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国中的魏将李典为什么没有在五子良将之一呢?

左明雪


在曹魏阵营中,李典确实是个比较令人惋惜的将领。他并未能进入“五子良将”的行列。



李典是山阳巨鹿人,很早就归附曹操了。曹操当年刺董失败,逃回家乡,树起义旗,招兵买马,这个时候李典就投奔到了曹操麾下。和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同时期到达,算是元老级别的人物。

但李典的武艺不算太高,在曹军阵营中,也只能排到后面。


咱们看一下李典上阵厮杀的战绩:

1.葛陂之战,李典飞马冲入敌阵,黄巾军将领黄劭措手不及,被李典生擒;

2.濮阳之战,李典与许禇、典韦、夏侯惇、夏侯渊、乐进一同六将围殴吕布,将吕布打退;

3.新野之战,李典出战赵云,约战十数合,李典“料敌不过,拨马回阵”;

4.博望坡之战,曹军遭到火攻后,李典在逃跑途中被关羽拦住,李典“纵马混战,夺路而走”;



5.合肥之战,李典怂恿乐进突袭孙权,乐进砍断贾华、宋谦的双戟,宋谦追赶乐进,被李典一箭射中心窝而死。

6.合肥城中,李典生擒东吴间谍戈定。

按照李典的战绩来看,他曾经在赵云马前支撑十余合,“料敌不过”后拔马回阵,说明勉力状态下,应该还能多坚持几个回合。这样的武艺肯定要低于徐晃、张辽和张郃,比乐进也有所不如。但肯定要强过于禁(于禁八九合就败给马超)。


李典这个人比较有文化,他爱读书,虽然年轻,却有“恂恂长者”之风,行事谨慎,大局观强。

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五回中,曹仁得知吕旷、吕翔征讨刘备失利,双双丧命,曹仁想兴师复仇,李典劝说,认为两人是过分轻敌而导致败亡,应该按兵不动,向曹操请求支援,但遭到曹仁的嘲讽,并强令他一同出战,结果再次战败,损兵折将。

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九回中的博望坡之战,夏侯惇轻敌冒进,李典又发现“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倘彼用火攻,奈何?”赶紧通知夏侯惇,但为时已晚,全军遭到火攻,大败而溃不成军。

在《三国演义》的四十二回长坂坡之战,张飞断后,拆断当阳桥,曹操下令追击,李典劝说“此恐是诸葛亮之诈谋,不可轻进”,曹操强行追击,被关羽伏击。

这说明李典是个很细致谨慎的将领,对战场上的细节观察入微。

但李典和张辽的关系不好,个人之间闹过别扭,但在东吴大军攻来之际,李典也能放下个人恩怨,“典岂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乎?愿听指挥”,而与张辽坦诚相待,密切配合,共同创造了“威震逍遥津”的大捷。

所以说,李典也是顾全大局,公私分明的君子。

李典36岁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他死前所受封的最高职位是“破虏将军”,这个军衔比较低微。

咱们看一下五子良将生前最高军职:

张辽――前将军

乐进――右将军

徐晃――后将军

于禁――左将军

张郃――征西车骑将军

李典的那个“破虏将军”的职位,张辽在北征乌桓时就已经获得了,而李典跟随曹操最早,在军中升职却最慢,确实令人遗憾。这也许与他性格谦逊,总是将战功让给别人有很大关系。

但是,以“破虏将军”这样的军职,当然不可能进入五子良将的行列。


馋嘴肥猫铲史官


李典虽然没在“五子”里,但是在《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里排名第一,这也可以看作了仅次五子的存在了。其实,李典这个人文武双全,有资历,甚至对早期起兵的曹操有莫大的帮助,为何不能进入“五子”之选呢?不是李典能力的问题,而是客观因素导致,有两个因素让李典和五子失之交臂。



第一个因素,李典是曹操军中的一个小山头,论资历比五子的徐晃,张辽,张郃要深,但是李典一开始并非作为这个山头的领袖出现,只是作为这个山头的一份子而已。这个山头在李典前,就有经历过了两任领袖,一个是李典的叔父李乾,山头创始人,聚集千家人于乘氏,曹操起兵,支持曹操。后来,曹操遭遇兖州叛乱,李乾由于忠诚于曹操不归降吕布,最终被杀害。李乾去世后,儿子李整(李典堂兄)接管这支山头,并且击败了吕布手下的薛兰,李封,对曹操收复兖州有莫大的功劳,所以官至青州刺史,但是不久去世。所以,李典到了此时,才接管了这支山头。



第二个因素,正是李典身上背负太多,李乾李整的旧部都拖于李典之手,所以文武双全的李典对打仗没有多少兴趣。《三国志.李典传》提到,李典爱学问,追求儒雅,也不喜欢和其他将领争功。合肥之战,张辽,李典,乐进三人是谁也瞧不上谁,但是孙十万来袭,敌众我寡,三人皆有守土之责。李典表现得慷慨激昂,国事为重,和张辽,乐进大破孙权,成就了合肥之功,可见李典能顾大局,识大体的特质。曹操北定河北之后,就在邺城建立了另外一个的统治中心,另一个是许都,而邺城代表更像是曹魏的系统,许都代表还是东汉的系统,于是李典主动要求把宗族都迁移到魏郡。李典这么做,目的很明确,就是离曹操近,让曹操放心。



