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思維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思維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當我寫下上面這個題目時,我有種如芒在背的感覺。我深深知道,這樣的題目定會導致不少人的責罵。不過,我對這種論點已經思考很久,即使被人責罵,我也不會太關注。多年以來,每當我回憶自己和周圍人們的生活,總有亦真亦幻的感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種類龐雜,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過程中,常常會有一種盲人摸象的那種感覺,各種關於傳統文化的理論都陷入眾說紛紜之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方式。任何一位學者傾注畢生精力都無力弄清存在於中國幾千年古老文化的細枝末節。幾乎任何一種人類最初的思維形式在中國當代社會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幾乎任何一種人類最初的思維形式在中國當代社會都能找到它的載體。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思維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現實中的中國人,每一天都在經歷著化石般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那些生活中元素,有來自夏商周時代的、春秋戰國時代的、漢唐時期的,也有宋元明清時代的……現在,西方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來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又在體驗著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生活。

這是多麼奇妙啊!

中國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是唯一沒有間斷的文明。中國人得以在幾千年(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真正歷史又何止幾千年?),從容地積累著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價值正在於積累。從歷史的角度上看,如果不說文化本身的內涵如何,單就傳統文化 “量”的積累本身來說,聰明的中國人積累文化的方式是科學的,各種層次的中國人各取所需,彼此相互包容,把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化傳承至今,讓今天的中國人乃至世界上的人們享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成果。

人類思維總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不斷髮展的過程,但由於各個民族文化積澱的形式不盡相同,文化發展的方向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宗教、哲學、政治三位一體結構牢不可破,不以追求真理和思維的確定性為目標,因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結構表現為平面、靜態、圓圈式結構,文化元素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地沉澱下來;西方文化的思維結構表現為立體、動態、螺旋式結構,文化元素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得到

揚棄,從而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根本的區別。

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作為神的使者斯芬克斯,帶著神對人類的忠告從奧林匹斯山來到了人間——古希臘的忒拜城堡。她把那句神的箴言化作了一段“謎語”——“人,認識你自己”!她要通過這樣一個謎語,來告誡人類要對自己或自身進行認識。作為人,你必須要認識你自己!

在認識傳統文化過程中,總有一些東西讓我們感到不快,當我們面臨那些難堪的結論時,我們應該具有寬容之心。一個人,一個民族自我認識的過程本身就是充滿著痛苦的。認識自己,認識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往往需要極大的勇氣,往往會有一種刻骨銘心的痛。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共同存在於這藍色的星球上,並沒有終極意義的勝負論,一切都在前進的過程中。當代中國人正處於崛起的大潮中,應該具有海納百川的精神,敢於消化、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精神文化成果,與世界上其他民族共榮共享。

認識傳統文化,就是認識你自己!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個民族,在她成長曆史過程中,在每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必然具有特定的文化表現形式,她會有這個階段所特有的存在方式。現代科學的發展,為我們真正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她的思維方式,她所創造出來的獨特文化,提供了可能。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一個系統,系統都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現代系統論認為,任何一個系統都必然具有下列四種特徵:整體性、轉換性、自我調節性、能。系統是不斷轉換的。轉換正是根據系統不同方式的積澱而產生不同方式的轉換。如果在一個系統中,大量的新的因素茲生繁衍,經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系統逐漸由舊變新;相反,系統內大量舊的因素沉澱在系統中,可變的因素相對較少,新的因素始終被舊的因素所抑制,系統可能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樣的系統可稱之為缺乏發展生機的系統。

從歷史上看,中國傳統文化中宗教、哲學與政治的三位一體正是導致文化系統缺乏生機的根本原因!

