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从浦东开发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12月17日,第20期“陆家嘴金融+科技沙龙”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活动由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陆家嘴互联网金融协会、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商会)联合会金融分会主办,《环球人物》特别支持。

赵启正:从浦东开发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 赵启正

活动特邀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赵启正做题为“从浦东开发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主旨演讲。

赵启正,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专业后从事科研、设计工作20年,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4年起历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副市长兼任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

1998年起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外事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他有《向世界说明中国》、《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公共外交的智慧》、《浦东逻辑—浦东开发和经济全球化》、《浦东奇迹》、《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等十余种著作,有的被国内外译为多种外文版。

致辞环节

赵启正:从浦东开发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副总裁张凤明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副总裁张凤明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今天,有幸请到当年浦东新区开发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实施者的赵启正主任做讲座。

张凤明表示,过去的浦东有拥挤繁忙的渡口、狭窄的弄堂、局促的居住环境,而今天的浦东陆家嘴,各式各样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在今日全球媒体的视野里,最能代表上海的莫过于这片被叫做“浦东新区”的地方。为了谋求上海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重要位置,赵启正主任和其他规划和建设者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他们坚信,曾经负担全国财政收入1/6的上海,要再度成为带动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而浦东就是这条巨龙的眼睛。

他认为,如果说浦西外滩是万国建筑群,浦东则是正在进行一场世界奥林匹克建筑大赛。改革开放把浦东变成了一个繁华的胜地。在将上海建设成一个面向国际的经济、金融、贸易城市和航运中心的进程中,浦东新区的开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浦东开发过程中积累的一整套设计思路、规划方案、实践经验,被形象地称为“浦东经验”。“浦东经验”不仅仅包含了那些能用数字描述的“硬成果”,更体现了一种“软成果”,即浦东开发在促进社会进步、转变政府职能、培养人才等方面的思路和经验。浦东的开发不只是经济开发,更是社会开发,不只是把农田变为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更促进了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浦东的发展是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

张凤明还介绍,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是新华社的直属机构,是新华社和上海市的战略合作项目,服务于上海国际金融信息中心建设和新华社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战略目标。

演讲实录

赵启正:从浦东开发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 赵启正

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赵启正在演讲中谈到,中国改革开放很成功,但也不断出现很多新的问题。实际上,最初的改革开放,是思想的改革开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重大决策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与每个人的命运都联系在一起。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浦东开发,就不会有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大会,大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提出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从此,私人企业、私有制在中国合法了。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进一步肯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定位。这是浦东开发一个大背景。

提及“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这“龙头”是什么呢?由日本东京、神户开始,到汉城(首尔),再经上海、台北、香港、到新加坡等地,这一系列的城市连成线,它们都是亚洲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方。上海在这个经济走廊中的位置是居中的,向北可以向韩国、日本发展,向南可以向东南亚发展,所以上海的地理位置对国际投资很有吸引力。

“浦东”这个词原本存在口语中,当时在上海地图上找不到“浦东”两个字。“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曾经流传度颇广的话反映了浦东在当时上海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浦东刚开发的时候,没有高的建筑,居民住宅破旧,道路难走。除了上海人之外,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浦东在哪里,更不用说外国人。一次,一家美国航空公司总裁在和平饭店望着黄浦江问,“从这到浦东远吗,是上高速公路还是坐飞机去?”这说明在当时,浦东在世界几乎没有“存在感”,更不用说吸引外资到浦东来开发和合作。90年代初期,为了对外宣传浦东和接待国内外来访者,特别是接待国内外媒体,花费了许多精力。后来,“浦东”的名字才逐渐被大家所知。

赵启正:从浦东开发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 赵启正

赵启正谈到,1990年,我国宣布浦东开发开放。外界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西方有些媒体说这不是一个实际行动,只是一句口号。这个论调相当广泛。当时来上海的货币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说,浦东开发可能就是一个“波将金村”。“波将金村”是国际大骗局的代名词。当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时候有个大臣叫波将金,他曾经造了一座只有外墙的假村庄欺骗了女皇。

当时相信开放计划的西方重量级人物是基辛格博士。他说,“我看浦东开发是行动,不是口号”。1993年,一位认真采访浦东开发的美国记者问,浦东开发需要50年吧?赵启正当时告诉他,“不需要这么长,我们会把一个繁荣和廉洁的浦东呈现给世界”。折减通货膨胀因素,2009年浦东的经济规模已达1990年整个上海的两倍。这只用了不到20年。

浦东开发不仅有能用数字描写的丰硕“硬成果”,还有弥足珍贵的有成效的思路、逻辑和方法的“软成果”。2007年末,按照90年的不变价格,去掉货币贬值,浦东的经济规模是1990年上海经济的1.7倍,今天已经大大超过2倍。产业结构也大为改观,胶鞋、轮胎、纺织品、羽绒衫没有了,都是微电子、新药品、精密化工、汽车制造、大飞机。当前GDP已经达到1万亿,上海市是3万亿,税收25%,进出口贸易60%,合同资金70%。

“软成果”就是浦东开发者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跨国合作、转变政府职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思路和经验。这些“软成果”是经过思考和实践证明的,非常宝贵。 “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是“软成果”的第一条,这句话曾写在浦东机关职工食堂一进门的墙上。在浦东开发中,与世界交流的不只是吸引世界的资金和技术,还吸收了世界的智慧,也就是跨文化的交流,主动与世界对话等。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浦东的开发必定是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面向世界。

赵启正:从浦东开发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活动现场

赵启正列举了一些浦东开发开放来的“软成果”。比如,“浦东开发不单纯是项目开发,而是社会开发,即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法规和规划先行”,“各种产业中,金融、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先行”,“形态开发服从于经济社会的功能开发”,“在开发中不仅吸纳世界的资金和技术,更注意吸纳世界的智慧”,“不是仅顾及城区的开发,而是与外部的联动开发——与长江三角洲联动、与浦西联动”,“严格按城市规划使用土地,‘惜土如金’”,“要实现精兵简政,必须先‘简政’而后‘精兵’”以及“一流的党建带动一流的开发”、“廉政勤政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等等。

还有一些亦软亦硬的功能性成果,比如建立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产权交易所等十多个全国首创的要素市场,全国第一个外高桥保税区等。1994年6月,全国基层法院首家知识产权审判庭在浦东成立,并于当年7月受理第一起知识产权案件。1995年,中美合资上海吉列有限公司的“飞鹰”商标屡遭假冒。当时,浦东新区法院刑事庭、行政庭及知识产权庭分别受理了假冒“飞鹰”注册商标的案件。知识产权庭判决侵权单位赔偿吉列公司20万元损失。美方胜诉后,感念浦东完善的法制环境,追加了对中国的投资。

赵启正最后表示,前不久中央向上海下达了三项新任务。第一,增设自由贸易区的新片区,这是为了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方便化,提供创新的余地。第二,在浦东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实施注册制,用投资来促进科技创新。第三,以上海为中心,实施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发展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群显然是到时候了,伦敦不是一个城市,是城市群,纽约、巴黎、东京也是城市群,东京的大阪、神户都是一个城市群。中国还缺少城市群,上海在发展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中要勇于担当。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浦东的开发开放也在进行中,新的思路和实践还要继续勇敢地探索。

赵启正:从浦东开发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主持人: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施渝楠

摄影:金伟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