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正:從浦東開發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12月17日,第20期“陸家嘴金融+科技沙龍”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活動由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上海金融業聯合會、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上海市支付清算協會、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陸家嘴互聯網金融協會、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上海市各地在滬企業(商會)聯合會金融分會主辦,《環球人物》特別支持。

趙啟正:從浦東開發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 趙啟正

活動特邀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做題為“從浦東開發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主旨演講。

趙啟正,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物理專業後從事科研、設計工作20年,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4年起歷任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長、副市長兼任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

1998年起任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外事委員會主任。是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他有《向世界說明中國》、《江邊對話——一位無神論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對話》、《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公共外交的智慧》、《浦東邏輯—浦東開發和經濟全球化》、《浦東奇蹟》、《中國故事 國際傳播》等十餘種著作,有的被國內外譯為多種外文版。

致辭環節

趙啟正:從浦東開發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副總裁張鳳明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副總裁張鳳明在致辭中表示,今年是改革開放的四十週年。今天,有幸請到當年浦東新區開發的參與者、見證者和實施者的趙啟正主任做講座。

張鳳明表示,過去的浦東有擁擠繁忙的渡口、狹窄的弄堂、侷促的居住環境,而今天的浦東陸家嘴,各式各樣的摩天大廈鱗次櫛比。在今日全球媒體的視野裡,最能代表上海的莫過於這片被叫做“浦東新區”的地方。為了謀求上海在經濟全球化格局中的重要位置,趙啟正主任和其他規劃和建設者們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他們堅信,曾經負擔全國財政收入1/6的上海,要再度成為帶動長江經濟帶的龍頭,而浦東就是這條巨龍的眼睛。

他認為,如果說浦西外灘是萬國建築群,浦東則是正在進行一場世界奧林匹克建築大賽。改革開放把浦東變成了一個繁華的勝地。在將上海建設成一個面向國際的經濟、金融、貿易城市和航運中心的進程中,浦東新區的開發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浦東開發過程中積累的一整套設計思路、規劃方案、實踐經驗,被形象地稱為“浦東經驗”。“浦東經驗”不僅僅包含了那些能用數字描述的“硬成果”,更體現了一種“軟成果”,即浦東開發在促進社會進步、轉變政府職能、培養人才等方面的思路和經驗。浦東的開發不只是經濟開發,更是社會開發,不只是把農田變為鋼筋水泥森林的城市,更促進了社會文化與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換句話說,浦東的發展是一個快速的城市化過程。

張鳳明還介紹,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是新華社的直屬機構,是新華社和上海市的戰略合作項目,服務於上海國際金融信息中心建設和新華社打造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的戰略目標。

演講實錄

趙啟正:從浦東開發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 趙啟正

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在演講中談到,中國改革開放很成功,但也不斷出現很多新的問題。實際上,最初的改革開放,是思想的改革開放。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提出: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這個重大決策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與每個人的命運都聯繫在一起。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浦東開發,就不會有陸家嘴金融貿易區。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是改革開放以後第一個大會,大會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提出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繼續發展多種所有制。從此,私人企業、私有制在中國合法了。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進一步肯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提出“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儘快把上海建設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城市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的重大戰略定位。這是浦東開發一個大背景。

提及“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這“龍頭”是什麼呢?由日本東京、神戶開始,到漢城(首爾),再經上海、臺北、香港、到新加坡等地,這一系列的城市連成線,它們都是亞洲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地方。上海在這個經濟走廊中的位置是居中的,向北可以向韓國、日本發展,向南可以向東南亞發展,所以上海的地理位置對國際投資很有吸引力。

“浦東”這個詞原本存在口語中,當時在上海地圖上找不到“浦東”兩個字。“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這句曾經流傳度頗廣的話反映了浦東在當時上海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浦東剛開發的時候,沒有高的建築,居民住宅破舊,道路難走。除了上海人之外,多數中國人都不知道浦東在哪裡,更不用說外國人。一次,一家美國航空公司總裁在和平飯店望著黃浦江問,“從這到浦東遠嗎,是上高速公路還是坐飛機去?”這說明在當時,浦東在世界幾乎沒有“存在感”,更不用說吸引外資到浦東來開發和合作。90年代初期,為了對外宣傳浦東和接待國內外來訪者,特別是接待國內外媒體,花費了許多精力。後來,“浦東”的名字才逐漸被大家所知。

