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过年”

记忆中的“过年”

过年就是过春节,在我小的时候,过年是一年之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件事了,村里每家每户都要提前很长时间进行准备。每当进入腊月,年味就开始起来了,接着腊八祭灶,年下就来到了。

记忆中的“过年”

小的时候,一进入腊月,我们小孩子就慌着放假,一般腊月头几天就考试了,考完试等一个星期左右到学校领通知书,考得好的还有奖状领,随通知书发的还有寒假作业,领完通知书就彻底放假了。寒假对我们来说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玩,那感觉真是开心的不得了,不过我们一般都会先花几天时间把寒假作业做完,做完作业可以踏踏实实的去玩,家长也不管了,不然天天被家长催,那玩着就没意思了。

记忆中的“过年”

做完作业,我们小孩子们有很多种游戏可以玩,比如踢毽子、摔面包、弹珠子、跳绳、扔沙包、捉迷藏、打陀螺等,每天都忙的很。除了玩游戏,我们还有很多事可以做,村西河里的水结冰后,我们还可以去滑冰,滑冰也是很有意思的,可以比赛看谁滑的稳和远,大家伙一个一个的在冰上摔的东倒西歪的,真是好玩的很。除了这些,占据我们寒假最多时间的就是放炮和放火了,这两个才是我们玩的主角。

记忆中的“过年”

小的时候,村里流行自己裹炮,很多人都裹过炮,不过自己裹炮是很危险的,经常会出事,所以家长都不会允许我们裹,我们也只能偷偷摸摸的裹几个玩玩。其实裹炮很简单,但是裹出炸的响的炮也是考验技术水平的。裹炮需要一根处理过的筷子,一些旧书本纸,一块板子,一个钉子,一些炮药和引线,有了这些东西,很快就能裹出炮,一般也都能放响,但是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不能出现火花,所以过程中一般不会用金属制品。

记忆中的“过年”

除了裹炮,还可以用螺丝放炮。找一个大号的螺丝,带螺帽的那种,螺帽里面放一些炮药,然后拧上去,不要拧太紧,稍微拧个两三圈就好,然后找一面墙,使劲的撞上去,随着撞击,会碰出“啪”的一响,玩这个,听得就是那一响。我们一群人人手一个,交替着扔起来,“啪”“啪”“啪”的声音此起彼伏,还是很好玩的。

记忆中的“过年”

除了放炮之外,放火也是我们春节期间玩的比较多的活动,当然这个放火并不是大规模的放火,就是烧一些东西玩玩,纯属找乐。我们会到一些修车铺那里捡一些带油的燃烧物,然后找一些废旧轮胎、塑料、干柴什么的,到村西河边去点,河边有很多干草,作为引火物很适合,在河边空旷的地方点火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且在那里点火玩也不会有人管。所以经常会见到一群小孩在河边点火玩,那黑烟滚滚的场景每天都会上演,点着火了我们还会挑着到处去引着河边及路边的干草,我们故意让火燃烧不充分,冒出浓烟,然后把烟引向公路,熏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这种恶作剧的形式我们非常喜欢玩,虽然讨人嫌,但是很好玩,别人乐不乐意我们才不在乎呢。

记忆中的“过年”

小时候每年的年前,村里每家每户都要蒸好多馒头,留待过年期间吃和春节走亲戚用。村里蒸馒头都是互相帮忙,今天你们给我们家帮忙,明天我们给你们家帮忙,一家差不多要忙活一天才能蒸完,就这样轮流着蒸,差不多需要一两个星期才能忙活完。大人们每天忙着蒸馒头,我们小孩子就到处跑着玩,吃饭的时候轮到谁家去谁家吃,蒸馒头的人家都管饭,大锅饭,挺好吃的。看着那一席子一席子凉着的馒头,真的是很美好。小时候的面粉都是用自家麦子去磨的,发酵用的都是老酵头,所以蒸出来的馒头充满了麦香味,特别是刚出笼的馒头,真的是太好吃了,我们小孩子都不用就菜就能吃一个两个的。还有蒸的枣花馍,大馍,各种造型的枣花馍真的很漂亮,有时候看着大人们做枣花馍,那一夹一切一卷,一个图形就出来了,真的感觉好神奇。

记忆中的“过年”

除了蒸馒头外,春节前,每家每户还要炸一些丸子、油条,除了吃之外,春节走亲戚的时候还可以作为礼品带着。另外,家里养的鸡,到了年底也要杀几只,有的人家还要把养了一年的猪给杀了,卖一部分,自留一部分吃。各家还要赶集买几条鱼回来,收拾后炸好留着春节待客用。小的时候,物资还很匮乏,一年到头吃不了多少肉什么的,过年期间是一年之中集中改善伙食的时候,那段时间几乎顿顿离不开肉,什么鸡鸭鱼、猪牛羊,似乎要把一年的肉给一下子补齐了,还别说,那段时间不止人的生活好,连家里养的猫狗也跟着改善伙食,平常它们可是要跟着人类一块吃面食的。

记忆中的“过年”

祭灶的时候按传统是要吃祭灶糖的,小的时候,没有现在那种长的麻糖吃,那是后来才有的,那时候吃的是麦芽糖,很大块很蓬松的那种糖,还有一种很硬的麦芽糖,也是大块的,买多少给你砸下来多少。小的时候,糖绝对是小孩子们的最爱,那甜到粘牙的祭灶糖,大人们几乎都不会吃,都是买回来给我们小孩子吃,我们吃麦芽糖吃的被粘住牙,拉的长长的糖丝和口水,滴的衣服上都是,这样的描述感觉脏兮兮的,但是对那时的我们来讲,那是最幸福的记忆。