所以,李典在曹魏军中的身份是特殊的,不但是一员大将还是一个山头,和李典类似的还有一个人,就是臧霸,但是从曹操亲进度来看,显然曹操会更信任李典。再看“五子良将”,张辽,张郃属于降将,在曹魏军中没有资源,只能依靠自己的实力打出来,徐晃也类似。乐进是最早加入曹营,属于元老,但是拔于行伍之间,没有资源,所以作战勇猛。比较特殊的是于禁,属于曹操的贵人鲍信的系统,有能力,有威重,要不是不投降,肯定是五子之首。先不说能力,单单加入曹营的条件就和李典有区别,人生目标也不一样。

但是,后来五子将领中的四子(除于禁外),李典,臧霸都全部入选了太庙,所以,曹魏对他们的功绩还是相当的认可的。所以,对李典,臧霸这样的小山头首领来说,能得到认可和信任,进不进五子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大飞熊骑士


五子良将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

五子良将最早是出自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在为魏国做传时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列为一传,并在最后总结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也就是认为曹操能够建立功勋,而当时的良将就以这五人排在前面。


李典也是曹操麾下名将,也为曹操立下许多功勋,官至破虏将军。李典之所以没有被列为五子良将,那只能怪陈寿了,在做传时将李典与李通、臧霸、文聘、吕虔、许褚、庞德、庞淯、阎温这些人列为一传。

陈寿之所以这样划分做传,其实也就是对人物进行归类。之所以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列为一传,是根据他们的功勋进行归类。而将李典、李通、臧霸、文聘、吕虔、庞德、庞淯、阎温列为一传,是根据他们的品德节操进行归类。归类的重点不同,因此李典这个战功卓绝的人无缘五子良将行列了。


(一)在张辽、乐进他们的传里,陈寿评价乐进骁勇果断,于禁沉稳凝重,张郃机巧善于应变,张辽、徐晃虽然没有单个评价,但是陈寿认为曹操建立这样的武功,而当时的良将,五个人首当其中。

(二)在李典、李通他们的传里,陈寿评价李典儒雅有风度、品质高尚;李通、臧霸、文聘、吕虔镇守保卫州郡,恩威并著;许褚、典韦跟随在曹操左右,当然非常忠心;庞德、庞淯、阎温都非常节烈,品德也非常高尚。所以这些人都被列为一传了。


安定郡小书生



在《三国志》中,陈寿将曹魏的五名外姓将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列为魏书第十七。并评价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意思就是,曹老板能够建立如此功勋,五子良将功不可没,可以名列前茅。

曹魏的五子良将,并不是曹操进封的官职,而是史官陈寿的一段点评。其中考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他们对曹魏的总贡献,他们的军事能力,他们生前的地位等等。

而李典,落选是必然的……

李典英年早逝,享年三十六。他加入曹营的时间很短,参加的战役很少,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所以他一生的功绩有限,远不如张辽、乐进等人。李典死在了人生的打拼期,张辽、乐进等人已然功成名就,所以不可同日而语。



实际上!在同时期,李典并不逊色于张辽、乐进等人。

李典,字曼成,山阳郡钜野县人,少时敏而好学,熟读了各种书籍,不喜欢征战四方。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大部分时候都是从事的文职工作。

初平年间,李典的伯父李乾率众追随曹操,跟随曹操平定黄巾,攻打袁术,征讨徐州。后来张邈、陈宫等反叛的时候,由于李乾不愿响应吕布,被吕布的部将李封、薛兰杀害。曹操让李乾的儿子李整领军攻打李封、薛兰,大破敌军,封为青州刺史。

这段时间,李典并没有随军……

李整死后,曹操非常欣赏李典的才能,于是让他接管了李整的队伍,封为中郎将。后进封为离狐太守。让他去打理一郡的内外事物。

直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李典才第一次随军出征,不过他只负责押运粮草。

曹袁在官渡相持不下,足足三个月之久,兵少粮缺,士卒疲伐,情况极度不妙。李典带领宗族以及部下将士,没日没夜的押运粮草,以供应军需。袁绍被击败后,被升任为裨将军。

次年,黎阳之战爆发,曹操令程昱、李典押运粮草。袁尚派高蕃领兵驻扎在河道上游,断绝了水道。曹操下令,如果水路不通,就从陆路运粮。李典认为可以打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自己可以做主。于是下令攻打,大破袁军,打通了水道。原文如下:

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参考,《三国志·李典传》


公元202年,李典与夏侯惇、于禁等阻击刘备于博望坡。刘备主动烧毁营寨撤退,夏侯惇打算率领众军追击。李典认为,敌人无缘无故撤退,肯定是有埋伏,加之南边道路狭窄,草木浓密,不应该追击。

夏侯惇并不采纳,于是让李典留守后方,亲自率于禁等人追击刘备。结果果然中伏。正在夏侯惇全军溃败之际,李典领兵去救援,刘备见援军已到,于是撤退。

公元204年,李典随曹操围攻邺城,与乐进攻打壶关,在长平攻打管承,皆大获全胜。被升任为捕虏将军,进封都亭侯。后主动迁徙族人一万三千多口于邺县,曹操极度赞扬李典的做法,迁为“破虏将军”。

公元215年,合肥之战爆发,李典、张辽、乐进等人驻守合肥,以七千之众大破孙权的十万大军。此战之后,张辽被升任为征东将军,从此仕途坦荡,平步青云。李典则销声匿迹,默无声息,或许在合肥对峙期间,他已经是重病缠身了。总之,合肥之后,再无李典,他大概是病逝了。



李典是一员儒将。他深明大义,崇尚学习,尊敬儒雅,好结交博学之士,在军中常被称为长者。有长者之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