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108篇不合格的博士論文,我發現普遍存在這幾個問題!

研究了108篇不合格的博士论文,我发现普遍存在这几个问题!

學而有道

推文時間:每週三晚,不見不散!

“壹學者”熱誠歡迎您賜稿或薦稿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複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18年10期,文章原發於《北京大學教育評論》,作者:秦琳(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原標題為:社會科學博士論文的質量底線——基於抽檢不合格論文評閱意見的分析。因篇幅原因,文章有部分刪改(點擊查閱全文)。

在2015年全國博士學位論文抽檢中,各學科論文樣本總體合格率為95.07%。其中,歷史學(100%)、理學(98.51%)、哲學(98.44%)、農學(96.96%)、醫學(96.59%)、文學(96.43%)和工學(95.45%)七個學科門類抽檢總合格率在平均線以上,法學(92.21%)、管理學(90.43%)、經濟學(88.43%)、教育學(88.03%)和藝術學(86.52%)五個門類合格率在平均線以下。

可見,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存在顯著的學科差異,隸屬於社會科學範疇的法學、管理學、經濟學和教育學四個學科門類合格率全部低於總樣本平均合格率,顯示社會科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問題相對突出

分析108篇不合格論文的233份評閱意見

針對2015年全國博士學位論文抽檢中社會科學門類不合格論文檢出率較高的現象,本文對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和教育學四個學科門類108篇不合格論文的233份專家評閱意見文本進行分析,希望回答以下問題:

社會科學領域不合格博士論文存在哪些典型問題

學科專家如何界定社會科學博士論文的質量底線

加強社會科學博士生科研訓練、指導和評價以提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有哪些改進方向

參考《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對論文評價要素的劃分,本文以“選題與綜述”、“創新性與研究貢獻”、“基礎知識與科研能力”、“規範性”四要素作為評閱意見分析的一級問題維度。如表1所示。

研究了108篇不合格的博士论文,我发现普遍存在这几个问题!

不同問題維度涉及的論文篇數佔比如圖1所示。

研究了108篇不合格的博士论文,我发现普遍存在这几个问题!

圖1 社會科學類不合格博士論文的典型問題分佈

其中,“對學科現狀的瞭解程度”、“研究方法科學適切”、“分析論證有力、合乎邏輯”三個維度的問題均涉及超過60%的樣本論文,近57%的論文“研究不夠深入”,54%的論文被指出了創新性的問題。

可以看到,評審專家對社會科學不合格論文的問題批評集中在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分析論證、創新性和研究深入程度這幾個方面。

不同學科門類論文的典型問題存在差異,如圖2所示。

研究了108篇不合格的博士论文,我发现普遍存在这几个问题!

圖2 社會科學各學科門類不合格論文的典型問題分佈

下文結合評閱意見的文本內容,對這些典型問題做進一步分析,從學術性、學科性和規範性三個維度,討論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所應當達到的最基本質量要求。

學術性:博士論文最核心的要求

“學術性”或者“科學性”、“學理性”,是論文評閱意見中對論文質量進行總體性評價時出現頻率很高的關鍵詞。很多評閱意見指出論文選題、研究方法或論證分析的學術性、科學性不強;或者直指整篇論文、整個研究的學術性不足;更有評閱意見直接指出,是否具有學術性是博士學位論文區別於“教科書”、“工作報告”、“材料彙總”或“政策調研報告”的核心標準。

基於對論文評閱意見的分析,社會科學博士論文基本的學術性要求主要體現在選題、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和分析論證四個方面

1、提出“科學問題”

社會科學近40%的抽檢不合格論文被指出“缺少問題意識、理論觀照和聚焦”以及“論述分析不能與研究問題緊密結合”的問題,與此相關的問題還包括選題沒有理論(學理)意義、對學科研究現狀瞭解和把握不夠深入等,這些都指向博士論文研究和撰寫的一項基礎工作——提出“研究問題”。評閱意見中與此相關的最典型評價就是

“科學問題”或“問題意識”的缺失

例如一篇應用經濟學博士論文評閱意見指出:“(題目)前半段是‘××資源開發’,是研究××資源開發的什麼問題不明確。後半段是‘區域效應’,這是指什麼,在正文中也沒有定義……在論文第一章中也沒有提出要研究的科學問題是什麼。”

再如一篇以知識產權信託法律問題為研究主題的法學論文評閱意見為:“論文內容並沒有從問題角度進行論述,論文從始至終沒有對知識產權信託中存在的法律問題進行清晰的表述,整篇論文沒有問題意識。”

在根本上,這些論文沒有實現從題目(topic)到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的聚焦提煉。題目可以是研究者感興趣的任何主題或主題領域,而研究問題應當包括有關什麼(what)、為什麼(why)、如何(how)的探究性目標,以及解答、回答這一難題的重要意義的充分陳述。

問題提出首先需要聚焦,對研究對象涉及的理論實踐範疇

進行清晰界定,從而明確獲取資料、數據以及進行論證的範圍,使研究可操作、可辨別、可控制。

很多不合格論文的選題過於寬泛和宏大,例如一篇以檢察制度改革為研究對象的法學論文,因為“選題過於宏觀和龐大”,使得文章內容“失之寬泛而不深入,缺乏新意,讀起來工作報告味道很濃,學術性不強”。

