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跟漢族有什麼區別嗎?為什麼會有客家人這種說法?

和尚施肥007


客家其實是一種歷史稱呼,它並不代表人種,種族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一個歷史概念,特定的歷史產生了特定的稱呼,不同批次的中原漢人離開家鄉大批遷徙到南方各省,從而形成當時以區別當地人的說法而產生的一種歷史稱呼,只不過這種稱呼延續到今天還在沿用而已,並形成了鮮明的歷史標記,時至今日仍稱其為客家人,從而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只不過現代已經沒了這個概念,因為現在全國各地是流通的,並沒有大量遷徙的概念,也不會再使用客家的稱呼去稱呼移民,如果真要按古時的概念,那麼與以前客家相類似的就是現在的深圳了,深圳由移民組成,如果我們非要用回客家這兩個字,那麼深圳的都可以統稱為新客家人,數千年以後,深圳人可能會變為一個歷史代名詞,指代這個漢族移民民系,古代沒有普通話,所以客家話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由這些中原移民約定俗成後的產物,同樣道理,假如不是我們國家制定了統一標準的普通話,假如深圳不再教學普通話,那麼他的移民群體會自然原選擇並演化出一種通用語,形成深圳話,數千年後,深圳話可能會變成類似今天客家話的歷史產物。


GD148061934


要問客家人與漢族有什麼區別,本質上並無區別,因他本身就是中原漢人南遷而至。只是遷徙的歷史和客居環境等原因,導致客家人語言與北方方言有所區別,也區別於居住地原住民。

關於客家人的產生,有人認為最早可追溯到從秦代50萬大軍徵嶺南開始。其實不然,當時去嶺南的秦軍因未帶女人,便娶嶺南百越婦女為妻,形成後來的廣府人,因此,廣府人成為廣東省的原住民,佔據了珠江三角洲富饒的平原地區。之後,便來了潮汕人,潮汕人是歷代從中原地區遷徙至福建後轉道潮汕聚居的,但比客家人到達嶺南要早,於是,他們佔領了粵東靠海地區。

雖然客家人也是從中原遷徙而至,但應該是在潮汕人之後。好地方早有主人了,只能居住於粵北、閩西、贛南的山區,一部分繼續南遷至廣西。而從江西福建的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土樓和圍屋,則是為了防賊防盜,抵禦匪患和入侵者。

客家人是如何從中原南遷嶺南的呢?一般認為,客家人南遷有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為東晉五胡亂華時期,中原漢人為避禍南遷。第二時期為唐朝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原戰亂,民不聊生,中原漢人為尋求安生之所而南遷。第三時期為北宋“靖康之亂”,宋庭南遷杭州,士庶人等隨朝廷南遷,一部分中原漢人便到達更遠的嶺南。第四時期是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大量屠殺北方漢人,並實行殘酷統治,中原漢人只能往南逃命,便來到嶺南。

雖然北方方言區的人不能直接聽懂客家話,但我們發現,客家人說普通話比廣府人好得多,說明客家人到達南方後,語言雖然受到當地原住民語言影響,但畢竟不像廣府人幾乎被百越民族語言所同化,因此,客家話轉換為北方話時更容易。而客家人自稱客家人的原因,就因為自己到達時,當地已經早有主人,後來者只是客居他鄉,於是被稱為客家人。


若愚趣談


客家人不是一個民族。就猶如東南西北中,同為漢族,不同的區域卻有著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飲食文化、不同的地方習俗,客家人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他們有自己的客家方言、有自己傳統的客家民俗。

(客家圍屋 - 深圳龍崗 鶴湖新居)

在中國,客家人聚居的地區主要在廣東、江西、福建、海南等省。在廣東,客家人、廣府人、潮汕人並稱三大本土族群,客家人聚居的廣東省惠州、梅州,江西省贛州,福建省龍巖(古代屬汀州府,府衙在現今的長汀縣),號稱“客家四州”。

