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流量红利见顶?Z世代已开始「以声会友」

星巴克不仅是一杯咖啡,还是一个以咖啡为载体的社区空间,俗称「第三空间」。所以在研究星巴克时,不能仅看多少人需要咖啡,还要看解决了多少人对第三空间的需求。

无印良品有一款经典的拉线式CD机。就算没看过产品说明书,绝大多数人都会使用:只要下拉那根线,音乐就会自动播放。

2015年春节微信和春晚合作,通过摇一摇抢红包,微信红包用户从400多万用户激增到了1亿用户,仅仅一天便积累了支付宝8年才达到的数量。

以上三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产品从出生到成长的三个重要时刻:满足需求、优化产品、运营用户。

最近一款主打声音和陌生人社交的吱呀APP,近期在应用商店极速蹿升,目前已进入社交榜前四位。这个社交产品的逆袭案例说明:只要能在需求、产品和运营中找到任何一个突破点,即便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见顶,也存在着诞生爆款的机会。

1.需求:为社交、为悦己、为人设

人人讲「用户需求」,「用户需求」究竟是什么?

渴望生存和安全,追求快乐和自由,免除恐惧和焦虑……这些统统可以概括为「需求」,而且从不因科技的迭代而变化。比如星巴克便通过一杯咖啡,找到并满足了顾客对第三空间的需求。

社交产品也不例外。

今年春节前有关社交产品的新闻频出:吱呀APP等产品极速蹿升,抖音成了春晚独家社交媒体传播平台,马桶MT、聊天宝等多款社交产品集中发布,微博投资无他相机……能吸引这么多产品的加入和布局,足以说明年轻用户多元化的社交需求都没有完全得到满足。

社交流量红利见顶?Z世代已开始「以声会友」

APP store里吱呀APP排名极速蹿升

虽然腾讯在社交领域因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而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但一些变化正在发生:越来越的人不热衷于加新的好友,不愿意发朋友圈;打开抖音时习惯性关闭了自动导入手机通讯录功能……是年轻人更自闭了?还是不需要社交了?

在《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中概括了年轻人的三大消费动机:为社交、为悦己、为人设。这三点几乎可以解释:用户的社交需求越来越难以在微信和QQ等以文字为主的社交平台上难以得到满足了,所以一些基于声音、视频等多元化的社交产品开始受到关注。吱呀APP的逆袭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为社交:吱呀APP通过声音帮助年轻人实现了结实陌生人的社交需求。吱呀APP的整体用户活跃度非常高。据热心用户反馈,在使用吱呀之后的一个星期,甚至成功奔现脱单。原因之一是平台依托大数据算法进行匹配,高效实时配对。原因之二是因为人们更愿意通过声音进行聆听和分享,正印证了威·柯珀那句话:声音足以引起心灵的共鸣。

为人设:注册吱呀APP时,开始会通过一个声音测试,鉴定用户的声音属性,挖掘出音色中的独特气质,带着专属的声份证敲开声音世界。比如男性会得到诸如正太音、少年音、青叔音、青受音等人设。而女性的人性更多,包括:萝莉音、少女音、御姐音、女王音、少萝音、少御音。朋友圈里的熟人关系之间的人设过于固化,相反以声音重新搭建一个完全不同于微信熟人之间的人设,是完全有可能搭建一个新的自我形象或爆款IP。


社交流量红利见顶?Z世代已开始「以声会友」


看看叁师傅的音色如何?

为悦己:吱呀APP上,用户可选择不同类型内容进行声鉴录制,例如唱歌、绕口令、冷笑话、饶舌等等,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让声音更有温度,悦己悦人。通过声音将有趣的灵魂更有情绪的传递出去,触碰彼此的灵魂。


社交流量红利见顶?Z世代已开始「以声会友」


通过录制声音瓶悦人悦己

以上三个需求,完全有可能从95后人群培养一种全新的社交习惯,一条新的社交路径正在形成。这些产品不会颠覆微信,但会是微信的补充。这就好像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并没有颠覆了会议室和客厅,但却成为了这两者的有效补充。

