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正宗少林七十二絕技,鳩摩智的仿版有什麼威力與風險?

豬讀國學 010期

前言:

收到一條自媒體問題邀約,聊幾句。

原問題:《金庸武俠中,用小無相功催動少林72絕技,它的威力和風險與修習少林正宗絕技有什麼區別?》



1.

老豬看過一個教古典舞的妹子嘗新,跳新疆舞,就是那種扭脖子的舞蹈。

人家跳的很好,很流暢,很完整,很標準。

但是,老實說,不好看。

為什麼不好看?

沒那個味兒。

我不懂舞蹈,說不清其中的道道。但她標準動作的新疆舞,還是能看出古典舞的風格。


比起正宗少林七十二絕技,鳩摩智的仿版有什麼威力與風險?



2.

如果上面那個例子還不醒目,老豬再聊一個:

來答題的都是文人,咱們想一個場景:有一個專門印《新華字典》的印刷工人,印了幾十年,對漢字瞭如指掌、倒背如流。他還很有悟性,很能組合文字。

這樣的人,你如果讓他寫文章,什麼樣的文章他都能寫。

公文、散文、古詩、現代詩、古詞、古賦、小說……

他寫的也都像模像樣,外行一看,還真就是那回事,框架、邏輯、語言都很不錯。

但是內行人一看,是能發現問題所在的。

它沒那個味兒。

它成不了一篇優秀的專業文章。

道理同舞蹈那個例子一樣:比如優秀的公文作者,那是長期在公職單位磨礪出幾千篇公文鍛煉出來的,語感、思維、字詞斟酌、強調、佈局……都不是短期能夠突擊的。


比起正宗少林七十二絕技,鳩摩智的仿版有什麼威力與風險?



3.

老豬再舉一個切題的例子:

佛教有很多經,《普門品》講觀世音菩薩如何有求必應;

《佛說阿彌陀經》講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的無比美好;

《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維摩詰經》講維摩詰居士如何破一眾阿羅漢、菩薩的法執;

《禪秘要法經》講如何觀想,修不淨觀、白骨觀等;

《佛心經》講心中心法六印一咒如何修持,有何威力;

《壇經》講自性具足一切;

《圓覺經》講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

《楞嚴經》講宇宙構成;

《法華經》講眾生皆是佛;

……


比起正宗少林七十二絕技,鳩摩智的仿版有什麼威力與風險?


你看,不說七十二種,老豬隨便舉這麼幾種,其中佛經講述的內容就大不一樣,甚至看起來是互相矛盾的。

如果你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地學習;一門深入後,再不斷學習,再學習,所有的佛經講的都是一個東西,它就如同此光與彼光,互相交應,圓融無礙。都通往解脫的彼岸。

但是,比如你學了多年西方哲學的邏輯、知識,你個人很聰明,拿著西方哲學的底子去套佛教的名詞,有漏洞的地方你能隨機狡辯補充過去。

猛地讓人一聽:哎呦,講的很好啊,講的天女散花啊,很精彩啊。

但其實明眼人一聽,就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

你自己其實也知道不是那麼回事。因為一定會有漏洞,這個漏洞的部分就是你解答不了的疑問。你用再怎麼巧妙的言辭掩飾過去,你的疑問還是沒有解決。

連疑問都沒有解決,你怎麼能解脫呢?

而釋迦牟尼說的一切法,都是一種工具,都是為了解脫痛苦,洞察實相。

你這種聰明世辨、邏輯知識,與佛法核心根本就不沾邊。


4.

鳩摩智用小無相功的底子,去打出少林寺七十二絕技。


比起正宗少林七十二絕技,鳩摩智的仿版有什麼威力與風險?


和上述的三個例子是同樣的道理。

從威力來說:印刷工人寫出的公文再怎麼邏輯嚴密、像模像樣,也不如公門老文案寫的好。除非他老老實實也寫上幾萬個小時的公文。

從風險來說:金庸書中已經說得很清楚,少林寺七十二絕技威力殺氣太大,如果沒有佛法來消解戾氣(書中大意如此),遲早會受重傷。

而實際上,慕容博、蕭遠山、鳩摩智強練七十二絕技,也確實都深受其反噬。

少林寺歷史上最牛的高手也只是掌握了十三種絕技,還是因為這和尚心無旁騖、天真爛漫,有點呆傻。

只有創出七十二絕技的達摩祖師,是個例外。

達摩祖師是開悟見性者,沒有人我分別,什麼都能拿來用,拿什麼用都很好,所以才能駕馭人所不能駕馭。

在金庸的設計中:佛法是“體”,武功是“用”。如果痴迷於各種巧妙的應用,而自己沒有證體,沒有純正的中心思想,會被這些妙用害死的。


5.

你還別覺得金庸不就是個寫小說的,老豬你再怎麼捧臭腳,還能寫出花兒來?

我剖到這裡,還真覺得大作家真是了不起。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像武俠小說這樣的虛構敘事,金庸竟然寫出了這麼多暗合天機的細節。

我拿上述道理,隨便與世相對照一下:

比如說,這世上有些人極其聰明,極其巧變,他既能像老虎,威猛莊嚴;又能像狐狸,狡詐多變;還能像猴子,左蹦右跳;還能像毒蛇,一擊斃命;還能像小鹿,純真無害……

什麼人他都能應對,什麼事他都能辦,什麼話他都能說,什麼主意他都能想出來。

這種人其實很危險。

他的思維太多了,太混亂了,太交纏斑雜了。

年深日久,思想會崩,身體也會受不了。


比起正宗少林七十二絕技,鳩摩智的仿版有什麼威力與風險?


但是如果他證到了“體”

,啊,一切本來平等,本來無事,本來具足。他想出的萬般主意都是妙用,日理萬機都是利他,心裡沒有掛礙。就又大不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