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传统工艺的“集装箱”

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的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其技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然而,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年份,还是元、明、清至今。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元朝,盛行于明朝的景泰年间。景泰蓝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

景泰蓝:传统工艺的“集装箱”

景泰蓝还有一个名字,叫“铜胎掐丝珐琅”,这个名字是以其工艺特点而得,即工匠在一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后,焊接其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用高温烧制而成的器物。

所谓景泰蓝的“掐丝”,有金丝、银丝、铜丝以及铝丝等,在此基础上,还包含有烧焊、点蓝、烧蓝、烤瓷、磨光工艺。在上述工艺中,还囊括了传统绘画与雕刻工艺、造型艺术等,应该说是集艺术之大成。

所谓“胎”,是指景泰蓝器物的核心器皿,要求胎壁厚重结实,以便经得起各种焊、烧。日本鬼子在中国横行期间,经济困顿,景泰蓝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用尽可能轻、薄的胎料做胎,放在水里能漂起来,被当地人戏称“河漂子”。

再说景泰蓝的颜料。明代的景泰蓝主要原料是珐琅,颜色有蓝色、红色、绿色和黑色、白色等。至清代,则改用彩釉料。因釉料光亮度不足,所以,清中期的景泰蓝颜色以黄色和白色较为常见。

景泰蓝珐琅器的种类大致以“胎”为界定,有金银铜胎掐丝珐琅器、金属錾胎珐琅器、金属锤胎珐琅器、铜胎画珐琅器、金属胎露地珐琅器、透明珐珐琅器、金属胎综合工艺珐琅器等十几个种类。

常见的景泰蓝工艺品有寺庙祭器、盆景、香炉、茶具、餐具等,因其造型精美,深受人们喜爱。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景泰蓝开始向国外出口,声誉大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悲鸿、林徽因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参与到景泰蓝的制作之中,研发了很多新的品种,景泰蓝产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对景泰蓝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