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俏公主》:別把“公主病”當“公主”

《兩個俏公主》:別把“公主病”當“公主”

首部青春文藝向國產動漫的《昨日青空》上映兩週票房小有驚喜,本週五首部女生向國產童話動畫《兩個俏公主》繼續接力,為國產動畫的試驗田再書一筆。《兩個俏公主》講訴了兩位低調而勇敢的公主如何信守承諾,並幫助兩個國家實現和平共處的故事。

《昨日青空》裡讓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那些可以照進現實的青春記憶,而是從過青春的傷痕中總結出:有喜歡的事情就趕緊去做吧。《兩個俏公主》藉著小主人公紅鈴和桃茜的冒險,提出了另一個理想而又現實的命題:像公主一樣去思考並解決問題。

西方最好的公主故事基本都在童話裡,比如家喻戶曉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和《睡美人》。由於這些故事的普及和浸染,在我們許多家長眼裡,公主似乎就是西方世界的產物。實則不然,我們自己也有幾千年的公主史,比如文成公主、太平公主、平陽公主、高陽公主等,還有清朝的格格,其實是公主的別稱。我們關於公主的影視作品不少,比如如雷貫耳的《大明宮詞》和《還珠格格》,但多為宮廷權謀故事,和童話無關。

我們雖然缺乏本土的公主童話,但我們家庭教育卻是典型的“公主教育”。我們的“公主教育”和八十年代信息開放,西方童話的湧入密不可分,但這不是關鍵癥結,關鍵是八十年代以後獨生子女一代的造化——生男生女平權之後,家裡的獨生子女被視為家寶,捧在手心怕掉,含在嘴裡怕化。人們不僅開始給兒女們講睡前故事,還把女兒當做公主一樣寵愛,久而久之,一種叫“公主病”的症候群就在我們的社會烙下病根。

“公主病”主要指過於自我或自信心過盛,在任何場合和處境下都要求獲得公主般待遇的女性。“公主病”患者多為未婚但不僅限於未婚年輕女性,成因和從小被家人過於呵護、伺候和驕縱有關,普遍心理年齡偏小,有嚴重依賴症,有顯著自戀傾向,自我評價失衡,而且容易自我膨脹和過分放大自己,情緒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往往眼高手低,缺乏意志力和責任感,遇事總找外因並希望別人我自己的錯誤買單。“公主病”是彼得潘症候群,也就是“王子病”的女版,已成為我國家庭教育的一種頑疾。

《兩個俏公主》:別把“公主病”當“公主”

然而西方童話世間並不是這麼教導孩子的,西方童話裡的公主故事,更多的是在疏導孩子們的善良和勇敢,除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對是非的判斷與選擇。比如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裡》裡的人魚公主的結局,就不是一個簡單閤家歡童話的結局。人魚公主救了王子,王子卻以為救他的是另一個姑娘,人魚公主為了追尋所愛和高潔靈魂,不惜忍受巨大的痛苦變身,並放棄海地生活和300年的壽命,但她面對心有所屬的王子,她最終選擇化為泡沫而非橫刀奪愛。這個故事所塑造的公主是立體的,既有小人魚對愛情、靈魂和理想的追求,也有她的善良純潔、堅強毅力以及犧牲精神。

在我們自己的公主故事裡,像人魚公主這樣有大愛和犧牲精神的實例也很多,典型案例就是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故事。大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此次姻親之好,為唐蕃帶來了兩百多年的和平。同樣和親遠嫁的還有西漢美人王昭君,她的命運比文成公主蹉跎得多,遠嫁匈奴的短短人生中,她三易其夫終客死他鄉,但她的犧牲換回了漢匈數十年的修好。基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國公主遠比西方童話裡的公主更具使命感,也更悲情。

《兩個俏公主》的故事從我們的山海經出發,吸納了古今中外眾多元素,同時也結合了東西方公主的優點,為孩子們重塑了一個善良、勇敢、誠實、守信,而且富有智慧和判斷力的新公主形象,最關鍵的是這個還善於獨立思考,並用行動說話。每當遇到困難,她都會提醒自己, 要像公主一樣去思考,要像公主一樣去行動,公主會怎麼想怎麼做,公主該怎麼想怎麼做。正因為如此,她勇於冒險,堅定不移地履行對天鵝王子的承諾,但她並沒有止步於做個勇敢而誠信的公主,而是在冒險過程中不斷地思考,並從與鷹王子之間的各種衝突中找到問題的根源,最終為兩國和平立下汗馬功勞,同時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兩個俏公主》是個女性向公主童話,它告訴孩子們該如何像公主一樣去思考和行動,同時告訴我們的家長,公主絕不等於“公主病”,疏導孩子們獨立思考勇於擔當,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才是我們該有的“公主教育”。

《兩個俏公主》:別把“公主病”當“公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