(客家碉樓 - 東莞鳳崗)

現在世居南方的客家人,也是在古代從中原地區遷徙過來。最早的客家人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發兵60萬“南征百越”,直抵興寧、海豐;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現兩廣地區)。秦亡後,南下的秦兵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客家土樓 - 福建永定)

在後續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經歷了眾多的朝代。每一次朝代更替,伴隨的常常就是連連戰爭。為躲避戰亂,大批的中原士族、普通鄉民舉家南遷,以尋求和平的安身之所,從而形成了現在的客家人這一族群。這樣的大規模遷徙就有五次:

(客家民俗 - 深圳龍崗 甘坑客家涼帽)

第一次大規模南遷是在西晉末期“永嘉之難”、東晉“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南遷的漢人,由中原經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一部分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現在的梅州大埔;

第二次大規模南遷是在唐末安史之亂後,國力衰退,藩鎮割據。災荒連年,官府盤剝,民不聊生,從而爆發了黃巢起義,戰爭波及的正是第一次南遷漢人分佈的地域。迫於戰亂,大批的漢人往南邊未被波及的贛南、閩西南、粵北、粵東等地區遷徙。這次南遷,歷時90餘年,一直持續到五代時期;

第三次大規模南遷是在北宋都城汴梁陷落,中原被金人佔領,大批北宋漢人遷徙到南方。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朝,元兵繼續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也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這一時期戶籍有“主”、“客”之分,後來的移民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第四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遷徙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二是客家人口的增加,生活的土地已經難以承載。這一時期,除了往周邊的地區遷徙外,也有大量客家人移居到四川、廣西等地。也有部分客家人隨鄭成功去到了臺灣;

第五次南遷是清末的太平天國時期。這一時期很多的客家人到海外謀生,也使得現在的客家人遍佈世界八十多個國家。

(客家圍屋 - 河源東源縣)

客家人的民居建築很有特色,但不同地區的客家人,又會因地制宜,建造起適合當地的客家民居。比如:

福建龍巖永定、漳州南靖等地區的土樓:

廣東梅州、惠州、深圳第地區的圍屋:

(客家圍屋 - 深圳坪山 大萬世居)

廣東東莞、深圳等地區的排屋與碉樓:

(客家排屋 - 深圳觀瀾 版畫村)

這些客家民居雖然建築風格各異,但也有共通之處。比如喜歡聚族而居,一家人生活在一個屋簷下,體現的就是客家人濃郁的家族觀念,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保存的客家民居規模都很龐大;注重防禦功能,這也許是因為遷徙、戰亂及所居住的山區存在匪患,加之與其它族群的紛爭,客家人有更強烈的安全感。


whitedeer


“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問題難以回答。可是當我摸著胸口,感觸著心跳再來想這個問題,似乎有了些模糊的答案。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千年大遷徙,客屬遍乾坤

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是聞名海內外的客家祖地。中國歷史上,曾由於戰亂、饑荒、河水氾濫以及政府鼓勵,安置,外地經濟的引誘等因素,有大批的中原漢人南遷。這些南遷的漢人史稱客家人。

客家遷徙史從晉代就開始了,但構成民系則在五代以後。五代以後流遷的被稱為正宗的客家人,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流遷中,大多經過寧化石壁。

五代是一段黑暗的歷史背景,各地豪強爭奪地盤,致使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大量中原漢人背井離鄉,輾轉遷到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閩贛結合地區。當時流落集中到寧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來自8省50多個州縣。

石壁有200多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提供了優越的生息條件。閩贛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它閩贛交界的隘口更為低矮,交通方便,而且寧化是閩江、贛江、韓江的源頭,水路交通便利,宛如世外桃源……

客家人思路開闊,目光長遠,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數代乃至數百年後,又陸續輾轉遷往閩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南、香港、臺灣、東南亞……如今,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後裔已超過了1.2億,遍及8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的家譜上多稱一世祖出自石壁。