记忆中的“过年”

吃完祭灶糖不久就到除夕了,除夕每家每户要贴春联。在贴春联前,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家打扫一遍,收拾的干干净净的,把门上遗留的去年的年画给清理干净,门框和窗户也要扫一遍。找一个不用的碗,弄些面,用开水一烫,就是一碗面糊,用来贴春联再好不过。贴春联都是大人领着小孩一块贴,我们小孩子是非常喜欢贴春联的,家里门窗多的,贴春联要贴好久才能贴好,有时候买的春联不够用了,家里大人还会找些红纸自己写一些。春联贴完要放鞭炮,对我们小孩子来讲,这一挂鞭炮响起来就意味着春节来了,我们会到处跑着去捡鞭炮。

记忆中的“过年”

那个时候,一挂鞭炮,会有很多不响的炮,不像现在的鞭炮,一大盘也很难找到几个不响的炮。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捡到很多不响的炮,这些不响的炮引线有长有短。引线短的我们会把它剥开,燃炮药玩,把炮药剥出来聚拢在一起,然后点一根香去引燃,唰的一声,一朵蘑菇云冲起来了,很好玩的,不过一定要躲得远一些,不然被冲到就不好了。引线长的,就可以拿来放了。春节期间,我们的兜里有两样东西是必不会少的,那就是炮和火柴或打火机,很多时候,我们的兜里都是装的满满的,不停的放炮那可是春节期间的一大乐趣。

记忆中的“过年”

除夕的晚上,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一顿热闹的团圆饭。大人们会一起喝个酒,唠唠一年的事情,作为习俗,关系相近一些的还会互送一些酒什么的。吃完饭,最期待的就是春晚了,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甭提多热闹了。当然,按照习俗,关门后,都要放关门炮的,所以一时间到处都是炮仗的声音,此起彼伏的,很长时间都不停歇,伴着炮仗的声音睡觉迎接新年第一天的到来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啊!

记忆中的“过年”

大年初一,按照习俗,每家每户都会起的很早。起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放开门炮,其实从凌晨开始炮声就响起来了,断断续续、远远近近的炮声一直响到清晨放开门炮,因为放开门炮和下饺子的炮,炮声又延续上了,继续噼里啪啦,嗵嗵嗵嗵地响起来。村里关系近的晚辈家要给长辈家送饺子,送的多的要送很多家,一趟一趟的要送好长时间。送饺子是要给压岁钱的,所以我们小孩子最喜欢跟着家里大人一块去送了。

记忆中的“过年”

吃完早饭,我们小孩子就到处跑着去拜年,小时候拜年是要磕头的,不磕头不给压岁钱,所以大年初一当天不知道要磕多少头,不过磕头就有压岁钱,想着那哗哗的新钱,心里那个开心啊。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乡邻乡亲等,要挨个去拜年,其实拜年都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要压岁钱,顺带还要捡炮。

记忆中的“过年”

按照习俗,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其实初一就有很多人开始走亲戚了,初一一般走的是干亲家,初二开始走娘家亲戚,于是接下来的初二、初三、初四、初五......都是走亲戚的,路上到处都是来来往往走亲戚的人。以前不像现在,走亲戚一般都是骑自行车、三轮车,或者是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大篷车,还有开拖拉机的,很少有人家有汽车的。那时候春节期间一般都会下雪,即使不下也有积雪,很多路都是土路,雪一化泥泞不堪,有些还结冰,所以路很不好走,经常见到摔倒的车和人,到了下午那些喝过酒回家的因为喝的差不多了,骑着车经常会摔倒在路边或者冲进路边的沟里。有些人家亲戚多,走到正月十五都还在走,现在估计还有,不过肯定没有以前多了。

记忆中的“过年”

从正月十二起,小孩子们开始挑起灯笼。小时候的灯笼都是那种很简单的用篾编制的,很简单,底座是一块木板,两边挂上两根细铁丝从下往灯笼上方伸出来,找一根棍挑着,蜡烛焊在木板上,点着蜡烛就可以挑着到处走了。这种灯笼很容易被引燃,比如蜡烛不小心倒了或者跟别人的灯笼撞了等,所以家里会买好几只灯笼备着。还有那种用纸做的各种造型的灯笼,更容易被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喜欢挑,我们最喜欢的是自己做的各种灯笼,不过那些真的不能说是灯笼,算是土法做的权且叫它灯笼吧。

记忆中的“过年”

找半块萝卜或一个白菜根,中间挖一个坑,底部用一根棍穿一个洞固定好,坑里放进一些油,什么煤油、柴油、机油都可以,找一点棉花做个捻子,点着就可以挑着玩了。还有一种是用那种小的铁皮桶,两边用铁丝穿透挑着,桶里面放进油和捻子,点着后就可以挑着玩。这些土法制的灯笼,火很大,冒黑烟,很熏人,但是也很好玩。有时候有些人不小心把火弄到村里的麦秸垛或其它柴火里,还引发一些事故,不过这也阻挡不了每年继续玩。后来随着电灯笼的出现,那些就慢慢不玩了。

记忆中的“过年”

等正月十五吃完元宵,正月十六摔了灯笼,我们也就开学了,年也就过去了,我们又开始期待新的一年的来临。

记忆中的“过年”

想起小时候一年一年过年热闹的场景,真的让人非常怀念,那时候虽然不富裕,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好,过年有气氛,而那些才是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情。可是现在的过年,真是半点年味都没有了,不让放炮,很多人过年也不回来,很多人家也不怎么置办年货什么的,不蒸馒头了,也失去了热闹的氛围,如此,还有什么年可过的,无非就是一个节日而已,哎,没法说。

记忆中的“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