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尖”上的脫貧希望

守著滿山坡茶樹賺不著幾個錢的日子,羅神坤過了11年,這位40歲的苗鄉漢子一直不明白,都說村裡生態好,幾十公里外的村子也能種茶致富,為什麼自己一直在為脫貧苦苦掙扎。

羅神坤的疑問是當地村民心中普遍的困惑,從2007年開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的部分村寨開始發展種茶產業,丹寨距離名茶都勻毛尖的核心產區不過50公里,山坡上雲霧繚繞,氣候和土壤都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每年春季,村民們採下茶樹上新發出的芽尖,交給商販,商販再把茶青攏在一起,按等級賣給茶廠。

“只採春茶,靠‘芽’換點錢。”羅神坤說,茶樹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在“休息”,人也沒多少事做,兜裡有錢了就去買點肥料養養樹,沒錢也就作罷,等著來年自己發芽。

缺技術、缺管護、缺經營,村裡想發展茶產業很難。

那時,整個貴州省的茶產業都在艱難發展,相當比例的茶以江浙地區名茶的“替身”方式賣出,這使得貴州茶沒有名氣,茶園的畝產值一般在七八百元,與江浙地區茶園畝產值普遍在3000元以上、有的高達五六千元的狀況形成強烈反差。

2014年萬達集團創立“企業包縣、整縣脫貧”的新扶貧模式,選擇丹寨縣作為精準扶貧的實驗區,探索當地茶產業發展的路徑也提上了日程。

劉殿興因此進入羅神坤所在的村。作為萬達集團邀請來的合作伙伴,劉殿興有著19年的茶產業從業經驗,是國家級茶葉審評師,從茶葉種植到市場營銷,都是行家。

進村後,劉殿興看到了很多問題:有的茶園七八年沒人管,荒了;採下來的芽尖質量還行,但加工水平很低,口感達不到要求;茶園鋤草、施肥、修剪都達不到標準……

劉殿興說,茶園的生態化改造是第一步,自制肥料,用稻殼、鋸末和米發酵,用山上的腐蝕土晾曬,再攪拌做成天然的生物肥,堅決不能用化肥,每畝茶園之間用香樟樹做間隔,蟲子不能亂飛,茶園裡種上桂花樹、水蜜桃樹。

接下來是把貧困戶請回土地。萬達扶貧隊員和當地幹部一起在村寨裡挨家挨戶走,瞭解有多少男性勞動力,有多少女性勞動力,都是什麼年齡,擅長做什麼農活,甚至細到每一戶人家離茶園有多遠,過去得過什麼疾病,曾經有過什麼技術。

絕大多數貧困村民都是年齡偏大,缺文化、缺技術,但還有在土地上勞動的基本能力,鋤草、施肥、修剪、採茶這樣的事可以照著規範要求做。

除了土地流轉按年支付的費用,鋤一天草的工資是100元,技術含量再高一點的工作一天能給到130元~150元,中午還有免費的饅頭和雞蛋,貧困戶們回到土地,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誰來消費這些茶?這是讓“芽尖”真正實現扶貧效果的關鍵。

萬達集團想到了網上眾籌。2018年上半年,萬達集團利用“朋友圈”幫助丹寨茶農,在宣傳推廣的H5首頁上寫著大大的“認領一畝茶園,扶貧一戶茶農”,人們可以通過這個H5頁面點擊認領一畝或者一壟茶園。

認領一畝茶園的金額是4900元,可以獲得10斤“丹紅”和10斤“丹綠”,認領者會和相應的農戶結對。還可以選擇認領一壟茶樹,認領金額是490元,可以獲得1斤“丹紅”和1斤“丹綠”,認領者也會得到相應的農戶信息。

留下姓名、電話和收貨地址,認領者就會收到扶貧工作人員郵寄出的茶葉。通過“朋友圈”一個多月的宣傳,首期將近1000畝茶都有了認領者。

“算下來一斤茶245元,一級特級茶葉絕對沒有這種價格。”劉殿興說,耐泡、富含花果香是很多品過這茶的人共同的反饋,“最多一個人一下買了600多斤。”

“丹綠”“丹紅”的品牌隨著扶貧茶園的名字走進了很多人心中。

萬達集團的統計顯示,1906人在2018年參與了首期認領,近8000人到茶園旅遊觀光,直接幫助脫貧501戶,還帶領1196位農民實現就業。

也有不少人在網上質疑說這是不是一場打著扶貧大旗的“秀”,有人專門認領了一壟,然後跑到村裡看有沒有自己結對的農戶和茶園。後來,這些質疑的聲音漸漸少了,只是茶園裡的扶貧隊員們說起來心裡還不是滋味。

還有一些認領者的需求被拒絕了,有人要求把認領的茶葉寄到10個地方,有人希望把商標做成燙金,顯得更精緻一點,“不行啊,超出成本預算。”劉殿興說,“有人被拒絕了罵我,那你罵就罵吧,真滿足不了。”

扶貧茶園裡工作的茶農生活條件都有了改善,72歲的陳紹強在不久前買了件新外套,2018年他在茶園勞動了10多天,加上土地流傳金一共拿到了3000多元,按照標準已經擺脫了貧困,未來的目標是繼續增收,從脫貧到小康。

2018年12月底,扶貧茶園二期的認領正式啟動,不少企業現場加入了認籌的隊伍,吳裕泰茶莊掌門人趙書新現場給茶農們傳授了茶樹管護的知識。

萬達集團總裁助理、企業文化中心總經理劉明勝說,今年的認領目標從1000畝開始,爭取做到更大的規模,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脫貧,“也許未來能達到1萬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