一個民族的文化系統總是一定能量的結合體。這種能量的不同分配(運動)形式會造成不同的平衡狀態。發展總是由不平衡到平衡狀態的轉換,然後再由平衡態向不平衡態的轉換,由此週而復始。健康的發展形式總是從低級的平衡或不平衡狀態向高級的平衡或不平衡狀態不斷的螺旋式轉化著。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宗教、哲學與政治無疑是文化系統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是系統變化的核心。在宗教、哲學與政治的相互關係方面,中國式的宗教、哲學都是為政治服務的,政治主導宗教、哲學的發展,宗教與哲學都缺乏自主發展的可能性。由於缺乏自身的獨立性,哲學失去了引導科學發展的可能,從而劉安式的《淮南子》只能是他個人行為,只能成為千古絕唱。

在政治大一統式的主導下,宗教(迷信)與哲學唯政治是從,它們相互補充,相互影響,完成它們成為政治奴僕的使命。飽滿的政治與乾癟的宗教、哲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宗教與哲學互相從對方吸收“營養”,充實自己。它們之間的界限甚至是模糊不清的,這在作為大國的世界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中國式的宗教與哲學其實都是不完全形態的宗教與哲學。中國人對宗教漠不關心,比如關於神靈與來世的學說,本土的中國宗教是從來不說的,只有外來佛教才有那些學說,但中國人幾乎完全不信。所謂中國式宗教,其主體是從哲學中轉化而來的(除了從印度傳入我國的佛教之外)。作為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既是宗教,又是哲學;道家學說既是哲學,又轉化成了道教。

每一個系統在特定發展階段,它都必須首先拋棄一些舊系統的殘餘成份,並且獲得新的發展能力;否則,帶著陳舊的保守因素一道前進,就會阻礙系統的整體發展的進程。缺乏新的發展能力,系統就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態。如果舊的力量過於保守,佔據絕對優勢,系統不僅不能前進,反而會開歷史的倒車,直到瓦解或消退到低水平的平衡。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史上,由於政治因素決定一切,文化系統內能夠產生相互作用從而推動系統前進的宗教與哲學的力量過於單薄,導致系統內保守落後的文化元素不斷沉澱,陳舊的勢力始終佔據主導地位,這便是中國超穩定形態的社會之所以產生的根源,結果便是2000年中國的緩慢發展。

在從人的野蠻狀態到文明人過渡過程中,沒有割斷血緣關係等處於人類童年時代的天然聯繫——宗法制度的臍帶,反而在以後的哲學與宗教發展中得以強化。這集中表現以家庭歷史主義為特徵的儒家文化內核當中。哲學思維在原始宗教領域內發展而來,哲學與宗教之間保持著密切聯繫,哲學與宗教職能相互交叉。從儒家文化的創造人孔子思想的脈絡就可以很清晰看出中國文化系統發生發展的這一特點。孔子不是一位標新立異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於恢復周王室的權威和周禮。他及門人弟子整理選編的《詩經》、《尚書》、《周禮》等是摻雜了理想成分的歷史總結,《周官》、《禮記》中介紹的周朝社會政治制度的完備,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生老病死儀式的標準化行為準則、道德標準之詳盡,令人歎為觀止。《儀禮》一書中,從士冠禮、結婚禮、靚見禮到祭祖儀式,從儀式的開始到儀式結束,從出席的人的站位到每件器物的擺放位置,無不詳細規定得一清二楚。這些禮節經2000多年儒家弟子的不懈努力,對今天的中國還有很大的影響。在孔子看來,禮儀是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是野蠻和文明的主要區別。從禮儀和政治制度內容來看,主要是用來規範國家政治制度和士大夫的行為標準。但孔子的理想是要把禮儀制度普及於天下。孔子的出現,是一個時代的標誌。後來的國家制度,政治文化發展雖有進步,但都沒有根本性的變革。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了近代――辛亥革命為標誌。從近100年來中國發展的歷史看,這種民族的潛意識還在影響著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

如果在一個系統裡,能量得到完全平均的分配,特別是在發展過程中,新舊矛盾對立,彼此消長。超穩態的平衡就是指新舊因素達到完全中和狀態,它就無力發展自己。相反,新的因素以絕對優勢壓倒舊的因素。雖然是不平衡的,但它卻有充分發展的可能,直到新的暫時平衡。不平衡狀態是系統擴張的關鍵性前提。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政治元素主導下的政治與宗教、哲學的之間達到超級的平衡狀態。政治通過制度的方式決定了人民的信仰與學術的方向,並且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中國歷史上實行科舉制度,而科舉考試的內容就是儒家經典。各個時代的青年通過“學而優則仕”走上仕途,將政治命運與個人前途牢牢地結合起來,思想上甘願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喪失了最起碼的反抗能力。中國封建王朝通過科舉考試製度選拔治國安邦的人才,從體制上確保政治、宗教、哲學的三位一體,實現政治、宗教、哲學和諧發展。在宗教領域,“儒釋道”三教合流,和諧一體,意識形態達到了超級平衡。中國人既有可能信奉儒教,又有可能信奉道教,也有可能信奉佛教。現在基督教傳入中國,各地建立了不少基督教堂,很多的中國人又成了基督教徒。

