,以此达到骚扰魏国的目的。如果蜀国国力强盛了,那就应该大规模北伐。

刘备之所以在蜀国成立以后就急于向孙吴开战,并不仅仅是为了替关羽和张飞报仇,更重要的是为了夺回荆州,这样才能保证荆、益两条北伐的基地和进攻路线。只可惜刘备在夷陵之战太过于骄躁,最终只能以托孤白帝城告终。诸葛亮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他当然要继续接过北伐的大任。

第二、北伐可以让蜀国军队随时保持战斗状态,忘战则蜀国必危。

北伐不仅是为了保持法统,还为了以战养军,凝聚人心。蜀国以四川成都为国都,这里地处盆地,中间平原土地肥沃,四周有山川之险。如果只在蜀国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国民自满和懈怠。只有保持战斗力,才能让蜀汉的政权更加稳固。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写道:

“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确,偏安一隅只会让蜀汉最终走向灭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进攻讨伐。正是由于诸葛亮和姜维长期的北伐,以攻为守,让刘禅得以在蜀汉当上41年的皇帝。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国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第一,放弃北伐即放弃争夺汉室正宗法统,这让以延续汉室自居的蜀国就失去了立国的根本。那些志在匡扶汉室的仁人志士必定会寒心,蜀国的中坚力量会分崩离析。

第二,放弃北伐让蜀国安于享乐,警惕性下降,战斗力急剧下降,蜀国将迅速被曹魏打败走向灭亡。

蜀国在建立43年后最终还是灭亡了,那是因为蜀国本来就最羸弱,能够支撑那么久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诸葛亮不北伐,最终蜀国的结果只有灭亡,而且是迅速灭亡!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我是醉爱谈历史,分享有趣有料的原创历史趣闻和观点,欢迎关注!


醉爱谈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是主旋律,从来就没有偏安者能长期存活下去(包括今天的台湾),做为伟大政治家的诸葛亮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针对蜀汉政权内部的反战声音,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名义上是三分天下,可事实呢?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东吴拥有荆州扬州交州等三州之地,而蜀汉呢?只有益州一州之地,说是一国,其实皇帝就是一益州牧而已。

以一州之地对抗北方中国,蜀汉政权那些聪明人肯定会蹦出来说,人家不打咱就可以了,咱为啥还要主动打别人,这不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可教训就在眼前,不久前的刘表怎么败亡的难道忘了吗?他可从来不曾想过北犯,也不敢去北犯曹操,那做为强者一方的曹操放过荆州了吗?

做为弱者,永远不要幻想强者施舍给自己的仁慈。正因为蜀汉政权从刘备到诸葛亮都明白这一点,他们没有选择享受眼前的富贵,刘备六十余岁还要亲上战场,诸葛亮终生矢志于北伐大业。

当他们选择继承“大汉”的国号,而不是“大蜀”的时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益州士人期望的那样成为保土守境的守护者,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靖远0204


读史可以明古今,知兴替。刘备毕其一生建立的蜀汉政权,本来坐拥荆、益二州,加之汉中、上庸等地,本来形势一片大好,怎耐刘关张三兄弟关键时刻玩嗨了,没把持住。关羽一大意丢了荆州,张飞一任性丢了性命,刘备一任性,丢了国运,阿斗在风雨飘摇中接过皇位,诸葛亮临危受命接过刘备留下的烂摊子。

诸葛亮面临的形势是曹魏统一了北方中原九个州,日渐强大,东吴稳定占有将近三个州,在江东地位越来越稳。反观蜀汉,由于刘备三兄弟的瞎折腾,夷陵之战大败,荆州全面丢失,只占有一个益州,综合国力最差,人口、军队、耕地数量都处于绝对劣势。作为顾命大臣,蜀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诸葛亮对蜀汉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当然是心知肚明,了然于心。

