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挖掘曹植墓,“曹氏後人”挑回的6籃子陶器哪裡去了?

山東聊城東阿:

1951年6月,原平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決定對東阿1951年6月,原平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決定對東阿魚山的曹植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當年挖掘曹植墓,“曹氏後人”挑回的6籃子陶器哪裡去了?

考慮到民風民俗,就給距魚山西北十華里的曹廟村下達了通知。聽到曹植墓發掘的消息後,時任村長的曹可祥非常氣憤地說:“誰敢動俺老人家的墳,豁出這條老命不要了,我也得和他拼了。”迅速組織了曹立嶽、曹立瑞、曹可範等二十多人氣沖沖地趕赴魚山,企圖阻止曹植墓的發掘工作。

當年挖掘曹植墓,“曹氏後人”挑回的6籃子陶器哪裡去了?

平原省考古研究所的領導,對曹廟一行人做了耐心細緻的說服教育,說明發掘曹植墓是對墓中的文物實施有效保護,並承諾發掘完畢後將一部分陶器留給曹姓人。曹可祥等人這才消了氣,發掘工作才得以順利進行。發掘工作進行了半個月,老天下了半個月的雨,魚山附近一片汪洋。老百姓都說,那是老天在哭,哭的是曹子建。

當年挖掘曹植墓,“曹氏後人”挑回的6籃子陶器哪裡去了?

曹植墓位於魚山西麓,坐東朝西,依山為陵,封土為冢,始建於魏青龍元年(公元233年)三月。墓葬平面呈“中”字形,有甬道、前室、後室三部分組成。打開墓門發現,北側有一陶罐,內有少量骨骼,經專家分析為動物屍骨,疑是為死者準備的冥食。

棺木放置於前室中部,已腐爛不堪。從痕跡上看,應為單棺,棺內鋪墊三層,上層為用剪刀剪成的日、月、星形的雲母片,中間為豆粒大的硃砂,下層為3釐米的木炭灰。屍骨就安放在雲母片上,無頭顱骨,只有凌亂的28節骨骼。棺木兩側放有陶器、銅器、玉器、石器、寶劍等,瑪瑙和三件玉璜放置於過道封門牆內側外,根據墓室內器物凌亂的狀況來看,該墓應為早期被盜。

當年挖掘曹植墓,“曹氏後人”挑回的6籃子陶器哪裡去了?

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後,文物部門在挑選出價值較高的132件文物之後,送給曹廟村6籃子陶器,作為對曹廟村“曹氏後人”的安慰。這些陶器後由曹可交、曹可範等用擔子挑回曹廟村,存放在曹立英烈士家的後堂屋裡。

當年挖掘曹植墓,“曹氏後人”挑回的6籃子陶器哪裡去了?

隨著歲月的流逝,從曹植墓出土的曹植遺骨、寶劍,以及“曹氏後人”挑回的6籃子陶器,已下落不明,成為我們今天研究曹植的一大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