客家宗祠

遷居以石壁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環境裡把中原漢人的文化、語言同當地的文化、語言相結合,產生了一種既保留中原古風又有新變化的一種文化、語言,它區別於漢民族其它民系,被稱為客家文化、客家話,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

石壁正是由於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客家人及史學界的重視,海內外客家人、學者、新聞界人士紛紛前來尋根謁祖、考察研究。如此巨大願力的推動下,終於在1995年落成寧化石壁客家公祠,成為世界客家人的家廟。

寧化石壁將每年公曆10月定為“祭祖月”,舉辦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這些年來,石壁客家祖地景區接待了來自國內19 個省、海外30個國家地區的遊客共37萬人次。

2014年,一部描述客家民系的史詩劇《大南遷》再現了客家人的遷徙史。該劇以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為時代背景,敘述了唐朝監察御史利中漢因查處貪官,招致滿門抄斬,利中漢夫人利嫂攜帶家眷跟隨流民南遷,最終翻越武夷山,來到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

石壁雖小,卻在歷史的轉折點承載起了漢民族生存的希望,客家祖地大小不過3平方公里,卻是散佈在全世界客家人的根,牽動著客家人的鄉魂。此刻,站在客家公祠玉屏堂內,面對祖先的牌位,是否已經解開了先頭的那個心結?






客家人


目前,對客家人的來歷有三種不同的學術意見:一是清末羅香林撰寫的《客家源流》。他根據部分家譜族譜記載,認為“客家人是從東晉以來五次衣冠南渡到贛閩粵交界山區的中原移民”。現在客家社會普遍信奉這一論斷。二是原梅州嘉應大學教師房學嘉寫的《客家新辯》,他通過對梅州地區縣鄉野考和家譜族譜研究,提出“客家人是畲瑤人漢化的結果”。但他遭到客家群體圍攻,被迫辭教回香港。三是筆者創作和拍攝15集電視片《中國客家人》,從大量史料中獲實“客家人是南宋滅亡時逃亡宋人與閩粵贛畬瑤人民族融合體”。這一結論在1997年試映時得到全國200名客家學學者一致通過。

筆者的“客家人是民族融合體”學說之所以順利通過,是因為很好地解決了客家人懸而不解的歷史難題:例如羅香林為提高客家人身價,說客家人都是中原當官人家。問題來了,既使衣冠南渡,當官的為什麼要跑到大山溝,不去條件更好的吳越平原丘陵地區?如果真是衣冠南渡,為什麼在閩贛粵山區和珠三角都被罵成“狗種”?房學嘉的“漢化說”也有缺陷。18世紀時廣東梅州地區大多畲瑤人居住,很少漢人。誰漢化這些畲瑤人呢?

回到題目。客家人與漢人“同出楚門”。與南宋亡民融合成客家人的畲族人,源於西漢初年的湘西“武陵蠻”。湖南武陵山地區原來是楚國的黔中郡。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楚都),大批楚人逃亡到黔山,後因楚人重葬楚武王的骨骸改名武陵山。西漢三年,吳芮被任命為長沙國王,感於武陵山區人滿為患偷盜成風,派兒子吳陽率軍征伐疏散。這才有武陵蠻之稱。與畲族一同南遷的還有苗族,瑤族。民國史學家呂思勉認為三族同源。

畲族人南遷後,在江西贛南,廣東五嶺地區生活很長時間。史料稱贛州地區有上萬個以“畲”字命名的地名,如畲河,畲坡,畬田,畲村等。粵北粵東也有很多。到明朝還有478座畲山。表明他們人口繁衍眾多,勢力龐大。因為畲人也有苦難的逃亡史,所以他們很同情南宋滅亡時逃亡的宋人,稱宋人為客或客家,款待或資助。逃亡宋人也樂於這種善待和稱呼。於是,“客家人”約定成俗成為新的民糸稱號。這在明清《汀州府志》和《漳州府志》都有詳細的描寫。