中國人信教更多的是出於興趣,一個人可以無障礙地信奉多種宗教——這在世界其他民族看來,同樣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對於哲學,普通的中國人更是束之高閣,比如,絕大多數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孔子究竟是誰,更不用說老子與莊子了。由於文化系統內部諸元素之間缺少鬥爭,系統中因而而失去了上升的力量。

對照西方文化發展史,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文化系統變化的特點。西方社會的政治、宗教與哲學的結構相對獨立,哲學與宗教都是飽滿的實體,而政治對文化的影響明顯較中國為弱。特別是哲學成為科學之科學,哲學引導了科學的發展,這與中國文化是根本不同的。當然,歐洲也有漫長的中世紀,這從另一個角度正好說明了政治與宗教的結合,制約了文化科學的進步的發展,導致愚昧落後。由於篇幅所限,關於中西文化系統根本區別之所以產生的根源問題將在今後的文章中加以論述,敬請關注。

以上,從現代系統論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發展生機的原因。正是由於不以真理、科學的發展為目標,中國傳統文化陷入文化諸元素自由生存的汪洋大海之中。文化元素一旦產生,便頑強地生存下來,永久性地保存著,成為一種文化形式流傳至今。不管什麼樣的文化形式,只要它有相對的合理性,符合中國人的興趣,它就有可能生存下來,並且有可能長期存在下去。

由於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每一種文化形式都有相對於它的特定受眾群體。神話、宗教、迷信等莫不如此。中國現代人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的各種宗教儀式與古代只有形式上的不同,在內容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彷彿就是孔子所記錄周朝禮儀的重現。至於辦大事要選好日子,算命、看相的理論都是來源於《周易》。即使是今天,人們還在用周易來解釋幾乎一切的學問,似乎什麼都能與周易聯繫在一起。中國人思維的落後因素從古到今也沒有改變多少,人們的頭腦中至今還頑固地保存著古代先人關於萬物有靈論、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記憶。比如風水、拆字、卜筮等仍然有人深信不疑。鬼神迷信至今仍然大量存在——甚至連相當一部分文化人也相信靈異現象的存在。

傳統文化是魔箱,是萬花筒,什麼牌都能打出來。從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中,可以尋覓到遠古人類的思維痕跡。比如,轟動世界的三星堆考古中,發掘出的陶三足炊器在眾多食器中最引人注目,它揭示了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古蜀先民就已用這種造型奇特的炊具吃起了熱氣騰騰的火鍋。前些年迪斯科舞剛流行時,有人就說迪斯科舞起源於中國。類似的還有第一枚火箭、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的人都來自中國等等。這些說法其實毫不奇怪,

正是中國文化兼容幷蓄的特點決定了中華民族是保存歷史文化最多最完整的民族。

中國傳統文化是海,像海一樣包容一切,海納百川。中華民族生命力極其頑強,正是由於她傳統文化決定的。任何外來民族的文化侵入中國,試圖徹底改變中國,都是徒勞的,等待那些異域文化的,卻是它們被中華文化同化的命運。

人類越是文明和進步,就越是容易懷念起當她處在蠻荒時代的故鄉生活,就越是渴望瞭解她之所以會成為今天她所是的這個樣子的原因。發掘出屬於人類的真正的歷史本原已經成為當代學者的神聖使命。

文化是我們手中的工具,我們所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如何改造傳統文化,讓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也許,文化本身並無優劣之分,導致人們走向愚昧落後的正是掌握著文化命運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思維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強光中,1989年畢業於安徽大學哲學系,安徽省哲學學會會員。3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人類文明比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觀下孔子學說》一部,所創建的“強光中的哲學博客”是鳳凰文史名博,因思想深刻、特色鮮明而長期受到學界重視。

=========

作者往期文章

30年與3000年:殷墟啟示錄

周公:儒家文化的奠基者

管仲:春秋第一名相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思維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