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先过“俗”?俗年和年俗,您怎么理解?

过年先过“俗”?俗年和年俗,您怎么理解?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族群”原已够多了,当下又出现了一个“怕年族”。

据说此族已形成多年,每到年关临近便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觉得年不好过,虽不像古人那样视年为残暴的凶兽,会把人生吞活吃,却认同屈原的喟叹:“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年最可怕的就是流逝极快,一年年让你抓不住,到年底一总结,发现又是只赚到了年龄,不疼不痒地被年一点点吃掉。其实所谓怕过年,还因为觉得年越来越俗,硬着头皮强颜欢笑很没意思,还不如不过或躲开。

过年先过“俗”?俗年和年俗,您怎么理解?


但,年是躲不过的,好过赖过大过小过熬着过畅快地过都得过,既如此莫如放开胆子过个大年。

过年首先是不怕“俗”。谁都知道过春节要尊重年俗,有俗才有年。倒过来,俗就是年。大年要大俗,俗人过大年,俗到家就是年过痛快了。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抱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丧失了年的文化意义。什么是“年文化”?经典给出的定义是:“祭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礼的基础,几乎所有传统节日都与祭祀有关。”祭祀自然也是春节最重要的习俗,但祭祀不是空口说白话,要动真格的。从腊八开始,喝粥;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吃糖瓜;二十五,诸神下界、祖宗回家,要杀猪宰羊,把所有好东西都拿出来,烧香上供;大年三十晚上团圆饭,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大餐。然后是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捞往家转(赚)……直至正月十五吃元宵。吃吃吃,所以“吃货”最容易过个好年。

过年先过“俗”?俗年和年俗,您怎么理解?


现代是商品社会、物质时代,人的物质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散。年的快乐也多半来自物质,过大年的胆量也体现在这儿,不怕胖,不怕“三高”。实际也未必真的会胖出“三高”,过年消耗大,从来吃货都得折腾。年味儿不就是这样折腾出来的吗?谨小慎微的这也不敢,那也不想,拿起筷子先测血糖,熬点夜怕心脏出事,还想有年味儿?年味儿即人味儿,人活得有味道,雅趣、俗趣、情趣兼备,有个好心绪过年,自然就会营造出过年的味道。人活得没情没趣,过年也不可能有味道。世上俗人多,还是雅人多?结论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人多。俗是“人”和“谷”组成,天下有不吃五谷杂粮、不食人间烟火的纯雅之人吗?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不只是雅人,还是要人,在做床垫推销员时曾设计了一句成功的广告语:“你愿意跟我睡吗?”大雅通俗,大俗通雅,通俗不是庸俗。俗并非总是“不可耐”,别忘了芥川龙之介的醒世名言:“最聪明的处世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这句话用来过年,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过年先过“俗”?俗年和年俗,您怎么理解?


要知道年是会变的,作为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或形式变内核不变,或内核变形式不变。如今社会转型,生活方式裂变,年俗怎么可能不变?春节正在变成“黄金周”,团圆饭一吃就可散伙出去旅游。年也不一定非是丰收和积累,其本质也有放弃的一面,过一年少一年,年年留不住,“百岁只消如此看”。放弃也可以成为一种美,每个人的一生,不就是每时每刻都在放弃吗?生命的含义是消耗,而非积存。

过年最忌讳的就是自找不自在。现代医学证明,快乐是人类所有感情的来源,包括复杂的思想和知觉本身。而制造快乐又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增加脑啡肽的分泌”。春节就是脑啡肽最好的营养品,过大年是中国人最有效的快乐传感器。年过痛快了,甚至有助于提升一年的生存状态。

过年先过“俗”?俗年和年俗,您怎么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