摆在诸葛亮面前无外乎两种选择,一是守,关起门来过安稳日子,做偏安一隅的小朝庭。二是战,以战求变,与时间赛跑,变被动为主动,寻找胜机。

我们先看守。由于周边都是崇山峻岭的地利优势,加之人烟阜盛,经济繁荣,巴蜀大地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世外桃源。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守是可以守,但能守多长时间的确是个问题。自古在巴蜀称帝的小王朝,有七八个,公元25年公孙述在成都建立成家王朝,公元35年被东汉所灭,享国仅11年。当然这是诸葛亮能看到的,在蜀汉之后,巴氐族人李雄建立的成汉政权存活了36年,被东晋桓温所灭;汉人谯纵建立的谯蜀政权存活了8年,被东晋所灭;王建建立的前蜀政权存活了18年,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灭;孟知祥建立的后蜀政权存活了33年,被宋太祖赵匡胤灭亡;张献忠建立的林西政权仅存活了3年,被清朝灭亡。以上五个王朝诸葛亮肯定看不到,但没有一个国祚超过40年的是事实,非同凡人的诸葛亮肯定知道关起门来坚守,是守不住的,被灭只是尽早的事。

这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肯定也是清楚的。由于交通闭塞,易守难攻,当中原陷入分裂,没有形成强大的政权时,巴蜀小政权还能苟且偷安,过小日子,但是一旦中原形成了强有力的统一政权时,好日子就到头了。另外如果长期闭关锁国,必然造成人才匮乏,内生动力不足,外面先进的中原文化、人才、技术等进不来,就只能坐等灭亡了。

所以,诸葛亮极力主张北伐,高举匡复汉室的大旗,一是可笼络天下忠于汉室的有志之士,投奔复大业;二是趁中原未稳,先联吴北伐攻下长安洛阳,改变不利局面,赢得战略主动。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从蜀汉建兴六年(228)到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不过最终战果较为有限。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国会有怎样的结果?

其实这跟蜀国当时所处的形势有关,书子结合几个方面论述一下:

1.兴复汉室、推进统一

刘备、诸葛亮立国都不会以偏居一隅、得过且过为宗旨。

兴复汉室是北伐最重要的目的,而它是与统治相联系的。

这样看来,北伐战略应该是“先魏后吴”统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北伐军事行动也应该是统一天下军事征伐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丕固然被蜀汉视为篡位之君,孙权同样也是僭号之君。

但是蜀汉不能同时两线作战,面是先北伐灭魏,成功后再灭割据之吴。

2.扩大占领区、联络氐羌、搜罗人才、疲敝魏国

即便未能消灭曹魏,也应使蜀汉在雍凉控制部分地区(更理想的情况是控制整个或绝大部分凉州)。这一目的对应的战略目标是次要目标,是在主要战略目标兴汉灭魏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可以阶段性实

现的目标,不过该次要目标如果能实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以后继续达成主要目标。

北伐还附带一个目的,就是择机将部分雍、凉民众迁移到益州,尤其是汉中,这是因为当年刘备取汉中是“得地而不得民”。

3.以弱示强、以攻为守、凝聚内部

诸葛亮伐魏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做给东吴看的,让孙权及其属下知道蜀汉实力不可小看,这有助于彻底断其在刘备去世后谋蜀之念。

诸葛亮或还想以其北伐的实际行动激励孙吴方面更积极地向魏国进攻,从而对他的北伐予以更积极的配合。

同时刘备在世时,益州的派系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是他投奔刘表前就追随他的人士,包括幽州、青州、徐州等地人;

二是他在荆州时接纳的人士,主要是荆州本地人;

三是他攻益州过程中及取益州后录用的人士,包括益州本地人以及外地侨居益州者(“东州人”)两部分。

刘备去世后,第一部分人士已经很少,不过另外三方矛盾也是不断变化。

在诸葛亮大权独揽的局面下,未见有任何人向其权威挑战,这说明当时蜀汉内部斗争并未激化,因此缓和内部矛盾应该不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但不能说诸葛亮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应该会认识到北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凝聚内部共识、进步缓和内部矛盾的作用。

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肯定会带来内外交困的局面。


书子曰


我们从党争的角度梳理下北伐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三国故事发展到诸葛亮北伐,基本上就不存在什么正儿八经的人才问题了。