2.产品:顺应用户潜意识,拒绝心理防御

好的产品是有灵魂的,洞悉人性的产品,就一定能找到它的灵魂。

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无印良品的拉线式CD机。这种设计,让人可以零门槛进行操作。几乎所有的经典产品都有着这样「少即是多」的逻辑。正如产品经理梁宁所说:「产品的核心功能点有效比什么都重要,基于核心功能附加的其他功能点没有那么重要,可以一步步来。」

社交产品更是如此。

微信的1.0版本就是一个熟人之间免费发送文本信息和图片的工具。之后陆续才增加了「语音功能」、「查找附近陌生人」、「扫一扫」、「朋友圈」等等功能。

吱呀APP的近日逆袭也有着类似无印良品和微信发展的相似逻辑:上手零门槛、产品极度简化。吱呀APP中的一级目录中只有3个选项。比如「找朋友」功能使用的是声音瓶的形式,概念来自于大众熟知的“漂流瓶”。大大降低用户了学习成本,更高效地上手使用。这个零门槛为未来大众市场打下了基础。


社交流量红利见顶?Z世代已开始「以声会友」


极度友好简洁的界面

在产品设计中,一个很大的禁忌是让用户启动心理防御,产品要顺应用户的潜意识,不要让用户思考。以陌生人社交产品为例,当下很多产品的注册过程大致是:注册-填写资料-大数据匹配-申请加好友(打招呼)-通过申请-开始聊天。如此冗长的过程,哪怕一个环节让用户启动了心理防御,都会造成用户的流失。

吱呀APP声音瓶的设计刚好相反:用户完全不用担心在「申请好友、通过与否」等等环节建立心理防御。而是在使用声音瓶的过程中,听的声音越多,匹配越精准。缩短社交链条,不让用户思考,同时用户社交也更高效直接。

3.运营:为圈层打造社区文化

当下圈层文化很流行。人根据爱好和兴趣被划分到了不同的圈层。人只有身处圈层,就会找到归属感。

微信刚出现时,不乏「模仿QQ」的声音。但微信在陆续的更新中找到了自己的调性,比如查看附近的人、微信红包等功能,以此不仅打开了自己的市场,还建立了自己的社区文化。

近几年也不断有企业针对微信的缺点,去做社交产品。但企业和产品,最怕用户之间询问对方的「微信号或QQ号」,很多人调侃称为「为腾讯打工」。其实关键点在于平台没有建立一个调性和社区文化。如果平台能搭建起属于自己的调性,对用户来说,在微信等平台上聊天和其它具有调性的产品平台上聊天时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很成功的案例是Instagram。作为一个10亿用户规模的平台,Instagram仍然保留着它的特点:不像老气横秋的Facebook,它仍然足够时髦,是处在时尚前沿的人们的优先选择平台;不像Snapchat一样消肿,它的用户群依旧广泛。

虽然微信的社交文化属性和熟人社区氛围一时难以被颠覆,但陌生人社交需求出现了不少的机会。吱呀APP便是基于这样的点,通过声音进行切入。这样的产品,其实并不担心「为腾讯打工」,因为永远都会有更多的新用户加入。正如本·琼森所说:无论什么声音,总是有人爱听的,正如最难吃的点心对有些人来说也是可口的一样。

此外基于声音社交还仍处于「婴儿阶段」,未来可以想象的玩法还有太多,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点,建立起诸如Instagram的社区文化,未来还存在着更大的潜力。现在吱呀APP已经通过一对一的声音社交、派对产品、用户运营中慢慢开始打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调性。

//小结

春节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势能之一,也往往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爆发的时机。之前几年微信红包的成功,去年春节时期抖音的爆红,今年吱呀APP最近极度蹿升的成绩单,以及各类社交产品新闻都说明了这个时间节点的重要性。

在这一难得的节点,产品只要不断挖掘并满足新的用户需求,针对用户体验设计及迭代产品,就很有可能慢慢打造出自己的社区文化,成为补充微信熟人社交的一匹黑马。

-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