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探索——王利宏

一、瞭解中國繪畫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探索——王利宏

中國繪畫畫具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和傳統的優良中華民族傳統繪畫,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與神韻,其鮮明的特色風格在世界畫壇中具有別具一格的體系。中國畫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中國畫區別於“西洋畫”,中西文化,根本不同。故藝術的表現亦異。大概中國藝術重主觀,西方藝術重客觀。中國藝術為詩的,西方藝術為劇的。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中國繪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幹、溼,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佈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

1.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

2.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

3.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準。

4.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

中國傳統繪畫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巖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在中國,繪畫表現著文人雅士對主觀世界精神家園的嚮往,西方繪畫則更重視客觀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現,可稱為自然的文化,而中國繪畫重視物象內在精神和作者主觀情感的表現,內心精神世界流於意境之美,是一種人格化的自然。

二、瞭解西方繪畫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探索——王利宏

西洋畫就是當時西方的油畫,油畫最早起源於歐洲,大約15世紀時由荷蘭人發明的,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幹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髒,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

西洋畫:西方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尤其是油畫藝術更可以說是世界繪畫藝術中最有影響的畫種。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它是用油質顏料在布、木板或厚紙板上畫成,其特點是油畫顏料色彩豐富鮮豔,能夠充分表現物體的質感,使描繪對象顯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西方繪畫是表象的,具體的,非常的寫實,講究的是對自然的真實表現。西方畫家認為認識和把握自然必須是純客觀的,西方的畫家觀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也主要是對景寫生。 西方繪畫對色彩的運用很強調,典型的有拉斐爾的“雅典學院”。這也是西方繪畫與中國繪畫最本質的區別。在致力於追求純藝術的現代派畫家看來,傳統繪畫攙雜太多的“非藝術的雜質”。實際上,西方傳統繪畫並不是不講藝術,只不過是在講究藝術性的同時,兼顧著許多非藝術性的方面。西方傳統繪畫的另一個特點,是強調描述,長期以來畫家們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現故事和傳說、描繪具體的情節,以表達某種寓意或象徵,當作自己的任務。這種描述性在揚•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上得到了充分反映。

油畫的發展流派、中世紀油畫 、文藝復興時期油畫、佛羅倫薩畫派、列奧納多·達·芬奇 、米開朗基羅 、拉斐爾、威尼斯畫派、巴洛克藝術時期油畫、洛可可油畫 、古典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 、現實主義畫派 、印象派、早期印象派 、後期印象派、現代油畫 、象徵主義 、新藝術派 、表現主義野獸派 、立體主義、風格派 至上派抽象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 達達派、社會現實主義

中西方繪畫藝術如同兩座形貌各異的山峰,雖然同樣具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但卻各成一體。在全球一體化的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藝術之間的交流也日漸密切。交流之中,我們也看到了這兩座山峰的不同特點。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兩者比較起來,有下列的幾個異點:

1、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19世紀末,西洋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後期印象派”。但後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畫,都是線條不顯著的。

2、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傢俱、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競同真物一樣。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競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丈的距離來。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鐵路中央眺望的) 鐵路,競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里的距離來。中國畫就不然,不歡喜畫市街、房屋、傢俱、器物等立體相很顯著的東西,而歡喜寫雲、山、樹、瀑布等遠望如天然平面物的東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講究透視法,而任意表現。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那裡,畫到那裡,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但這弄錯並無大礙。我們不可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中國畫。

3、中國畫人物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解剖學,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形狀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這解剖學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藝術解剖學。其所以異於生理解剖學者,生理解剖學講人體各部的構造與作用,藝術解剖學則專講表現形狀。但也須記誦骨骼筋肉的名稱,及其形狀的種種變態,是一種艱苦的學問。但西洋畫家必須學習。因為西洋畫注重寫實,必須描得同真的人體一樣。但中國人物畫家從來不需要這種學問。中國人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表現其性格。故不用寫實法而用象徵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4、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中國畫不重背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寫人物,一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雲一般。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餘地甚多。很長的一條紙,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中國畫與西洋畫這點差別,也是由於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畫重寫實,故必描背景。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5、中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為中國畫的正格。西洋自希臘時代起,一直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中世紀的宗教畫,大都以群眾為題材。例如《最後的審判》、《死之勝利》等,一幅畫中人物不計其數。直到19世紀,方始有獨立的風景畫。風景畫獨立之後,人物畫也並不讓位,裸體畫在今日仍為西洋畫的主要題材。

由此可知中國畫趣味高遠,西洋畫趣味平易。故為藝術研究,西洋畫不及中國畫的精深。為民眾欣賞,中國畫不及西洋畫的普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