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文武双全战功卓著,为什么不是“五子良将”之一?

未鸣读史


从李典的履历来看,打过仗、治过民、有文化,可谓全面人才,确实是个好苗子,但他不能成为五子良将,也是有原因的。


一.战功不差,但不算卓著

我们可以发现李典一生在战场上的表现虽然不俗,但往往都是次要战场,且处于次要地位,比如击破高蕃打通水路这一仗,曹操一开始也说了,不能船运就算了,走陆路把粮食运过来就行,当然李典最后能打通自然是好的,只不过也没太重要。


然后像是劝阻夏侯惇追击刘备,只能说有先见之明,亡羊补牢了一把,再后面跟着乐进打高干、打管承,也是顺带喝汤刷点经验,人生最后一战是合肥之战,可惜他依旧是配角,张辽才是主角。


加之李典一生才活了36岁,远没有五子良将活得久,那他的战功积累,自然也受到限制,只能说他曾经有希望步入大将行列,但还处于发育期就夭折了,如此匆匆离去,一切就都烟消云散了。

二.李典本人不喜欢打仗

我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当五子良将的将军不是好将军”也是成立的,然而放在李典身上,他虽然是将军,却不喜欢打仗。

【魏书】: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

大家看到了,从李典个人志向来说,更偏向文的一面,所以曹操不完全把他当武将,而让他治民,李典当过县令,当过太守,打仗只是当时的局势下不得已的行为。


而即便是在军中,他的本传记载“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陈寿给他的评价也是“贵尚儒雅,义忘私隙”。


因此,这么一个人,曹操是不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尽量避免让李典沾染他不喜欢的军事呢?那么李典在战场上的表现机会自然就更少了,即便有,也处于非关键位置,那么五子良将的位置离他自然就远了。

总的来说,李典其实是跟张郃挺像的,张郃也是武将中难得的比较有文化修养的人,还被曹睿封为了博士,但张郃是真的一辈子打仗,也乐于打仗,他是重武兼文,李典却不然了,他是重文兼武,侧重方向不同,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因素,比如寿命什么的,人生的轨迹和成就也就不同了。

——————————————————————————————

我是《逆三国志》作者郑勋(杭州市作协成员)

这是我回答的第 80 个三国问题啦

本号专注三国历史领域,品评真正的三国历史

欢迎小伙伴们长期关注~~也可以在评论区一同交流~~~~


正说三国


李典文武双全战功卓著,而且很早就追随曹操,但是他为什么不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将”呢?

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指的是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和徐晃。这五人不但打仗勇猛,各自统兵作战的能力也很强。

五子之首的张辽,降昌豨攻袁尚,斩单于解白马,威镇逍遥津,战功赫赫。翼州人张郃,用兵巧变,长于利用山川地形,是阻挡诸葛亮北伐的中流砥柱。乐进虽然身材短小,但是勇猛异常,每次战斗都是冲锋在最前线,屡立战功。于禁则很早跟随曹操,为人刚毅稳重,临危不乱,有古代名将的风采。令人遗憾的是后来于禁被关羽俘虏后投降,晚节不保。许晃则忠心勇敢,带兵有方,在襄樊之战中力挽狂澜。

李典是现在的山东巨野人,出身地方豪族,从小博览群书,文化底子很厚。

在官渡之战中,李典负责运输粮草,袁绍失败后,曹操开始讨伐袁氏二兄弟,李典又负责从水上运输粮草,还临机果断打败了来截粮的袁尚手下将领高蕃。而当时的李典不过二十出头。

后来李典又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平定北方,在博望坡救出贪功冒进的夏侯惇;和乐进一起在壶关大败高干;在长广攻破管承。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典最辉煌的也是最后一战就是“合肥之战”,他和张辽摒弃前嫌并肩作战,以七千兵马杀得孙权十万大军丢盔弃甲,孙权本人还差点被擒。

所以说李典的战功其实不低于“五子良将”,有些方面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他为什么不能成为“五子良将”呢?我想原因有三:


一:李典死得比较早,三十六岁就去世了,而其他人继续在建功立业,所以后期李典的名气和功绩比“五子良将”稍稍逊色。

二:李典属于和关羽一样手捧《春秋》的儒将,不是很喜欢打打杀杀,上阵的机会不是特别多,更没有在特别重要的战斗中独挡一面。

三:曹操手下能够冲锋陷阵的武将很多,唯独缺少像李典这样“上马能打仗,下马能管民”的全能型人才。因此曹操更多的是倚重他的文才,派他去治理地方,安抚百姓。因此,李典虽然也是文韬武略,战功卓著,最终还是和“五子良将”失之交臂。


未鸣读史


三国时代,曹魏阵营中的李典确实是文武双全。他没有被列入五子良将的行列,原因很复杂,与他的出身,性格、为人处事和曹操的用人态度都有关系。

咱们可以通过史书的记载逐步进行分析。


李典比较好学,是个文化人,博览群书,“不乐兵事”,他实际上并不喜欢打打杀杀,是个和平主义者。李典爱看《春秋左氏传》,这一点与关二爷似乎相同。
李典的伯伯李乾很有能力,很早就跟从曹操东征西杀。


曹操与吕布打仗,吕布的部下
薛兰和李封招揽李乾,但李乾不接受,被杀害了。李乾的儿子李整继承父志,曹操命令他率领李乾的余部继续作战。

李整也很年轻就死了。李典又继承了这支部队。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李典与张辽不合。张辽以前是吕布的手下,在曹操和吕布的对战中,张辽必然与李氏有过多次敌对交锋,李氏族人死在张辽手中的,估计不在少数。李典是个读书人,原则性比较强,内心中是不能原谅张辽这个当年的仇敌。

在这段时间,李典被任命为颍阴令,中郎将。很普通的级别。在官渡之战中,李典是率领宗族成员为曹军做后勤补给工作。任务完成的不错,被晋升为“裨将军”,这官也不大。


曹操同袁谭和袁尚打仗,袁尚派高蕃封锁了水路。曹操派李典和程昱去打破封锁,李典发现了敌人的弱点,战机良好,李典主张不须向曹操请示,“苟利国家,专之可也”,抓住战机渡河向敌人发起突袭。打开了通路。


刘备投附刘表,率兵北侵,曹操派夏侯惇去防御,李典随之出征。刘备烧掉营屯而退,夏侯惇欲追击,李典瞧出了刘备的诡计,劝说夏侯惇不要轻敌冒进,但夏侯惇不听,结果中了埋伏,损兵折将,李典率部将他救了出来。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这个情节的由来。

曹操定邺,李典主动响应曹操的号召,将宗族三千余户,一万三千多口人迁居到邺。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李典的宗族是望族,规模庞大。而曹操对出身轻微的将领比较照顾,而对于李典这种豪门大族的人才还是心里颇有忌惮的。这也是曹操始终没有让李典去担负起独当一面的重任,而始终做为副将使用。
围高干,击管承。李典都立下了功劳,曹操封李典为捕虏将军、封爵为都亭侯。




在合淝之战中,镇守合淝的张辽因平素与李进不合。但国家危难之际,三人都放下以往的仇怨,共同对敌,获得大胜。


这次曹操又增加李典的食邑。但李典的光辉业绩也就到此为止了。不愧是读书人,李典性格谦谨,颇有“长者”之风,不与诸将争功。李典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李典为什么没有进入“五子良将”的行列。

1.李典出身于名门望族,而曹操不愿意过多过高地提拔这种出身的将领。

2.李典在其战斗生涯中,很少有独当一面的作战经历,因此缺少有说服力的战功。

3.李典性格谦和,不愿与人争功,往往将功劳委于他人。

4.李典很年轻就去世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展示他文武双全的才能。

5.曹丕上位称帝后,忠于曹家的将领们都水涨船高,得到晋封,而李典没有活到这个好时代。


馋嘴肥猫铲史官


从《三国演义》来看,李典武力未必胜得了张郃、徐晃、张辽,应该和于禁、乐进差不多,但李典的见识、对战场形势的判断不比他们五位任何一位差,甚至有过之,如在樊城同曹仁与刘备之战所作的分析、在合肥配合张辽大败孙权等,《三国演义》中看不出乐进有多少表现,李典不光和所谓的五子良将比,就是和其他的将领比,除了武力值以外也不遑多让!


天道183


李典占前五位以后!又如蜀国五虎将!魏延占第六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