嚴家慶


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個最優秀的民系,是從以河南及其周邊和陝西關中為中心的廣義之中原,走出去的古代先民及其後裔的稱謂,相對於當地原住民之主人而言。有的人把從中原走到東南各省的先民,都稱為了客家人,這是不當的。客家人有4條衡量標準:一是從大中原走出的:二是保持著大中原的風俗習慣:三是保留有中原古代官話(雅言):四是承認自已是客家人。還有的把秦代時趙佗所率領的從北方到兩廣雲貴的中原移民,稱之為客字人不妥。因為這部為人去的太早,並且多與當地百越人融合。而客家人最早在晚宋(更多的人說在明代)才正式有此稱。

通常而言,與一般漢人相比,更加愛國愛鄉,更加尊祖重教,更加團結和睦,更加吃苦耐勞,故專家稱,客家人是漢民族中最優秀的民系。


齊聲喚賢


客家人是漢族人中的一個人群。主要居住在中國的南方省區。以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居多。客家人與其他的漢族人區別不大。他們比較特別的就是都說同一種方言:客家話!而且會不會說客家話作為是不是客家人的主要依據!(不是指會那麼一兩句,是指日常交流中都是操客家話)

客家人是歷史上從北方向南方不斷遷徙的人的後代,可能是在長期的民族融合中,形成的一種特殊語音方言的人群。

但客家人與其他漢人確實有些不同的生活習慣和世界觀。

以我對客家人的瞭解,客家人一般都比較能吃苦耐勞。勤奮聰明,工作努力!成功成名的意識強!

歷史上的客家人居住地自然條件都不怎麼好,但他們不氣餒,一代接著一代幹,硬是把原來貧瘠之地建成富裕之鄉!

還有就是客家人不被動守成,不滿足於現狀。總是與時俱進,外出創業。而且多數出去不成功不還鄉!

日常生活非常節儉。不眼紅別人發財,只是暗暗使勁幹,力圖超越!

再說一次,客家人是操著客家話的漢族人!


村夫論述


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幾次大的動盪時期。

第一段就是五胡亂華時期。大批的中原漢人為了躲避羌氐羯匈奴鮮卑等北方野蠻民族的殺戮,攜家帶口往南方逃難。

第二段就是北宋滅亡時期。中原漢人再次逃亡。

逃到南方,這裡早就有了主人。他們是是更早一批到達南方的漢人。據說是秦始皇征伐嶺南的八十萬秦軍的後人。這些人就是如今講白話(廣東話)的廣府人。

平原河道兩側等容易耕作的地方已經被廣府人佔了。客家人只能住到相對人煙稀少的偏僻地方居住。

於是就與當地的原住民(瑤族畲族)混居在一起。時間長了,未免通婚,但保留自己的漢族文化和語言。

由於來的晚,自然被稱為“客”。也是因為各個族群之間的排斥,所以建立起來像提問中那樣的堡壘一樣的建築,用於防禦。

其實,南方人的戰鬥性一直很強。直到清末還有各種土客械鬥。



參習處



萬馬奔騰223980062


客家人基本上是漢族人,是漢族人和其他民族融合了的漢族人。客家人不是一個民族,它是民系,指當時由於戰亂或政府指令,大規模遷徙到南方某個地方,相對於當地土著人,這些人就是客人,客人指個體,如果是整個家族或整個團體,那就是家了,所以客家人是南方當地人叫整體南遷來自中原地區的這群人。為什麼他們即是漢族人又不完全是漢族人呢。當時的中原人已經經過了多次民族大融合,其他民族已經和漢族人通婚,相互滲透早已存在,即使沒有融合到漢族人裡面也基本被漢化了。我們祖宗來自當時的西域地區,逐漸東移後居然來到山東濟南這個地方。由於戰亂又舉族遷往南方,至明朝初期才完成遷徒,定居在現在的閩西生活至今。我們最早時肯定不是漢族。但是現在是漢族了,完全漢化。但我們卻是客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