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天子南库


1757年,紫禁城。

47岁的乾隆皇帝发布了一道诏书:“从此以后,大清只保留广东海关对外贸易,其余一律关闭。”

从此以后,开启了“广东十三行”的黄金时代。

欧洲、拉美、东南亚的国家从自家港口出发,跨越万里大洋,最终汇聚到广州,只求与大清帝国做生意。

大清的丝绸、瓷器、茶叶,也翻山越岭来到广州,经十三行之手抵达欧洲贵族之家,在那个年代,它们是奢侈品中的爱马仕。

繁荣的贸易,让大家都很开心。

“广东十三行”每年上缴百万两白银的赋税,而其中的60万两,又进入皇帝的小金库,皇帝很满意。

台湾林爽文起义、川陕白莲教起义、河南剿匪、皇帝生日,十三行累计捐款近400万两,朝廷很开心。

伍秉鉴完成了无数个小目标,拥有2600万两资产,正儿八经的世界首富,商人们很兴奋。

皆大欢喜。

只有英国,愁眉苦脸。


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广州通商的规矩,对外国商人不太友好。

他们不可以自由贸易。租店面、摆地摊统统不行,只有经过“十三行”的商人,才能完成交易。

有中间商赚差价,想富裕,没门!

他们在广州的行动也受到约束。只能住在规定的宾馆,想出门看看广州的风景,还得等到规定的日子,就像农村逢三、逢五的赶集一样。

他们还不准带老婆,有需求自己解决。

商人重利轻离别,原本这些也不算什么大事,飘洋过海而来,只要能赚钱,什么都可以忍。

可外国商人连钱都赚不到。

大清的茶叶、丝绸、瓷器是英国特别依赖的奢侈品,但英国的纺织品、呢子大衣、胡椒、檀香却卖不动,货物积压很严重。

就连交易的货币,也对自己不利。

那时的英国实行“金本位”,而大清用的是白银。所以来广州做生意之前,还得把黄金兑换成白银,这样一来,利润又被刮去一层。

而入关的税率更狠,高达20%。

英国人很郁闷:“想赚点钱,怎么就这么难?”


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19世纪初的英国,已经是“日不落帝国。”

1816年,完全统治印度;1824年,占领新加坡;1824年,攻占缅甸。

在取得美洲、非洲的庞大殖民地后,英国将触角延伸到亚洲,并试图向古老的中国发起挑战。

既然拥有雄厚的资源,英国很快找到一种独特的商品。

这就是鸦片。

最初的鸦片,是作为一种药物来使用的。

英国常见的“巴拉高利糖”,直到1920年还用来使婴儿安静。而美国的可口可乐,也在里边添加了微量的可卡因。

但工业革命的发展,让高纯度鸦片成为可能。于是,英国就把提纯后的鸦片运到中国,成为其扩大贸易的绝佳利器。


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而大清帝国的人,正好需要这种神器。

政治的高压,让文人不敢乱说话,“清风不识字”都能被杀头,还敢议论时事?不如神游太虚。

农村的贫瘠,让农民常年处于饥饿状态,鸦片正好可以“抗饥耐劳”,能省不少粮食呢。

社会的消沉,让贵族、官员、豪商再也没有祖先的勇烈,而沉溺于提笼架鸟的悠闲。鸦片,正好作为富贵的象征。

一枚小小的鸦片,成为夺命的子弹。

古老的大清帝国、一日千里的大英帝国,在历史的拐角处迎面相遇。

风云际会。


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林则徐


1838年,一封报告被送到道光皇帝的手中。

写报告的是林则徐。

其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的眼光,还是很精准的。

1820—1840年间,英国已经用鸦片赚了将近一亿两白银,而白银的流失,又造成大清的银荒,也就是“通货紧缩。”

国民的手中没钱,购买力下降,经济下行。

在一些大的城镇,几乎是烟馆林立,大烟鬼有成千上万。为了分享利润,官员、军队成为国内的鸦片分销商。

比如广东水师,就和英国鸦片商约定“每箱鸦片收5万到10万”,甚至把战船变成走私船。

这是“鸦片战争”前两年的景象。


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道光皇帝也知道,禁烟势在必行。

1838年11月15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清查鸦片贸易。

禁烟,就是砸人饭碗。

他命令鸦片商人三日内交出所有存货,并保证永不再犯。但涉及身家利益的事情,没有人会轻易屈服。

林则徐愤怒了:“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男子汉大丈夫,说到做到。

1839年6月3日,“虎门硝烟”开始。广东的所有高级官员全部参加,还有鸦片商、外国领事、记者、传教士。

唯独没有英国人。


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小斯当东

英国,伦敦。

国会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讨论,题目是:“到底要不要出兵,教训一下落后的东亚人?”