比如对魏国来说,等曹操死了以后,再活跃在政坛上的,要么就是曹操的老部下,要么是曹操老部下的孩子。

胳膊拧不过大腿,新来的小孩子们离开了乱世,又缺乏必要的政治锻炼,导致自曹丕死后,曹家的亲戚们,大家都玩不过司马懿,最后魏国就捐了。

对蜀国也是一样的。如果蜀国上下缺乏一个必要的目标,时间长了,不管巴蜀地区多大,大家总会有:蛋糕已经做的足够大了,该分蛋糕了。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我们再看巴蜀的格局,还是挺复杂的。

比如魏延,是荆州系的,虎将;

关兴、张苞:刘家嫡系的,虎将;

杨仪——益州系;

费祎——诸葛亮嫡系。

这帮人,不要说诸葛亮镇不住,刘备在的时候,也镇不住。

但是,有了北伐就不一样了。

大家目标是一致的,为了北伐,每个人分工一部分,反正魏国又打不下来,项目没完结,分什么提成呢?

所以国内就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当然,刘禅也不是善茬,眼看诸葛亮真打下来了,马上指示个太监进个谗言,当一把昏君。平时该干嘛干嘛就行了。

我们看诸葛亮死后,到姜维北伐的这段时间。费祎、杨仪这些老臣们,各种斗争失势,被按在地上摩擦。

蜀国肯定比不北伐的时候存在的时间短。


酒骑风


泻药。诸葛亮必须北伐,诸葛亮北伐时的蜀国丢失了荆州和上庸,也就是说失去了东征的出口。他的选择也就只有北伐了。我们看一下下面的地图:

武都阴平都是崇山峻岭。巴东郡是现在三峡的位置,也是山地。南方均为蛮夷,没什么人口和粮食收入。也就是说蜀国仅能自保而难图强。蜀国内部政治也分益州本土派系和外来的荆州派系。刘备死后,益州派系抬头,而荆州派系逐渐式微。为了缓和内部矛盾诸葛亮不得不北伐。从全局看蜀国太过于封闭,缺乏人才、人口和资源。诸葛亮北伐也有掠夺人口的用意,例如姜维就是从魏国天水郡俘获的。蜀国如果不北伐也就只能等死,北伐也许有一线机会,如果魏国主臣昏庸或者陷入内斗,蜀汉可以切断凉州与内地的通道,伺机夺取上庸和南阳郡。那样也许能翻盘。总而言之,就是反正都是死,看是死得窝囊还是死得轰轰烈烈了。


Artherson


参照孙权,他没有主动北伐,结局一样被做掉。要么选择推车轮,要么选择被车轮压过,历史就是这样。具体分析,首先,北伐行不通,这是历史事实。其次,韬光养晦也不一定行得通:三家都想当地主,干掉其他几家,如果不结盟,1v2很难取胜,这也是历史事实(曹魏花了多少时间才干掉他俩)。下面再说结盟2v1的可能性,通篇三国。守义的少,反复的人多,谁脸皮厚,谁存活的几率大,所以不排除曹刘、孙曹、孙刘三种可能。不管曹刘还是孙刘结盟,只要刘备安心发育,不打架,那被灭的一定是东吴,一旦曹魏腾出手来,你觉得刘备还能活几集?更不用说孙曹联手了。战争拼的就是人才储备和后勤供应,在当时只有曹魏领先。你想一直发育,别人不会坐视你强大起来,蜀魏必有一战,蜀汉后期就不是你北伐不北伐的事了,最后一战绕道入川破成都,虽说有蜀国国力不济的原因,可是也应该看出大魏睥睨天下的野心,即使你强大如大魏,你能保证打得过大魏吗?你没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就没法在那个年代生存,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一生穷尽蜀国国力北伐。


同顺號古树茶庄


泻药~又是一个假设,那么我们也来假设一下,诸葛亮不北伐,只管理两川,那会怎样。

首先,西蜀和汉中地处偏僻,在古代群山峻岭中的地方向来封闭,而且发展有限,纵使土地富饶,也不过够本地丰足,相对于当时主要经济区的北方,还是属于疲乏的,资源跟不上,人才自然也不行。

所以,第一个结果就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占据北方大片土地的曹魏政权经济大幅度碾压,兵精粮足,然后自然谋求统一,蜀国首当其冲,在实力差距之下必然危险,如果吴国也来,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蜀国就会被灭。