趙啟正:從浦東開發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 趙啟正

趙啟正談到,1990年,我國宣佈浦東開發開放。外界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西方有些媒體說這不是一個實際行動,只是一句口號。這個論調相當廣泛。當時來上海的貨幣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裡德曼說,浦東開發可能就是一個“波將金村”。“波將金村”是國際大騙局的代名詞。當年,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時候有個大臣叫波將金,他曾經造了一座只有外牆的假村莊欺騙了女皇。

當時相信開放計劃的西方重量級人物是基辛格博士。他說,“我看浦東開發是行動,不是口號”。1993年,一位認真採訪浦東開發的美國記者問,浦東開發需要50年吧?趙啟正當時告訴他,“不需要這麼長,我們會把一個繁榮和廉潔的浦東呈現給世界”。折減通貨膨脹因素,2009年浦東的經濟規模已達1990年整個上海的兩倍。這隻用了不到20年。

浦東開發不僅有能用數字描寫的豐碩“硬成果”,還有彌足珍貴的有成效的思路、邏輯和方法的“軟成果”。2007年末,按照90年的不變價格,去掉貨幣貶值,浦東的經濟規模是1990年上海經濟的1.7倍,今天已經大大超過2倍。產業結構也大為改觀,膠鞋、輪胎、紡織品、羽絨衫沒有了,都是微電子、新藥品、精密化工、汽車製造、大飛機。當前GDP已經達到1萬億,上海市是3萬億,稅收25%,進出口貿易60%,合同資金70%。

“軟成果”就是浦東開發者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跨國合作、轉變政府職能、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思路和經驗。這些“軟成果”是經過思考和實踐證明的,非常寶貴。 “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是“軟成果”的第一條,這句話曾寫在浦東機關職工食堂一進門的牆上。在浦東開發中,與世界交流的不只是吸引世界的資金和技術,還吸收了世界的智慧,也就是跨文化的交流,主動與世界對話等。在這種理念指導下,浦東的開發必定是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率,面向世界。

趙啟正:從浦東開發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活動現場

趙啟正列舉了一些浦東開發開放來的“軟成果”。比如,“浦東開發不單純是項目開發,而是社會開發,即爭取社會的全面進步”,“法規和規劃先行”,“各種產業中,金融、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先行”,“形態開發服從於經濟社會的功能開發”,“在開發中不僅吸納世界的資金和技術,更注意吸納世界的智慧”,“不是僅顧及城區的開發,而是與外部的聯動開發——與長江三角洲聯動、與浦西聯動”,“嚴格按城市規劃使用土地,‘惜土如金’”,“要實現精兵簡政,必須先‘簡政’而後‘精兵’”以及“一流的黨建帶動一流的開發”、“廉政勤政也是重要的投資環境”等等。

還有一些亦軟亦硬的功能性成果,比如建立起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外匯交易中心、產權交易所等十多個全國首創的要素市場,全國第一個外高橋保稅區等。1994年6月,全國基層法院首家知識產權審判庭在浦東成立,並於當年7月受理第一起知識產權案件。1995年,中美合資上海吉列有限公司的“飛鷹”商標屢遭假冒。當時,浦東新區法院刑事庭、行政庭及知識產權庭分別受理了假冒“飛鷹”註冊商標的案件。知識產權庭判決侵權單位賠償吉列公司20萬元損失。美方勝訴後,感念浦東完善的法制環境,追加了對中國的投資。

趙啟正最後表示,前不久中央向上海下達了三項新任務。第一,增設自由貿易區的新片區,這是為了鼓勵和支持上海在推進投資和貿易的自由化、方便化,提供創新的餘地。第二,在浦東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實施註冊制,用投資來促進科技創新。第三,以上海為中心,實施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發展以上海為核心的城市群顯然是到時候了,倫敦不是一個城市,是城市群,紐約、巴黎、東京也是城市群,東京的大阪、神戶都是一個城市群。中國還缺少城市群,上海在發展長江三角洲一體化中要勇於擔當。中國將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浦東的開發開放也在進行中,新的思路和實踐還要繼續勇敢地探索。

趙啟正:從浦東開發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主持人: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施渝楠

攝影:金偉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