很多論文沒有對研究對象進行理論化的提煉,例如一篇以科技園區科技與金融關係為研究主題的應用經濟學論文,“整體上為調研報告的模式,學術理論性有所欠缺。還沒有將研究對象提煉為一個有價值的學術問題,也就沒有應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去分析解決”。

再如另一篇研究高校財務管理問題的工商管理學論文,“對高校內部控制和失控現象進行了描述……但沒有提煉出具有研究價值的學術問題,並進行研究。例如:高校內控現狀與失控現象之間的理論關係是什麼,內部控制對高校運行的作用機制是什麼,控制機理是什麼,等等。這使得論文研究不聚焦,研究難以深入,全文操作性敘述多於理性分析”。

研究問題的提出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論文的理論取向和研究策略,“提出問題的方式影響了回答問題需要做的事情”。沒有清晰的研究問題導致論文缺少一以貫之的理論關照和邏輯主線,也就無法建立適切的分析框架。例如一篇以我國某地區休閒農業發展為研究主題的農林經濟管理學論文,被評審專家認為“題目不夠聚焦,太寬、太泛,導致論文的科學問題不清晰;(某地區)休閒農業發展怎麼了,出現了什麼問題,該問題國內外的研究狀況怎麼樣?為什麼值得研究?文中均找不到答案……由於科學問題不清晰,導致理論框架無法構建”。

2、以全面深入的文獻綜述作為研究基礎

社會科學中60%的不合格論文存在被評審專家明確指出文獻綜述質量差的問題,在管理學和經濟學門類,這一比例甚至超過70%。從評閱意見來看,文獻綜述的問題非常集中。

一方面是文獻梳理的基本工作量和文獻的質量不夠,包括文獻不全面與陳舊

來源期刊不夠權威以及外文文獻缺乏,因而無法全面和準確呈現本學科領域與論文主題相關的研究基礎和現狀。

另一方面,是僅對文獻進行泛泛的羅列介紹,只有“述”而沒有“評”,未能緊密結合研究問題對文獻進行深入分析,因而無法凸顯論文選題的合理性、意義和價值,也無法通過文獻梳理確立論文研究的理論視角。

例如一篇理論經濟學論文,“作者對於該領域已經有的眾多研究缺少足夠的認識,進而導致其文沒有找到適當的切入點來研究收入分配問題”。

一篇有質量的文獻綜述需要有適當的廣度和深度,嚴謹、一致、清晰簡潔,能夠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綜合。

例如,一篇公共管理學論文“選擇了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入手,可是對於國內外文獻的梳理明顯不足,缺乏作為博士論文需要的

與學科前沿之間的對話,整體話語體系還停留在工作報告層面上,有待進一步進行學術層面的抽象和學術問題的提煉”。

再如另一篇公共管理學論文,“提出用協同理論、創新理論、系統理論、博弈論作為分析的理論基礎”,但只是“分別描述了四個理論的基礎觀點,對於四個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及與研究問題的關係,沒有深入地研究……問題與理論基礎只是表面看起來有關而已”。

3、使用適切的研究方法

博士論文的學術性也突出地體現在研究方法方面。論文評閱意見分析顯示,研究方法的問題在社會科學不合格博士論文中最為普遍。最典型的問題是與學科、選題適切的方法論和研究策略的缺失,研究範式與論文選題、理論視角沒有合理的邏輯關係。

例如一篇社會學博士論文被評審專家批評“學術範式不清楚”:“作為實證導向的理論研究範式,需要提出假設,然後通過實證數據來對假設加以驗證,作者提出假設,卻在後文沒有假設驗證;作為建構主義的研究範式,作者應提出大量現象,將其歸納為一個理論脈絡;而作者是將新福利三角理論作為不加檢驗的理論結構,填塞入大量‘政府工作報告’類的敘述;作為社會政策(研究),不同政策的社會後果的比較、政策生成過程等關鍵議題,作者毫無涉及……多民族地區的研究,沒有關於多民族造成的社會現象的觀察。”

再如,一篇應用經濟學論文“基本上都是描述性分析,空泛的定性討論較多,具體的定量分析少。這與金融學博士論文必須有較為深入的理論模型分析和(或)較為複雜的計量研究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合”。

不合格論文的另一類問題是具體研究方法的運用對研究過程的描述存在問題,導致研究結論不可靠。

例如一篇管理科學與工程論文稱採用某個計算模型“是為了有效迴避最小二乘法導致的參數估計偏離,但論文中沒有看到是用什麼具體方法克服這點的,沒有任何分析但後面仍然得到了計算結果”。

再如一篇體育學博士論文對於所採用的訪談研究法的描述“極不規範”,“沒有具體列出訪談專家的信息,讓人們對訪談研究的真實性產生質疑”。

另一篇教育學論文所採用的個案研究、訪談法、觀察法等“獲取研究資料的客觀性不夠強、時間不夠明確、研究對象的數量前後表述不一致、獲取的觀察資料不夠具體”。

4、分析論證邏輯不嚴密

超過60%的不合格論文在分析推理和論證的合理性、邏輯性方面存在問題,還有很多論文被專家指出概念,理論使用不當,論文思路模糊結構邏輯混亂以及論述分析與研究主題關聯不緊密的問題,這些都指向作者研究訓練的不足和理論思維、分析論證能力方面的缺失。