其次,人心,刘备主张的是汉室中兴X2,所以如果不北伐,有违初衷,很多为了汉室的文臣武将就会心冷,同样干活为什么不去北方多拿点酬劳呢,一句话,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第二个结果就是,文臣武将久而心冷,失去目标,只为生活,人心尽失,那么这个国家渐渐就会衰退,不等曹魏强大,自己就会垮掉。

最后一点,是和题主的假设有悖论的地方,诸葛亮是答应刘备兴复汉室而出山的,不北伐,那诸葛亮还会干嘛,这是和他初衷最不吻合的地方,如果诸葛亮真的不北伐,那肯定说明两个情况,一个,诸葛亮遇到意外,驾鹤西去了,一个,诸葛亮碰到了什么不可抗因素心灰意冷,那肯定就是要直接隐退了。

所以,最后一个结果就是,蜀国政权失去诸葛亮这个领头人物,蜀国陷入无秩序状态,依旧难逃前两点的结局。

综上,诸葛亮不北伐,蜀国基本没有出路,正如老版三国演义那句话所言,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积极进取,只会被他人取代。

认识不周,欢迎讨论指教,谢谢~


众推君


假如诸葛亮不北伐,而改为执行休养生息战略,这样的话,估计蜀汉人口会增长较快,并且老百姓的生活会过得好一点。但是蜀汉会提前被曹魏灭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句话绝对不是诸葛亮在煽情。四川盆地如果纯粹防守的话,绝对是守不住的。姜维后期就是改变战略,将兵力收缩到剑阁等险要关隘,转变为重点防守。但很快就守不住了。

蜀汉所据的成都平原四面虽有高山作为屏障,但相对于东吴以江淮天险作为防线,可靠性差远了。

这对应了一句老话,叫做:欺山莫欺水。高山再高,就算是贡嘎雪山,也有很多人可能攀越过去。但水就不同了,你不会游泳,就可能会被淹死。东吴水军有非对称优势。

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战略破产,北统中原无望的形势下,唯一追求的就是努力使蜀汉的存在时间更长点。

于是诸葛亮开始了以守为攻的骚扰战术,目的是通过主动进攻使曹魏慌乱起来,疲于应付,组织不起反规模的反攻。就如现在的钓鱼岛,我们的海警船时不时突然进入12海里宣示主权,日本自慰队就要派出好几艘船来应对。

还有就是诸葛亮的北伐还有一个目的是掠夺当时作为最重要战略资产的人口。蜀军每攻占一个地方,就把当地人口迁到汉中或益州腹地来。在蜀魏边境制造大量无人区。这种坚壁清野使蜀国更加安全。


彭志策


蜀国的北伐战争的关键,不是一次,而是终诸葛一生不停的数次,这才是关键。

攘外必先安内。刘备建立的蜀国政权对于蜀地来说是外来军阀建立的军政府,在本地缺乏根基,是依靠战争建立的权威。蜀地本地社会结构本来相对成型和稳定,由本地世家贵族,士大夫阶层,平民三者构成的三层稳定结构突然被外来军事力量打破并一下占据了最高层级,这是很难服众的,封官许愿并不能解决权力丢失和利益从新分配的问题,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是整个蜀国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内因,暗流涌动。外来军政府只有不断对内施压对外侵略,保持强硬的作风和形象,才能维护统治与稳定,所以诸葛亮采取对内高税负,疲民以使无暇顾及其他,并且采取举国为战争服务的状态,可以更好的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对外则持续保持战争状态,赢也要打输也要打,树立强硬的军政府形象,以威吓国内反动暗流。只有通过不断北伐,才能在数年内维持住蜀国内政的稳定。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不北伐的蜀国政权绝不会稳定,一定会陷入内乱。因为所谓修生养息安心被统治,对于蜀国原先庞大的旧贵族势力是绝不被认可的。北方曹家又虎视眈眈巴不得蜀国自乱,南方孙家同样如此,一旦发生,孙曹任何一家出兵,蜀国会立即陷入内乱与外敌的双重打击。而不管输赢都保持北伐的进攻姿态,则何以大大缓解这种压力的到来,一个答案解决两个问题。诸葛亮确实不愧是顶尖的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