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的另一种读法

说来惭愧,我读书只是泛泛而读,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这么说来,这种读书状态和刷剧看综艺,吃饭,唱歌差异不大。但为何读书,可能就是一种兴趣。

今天要说的这本书是唐德刚先生的著作《从晚清到民国》其实严格的说起来这本书是一个阉割版,台版叫《晚晴七十年》。尽管如此,这本书也让我对近代史的一些东西多了一些了解,其中最大的感触便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要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在里面。我们后人读史往往会存在上帝视角,比如高中时学习近代史的章节,总认为如果“戊戌变法”没有袁世凯告密,或者有一个强人把那个妇女给除了,也许现在就是另一番光景。可历史哪会这么容易,中国帝制千年,而晚晴遇到了“千年未有大变局”如果按照中国的传统历史轨迹发展,那些后来被我们诟病的人未必不如前朝。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太难了,简直是痴人说梦。在149页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中,我们苦难的中国人民,承担了无数次大小“革命”,也有变法。粗浅来说,革命易而变法难。由此可见一斑。

在来说说李鸿章,一个背了百年骂名的“糊裱匠”。甲午战争时期的李中堂风头正健,创建北洋舰队,当时理论上的排名世界第八(我觉得这个排名仅仅是以排水量算,而非战斗力)甲午海战,北洋舰队不堪一击,被日本击败。后人读史变认为这是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造成备战不力,而这位李中堂似乎也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对上不能驳了老佛爷的面子,对下也不能不给属下经费。真是情况便是1892年以慈禧过万寿为名宣布停购舰艇两年,为了平息将士之怒,只能从海军粮饷中挤出20万两,购买了次等快炮12尊。我们的对手在升降装备。到丰岛之战我们的舰队是以12-15海里对18-23海里。优劣毕露。而这次战败,李大人自然是要背锅的。但作者认为读史不能作现实观念,不能脱离当时实际而想当然。我理解的便是上帝视角。其实当时的情况是我们的北洋舰队已经远远落后与日本。清军不胜实属当然。


近代史的另一种读法


关于书里情节的讨论就说到这里,其实这本书还是很有干货的,每个个章节若展开来说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关于这其中的著作市面上也是有很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已读。

最后以本书的简介作为结尾: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