林则徐销毁鸦片,砸了英国的饭碗。

而一年前的英国水兵醉酒打死广东村民,没有按照林则徐的要求审判,又被禁止一切贸易、驱逐出境。

眼看着滚滚财源被截流,英国急了。

大清帝国的庞大,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相隔万里大洋,一旦开战,到底能不能打的过,谁都心里没底。

就在这时,一个特别熟悉大清的人说话了。

他叫小斯当东。

46年前,他和父亲曾跟随马嘎尔尼出使,亲眼见过乾隆皇帝。一路上,“康乾盛世”的景象让这对父子终生不忘。

清国的贫穷令人惊讶,一路上我们丢掉的垃圾,都会被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捡回去,当美味一样吃掉。而清军的穿着,也如同叫花子一般。

房屋都是木结构,没有天花板,只有在房顶铺上茅草,地面是夯实的泥土地,从房梁上垂下的一个个草席,将房间分割成若干个屋子。大街上也看不到马车,唯一能见到的运输工具是独轮车。

农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土地上,精细化的耕作让植物间不留缝隙,从来不浪费一点点。只希望能在少的可怜的土地里,尽量多长一点粮食,以便填饱肚子。

小斯当东拍着胸脯向国会议员保证:“大清帝国除了国土庞大,它早已落后英国200年。”

既然如此,那就不妨一试。

1840年6月,40艘战舰、4000名士兵跟随总司令义律,来到广州海面。

他们不会想到:

一场很小的军事行动,却像蝴蝶的翅膀,掀起了东亚的百年飓风。


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道光


道光,是一个矛盾的人。

1791年,他跟随爷爷乾隆皇帝去打猎,亲手射中一头鹿。那时他才10岁,不过是上小学的年纪。

1813年,天理教徒攻击紫禁城。他拿着一把鸟枪冲上城头,与大内侍卫们站在一起,并且亲手击毙2名敌人。

那一年,他32岁,正值壮年。

年轻的道光,也曾是勇敢、忠烈的战士,他愿意为了皇家的荣誉而战,为了帝国的安稳而战。

谁让他是皇长子呢?

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可当英国的军舰在海上纵横时,道光皇帝却又不复当年的勇气,显得犹豫而昏聩。


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1840年8月,英国军舰抵达天津大沽口。

道光从来不敢想象,远在广州的敌人,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兵临城下。那么,从天津到北京,又需要几天?

他不禁想起27年前,站在紫禁城头的光景。只不过,那时的敌人是拙劣的暴民,而现在的敌人有强大的军舰。

而且,道光已经59岁了。

一生的操劳早已耗尽他的血气,面对兵临城下的英军,道光甚至不敢亮剑。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息事宁人,安度晚年。

当英军提出“通商”和“惩办林则徐”时,道光几乎不用想就同意了。只要英军不在他眼前晃悠,怎么着都成。

天下即朕,朕即天下。

但他的内心毕竟还残存一丝丝当年的豪气,当大沽口的威胁解除后,他还是渴望夺回失去的国土。

2年间,大清帝国就在道光的心思间摇摆。

英国军舰兵临大沽口,认怂;英国军舰撤回广州,想雄起;虎门战败,求议和;英国条件太苛刻,再战;镇江城破,道光彻底绝望,议和。

1842年8月29日,耆英和璞鼎查签订《南京条约》。

8年后,道光去世。

大清帝国的纷纷扰扰,与他再无关系。


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人心

大变革的时代,最容易见人心。

1841年2月,英军以10艘战舰、3艘汽船和登陆部队,猛攻靖远炮台。而守在这里的关天培,身边军队只有400人。

别人都撤退了,他也可以撤,没人会怪他。

可这位61岁的广东水师提督,没打算撤退。当了一辈子军人,骄傲了一辈子,他不愿意在退休的年龄做逃兵。

关天培受伤十几处后,最终中弹牺牲,犹双目紧闭,站立不倒。

其余的400守军,也无一生还。

1842年4月,英军以百余艘战舰、一万陆军进攻吴淞(上海)。两江总督牛鉴逃走,但江南提督陈化成留下了。

他也可以逃,但他决定马革裹尸。

陈化成带领几十名亲兵,守卫在孤立无援的炮台上,他们朝着前进的英军射击,一炮又一炮、一枪又一枪。

就算不能扭转战局,但求无愧于心。

视死如归。

1841年7月,6600名英军击败镇江城外的绿营,开门进城。但在镇江城,他们遭遇了巷战。

阻击英军的,是1500名蒙古八旗。最终,副都统海龄兵败自杀,八旗兵战死600人。

他们没能阻止镇江陷落,但是尽力了。


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而长江对岸的扬州,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富甲天下的盐商、地主们,主动凑了50万两白银交给英军,作为赎城费,希望不要来打他们。

如果用这笔钱来招兵守城,是不是更好?

看来,“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光荣传统,也不是慈禧老太太的专利。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洗牌的时代。

有的人希望苟且,有的人力求牺牲;

有的人看到黑暗,有的人看到救赎;

有的人守护荣誉,有的人扔掉节操;

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琢磨的是人心,最伟大的也是人心。时代的浪潮一遍又一遍冲刷着人心,淘汰了渣滓,留下了伟大。

当一切尘埃落定,历史会给出公正的评价。


乾隆真如《延禧攻略》中英明吗?NO,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世界


有人说:“如果不是满清,中国不会如此。”

恐怕未必。

170年前的世界,是欧洲跑马圈地的时代。

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就开始迈入工业文明的进程,为了这个时代,他们已经准备了500年。

500年的技术创新、财富积累、社会变革,远远不是中国换一个皇帝或者王朝,就能改变的。

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必然的交锋。

不是英国,也会有法、德、美......

不是鸦片,也会有其他什么片。

当一个又一个的帝国倒在坚船利炮之下时,大清帝国想要独善其身,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大争之世,不进则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