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為什麼要觀燈?有三種說法


正月十五為什麼要觀燈?有三種說法



元宵節——亦稱上元節、元宵、元夜、元夕、元夕節、燈節等,另稱鬧元宵。全國性漢族民間傳統盛節。

作為燈節,源秦始皇出宮觀燈;作為道教上元節,則因此日乃一年中第一個月圓日,作為天官祭日。據考,道教此節系西漢文帝欽定。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元宵”載:“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中古以降,節興張燈之俗,宋時達盛,沿襲至今。許多地方自初九(稱“上九”)起,耍龍燈、獅燈、牛燈、花燈,至十五夜結束。

另據傳,元宵舉燈會,亦與點燈供佛得果報有關。東漢明帝聞西方有神名“佛”,即於公元64年,派蔡愔等西尋佛法。三年後,蔡返洛陽,時近元宵,即稟明帝,摩揭陀國(中印度古國,位於今南比哈兒地方)每逢正月十五,僧眾即聚會瞻仰佛祖舍利,參拜佛祖,點燈敬佛。於是明帝即令在宮中、寺廟點燈敬佛。士族庶民爭相效仿,久而成節。

節間,人們張燈結綵,以花燈為盛,亦猜燈謎。花燈因地有異。福州掛橘燈;冀南、膠東農村盛行蒸制面燈,於門掛猴燈,雞窩掛雞燈,水缸吊魚燈;山東臨沂則在面燈放幾顆豆子,蒸熟,據豆粒膨脹程度,預測當年雨水。

全國普遍習慣吃湯圓,北方稱吃元宵,音圓形圓,諧闔家團圓和睦。

摘自李耀宗《中華節日名典》

正月十五為什麼要觀燈?有三種說法


《中華節日名典》是一部關於中華節日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以科學性、全面性、文獻性、實用性為編纂原則,錄入中華各地區、各民族節日近三千個,儘可能展現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全書通過巧妙編排,將各地區、各民族的節日文化呈現在讀者面前,不僅體現了中華節日文化的多民族性、多元性和豐富性,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壯舉。


李耀宗,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歷任校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等。編著《諺聯增廣》《民間諺語謎語》等20餘部。研、創代表作有長論《天心一柱定中華——論黃帝出生、建都有熊的歷史人文契機》及《阿凡提新篇》《天安門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