例如一篇應用經濟學論文,“文章主題是研究利益關係,但是理論模型卻用的生產力模型、風險模型等,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股市中最基本、也是問題最突出的幾種利益關係,如上市公司與股民,機構投資者與散戶,證券公司與上市公司等,都缺乏具體分析”。

再如,一篇公共管理學論文“由於核心問題不明確,導致論文的框架更像是一篇散文,各個部分都有研究主題,即有微觀層面的宋村發展變遷、礦業興衰以及行政策略,又涉及不同行動者的話語及行動策略,更是涉及農業工業化等大主題,但是各個主題及關鍵詞之間無法形成有效的體系,整體研究指向存在較大的差異,思維邏輯是跳躍式的,而非以層層剖析分析文章的主題所在”。

邏輯性的要求也體現在具體的分析論證和語言表述上,包括概念的界定清晰準確結論性、判斷性的表述分析理由充分、客觀,邏輯自洽。這種具體的邏輯性問題在社會科學不合格論文的評閱意見中非常普遍,例如“很多邏輯上不能自洽的地方、論點、論據、結論疏離”,“缺乏文獻依據,缺乏實例佐證,似乎是拍腦袋出來的”以及“大量事實僅在文中按照理論架構的需要,進行缺乏邏輯的堆砌”,等等。

學科性:避免偏離論文評價的參照系

有四分之一的社會科學不合格論文被指出存在“選題與學科或專業方向不符”的問題,在法學門類甚至涉及超過40%的不合格論文。評閱意見顯示,選題與學科、研究方向不符成為多篇博士論文被認定為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一種情況是,評閱意見認可論文的質量和規範性,但選題本身偏離了論文所申請的學位所屬學科的知識範疇

例如一篇研究行政權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論文,評閱意見指出:“該文結構完整、思路清晰、行文順暢,不難看出作者的政治學功底……總體來說,本文是一篇行政學專業的學位論文……選題嚴重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科範圍。”

另一種更為普遍的情況是,論文的研究範式、理論視角或方法不能很好地體現“學科性”

例如一篇公共管理學博士論文,被評閱專家認為“沒有管理學學位論文的味道,更像社會學的一些內容,所研究的主題是村莊的發展變遷,但是發展變遷的切入點在哪兒,如何闡釋或分析,都較少體現管理學的基本規範”。

再如一篇經濟學論文的評閱意見指出:“整個論文除了列舉幾個經濟學基本概念外,沒有經濟學的分析,因此用此論文申請金融學專業的博士是極其不嚴肅的。”

規範性:最低的底線要求、最“無法容忍”的質量問題

與選題、文獻綜述、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相比,寫作規範性的問題在論文評閱意見中出現頻次相對較少,但也涉及約40%的不合格論文。專家評閱意見對規範性問題的批評十分嚴肅,有多份評閱意見通篇列舉論文的規範性問題,得出論文不合格的結論。

例如一篇法學論文作者在引用他人觀點時,被評閱專家批評“為了自己文章的主題,而刻意改變原作者意思,學術態度極不端正,極大地影響了其引用的觀點、資料的可信度,許多內容都可質疑”。還有少部分論文被指出語言不通和錯別字太多,相關評閱意見直指作者的學風態度問題。

綜合這些評閱意見,博士論文的規範性應包含以下幾個層面的要求。

一是規範的研究和論證,包括論文關鍵部分的闡釋嚴謹和清晰、符合研究過程和論證邏輯。例如,對方法論、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應當逐層進行闡釋,對資料獲取的方式和研究過程的描述應清晰嚴謹。這一點與博士論文的學術性要求是一致的。

二是論文的寫作符合基本形式規範,包括結構完整,章節佈局均衡,標題、摘要、關鍵詞、引用、註釋、附錄的體例符合學術寫作要求。

三是語言文字表達清晰流暢,準確無誤

四是嚴守學術道德

相關單位在博士論文質量把關方面存在缺失。

值得反思的是,本文涉及的博士論文均為各個培養單位已經通過答辯的論文。但根據抽檢分析結果,在個別學科中,不合格論文的比例超過10%甚至20%,其中不少在學術規範方面存在明顯問題。

基於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在博士生培養環節中,加強學術規範、學術寫作方面的訓練,鼓勵培養單位開設學位論文寫作、學術規範與學風建設等公共課程,強化基本

學術訓練

第二,加強博士生培養過程考核和質量把關。通過相關制度建設,強化和完善論文開題、中期考試、課程論文、預答辯等培養過程中的考核環節。加強博士生導師的質量監督意識,建立適當的責任保障機制。

第三,加強對於抽檢不合格論文培養單位和導師的追責,進一步提高以論文抽檢合格率作為學位點評估、學位授予權和導師招生資格、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參考依據的力度。

這篇好看,我得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