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兩會”上的“養老”聲音|《社區新報》打造為老服務平臺的做法上了“兩會”

南京“两会”上的“养老”声音|《社区新报》打造为老服务平台的做法上了“两会”

養老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建言獻策。特別是1月10日下午,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專題議政會上,將“創新醫養結合模式、提高老有所養質量”作為專題進行了討論。據南京市副市長霍慧萍介紹,南京現有60歲以上戶籍老人141.89萬人,佔總人口的20.85%,比全國提前10年進入人口老齡化。

如何讓老人們晚年生活無憂無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在肯定我市醫養結合工作平穩起步並取得初步成效,基本滿足了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的基礎上,圍繞創新醫養結合模式積極發聲,建言獻策,且看本報記者“兩會”上的採擷的片段。

頂層設計 協同攻關

建設醫養融合南京模式

市政協委員、南京醫科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夏彥愷

南京“两会”上的“养老”声音|《社区新报》打造为老服务平台的做法上了“两会”

近幾年,我市醫養融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市政協的關心支持下,有了較快發展。但各類機構的規劃、管理、監督是否形成完備的體系,是否有第三方評價和動態評估,有待進一步探索,一些長期照顧護理的保險覆蓋還不全面。

應對這些問題,關鍵點有三:即需要高配的頂層設計、密切的部門間協同攻關、各類智力資源的積極參與。建議:在南京市醫養融合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由市領導、市政府相關部門參與(市民政局、發改委、衛計委、人社局等),積極納入相關智庫、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定期推進,制定我市醫養融合工作的主體結構、目標、實施內容及細節等,儘快推出漸進式的醫養融合南京模式。加強民政、衛生、人社、發改委和老齡委等主要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橫向聯繫,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

推進居家養老高質量發展

惠及更多老人

市人大代表、江蘇悅心養老產

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高慶玲

南京“两会”上的“养老”声音|《社区新报》打造为老服务平台的做法上了“两会”

“喘息服務”在南京已經普及,實際執行過程中發現有的老人被服務沒幾天就去世了,建議降低“喘息服務”老人的評估標準,惠及更多老人和家庭。另外,目前南京推出了“家庭養老床位”,但該標準在各區執行標準不一,導致很多養老機構要先墊付資金。因此,建議政府加快出臺“家庭養老床位”的建設、服務標準資金支持政策,讓這一好事更進一步落實到位。

高慶玲還表示,2019年南京要求基層社區拿出40%的辦公用房做養老公共服務。但“一些社區拿出的是偏遠的、老人很難找的地方做這個服務。有的老房子沒有電梯,有的甚至還是地下室。”因此,她建議執行政策時,不光是“拿出了房子”,還要有統一的標準。

建立專門的養老服務平臺

《社區新報》做出了新的嘗試

市政協委員、南京出版社教輔

南京“两会”上的“养老”声音|《社区新报》打造为老服务平台的做法上了“两会”

據調查瞭解,南京老年人滿意度最高的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其次為“社區養老”“混合養老”與“機構養老”。居家、社區、機構當中,關鍵點是社區。建議以社區為依託,完善醫養結合模式,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目前,南京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正在大力推進。針對目前從事老年人醫療護理工作專業人才缺乏的現狀,建議通過鼓勵各級院校醫護專業學生畢業之後先到社區就業,以及建立醫養結合醫療專家庫,安排專家定期走訪社區帶領新人共同巡診等形式,將醫療衛生資源融入社區家庭養老,解決基層家庭醫生團隊專業醫護人才缺乏的問題。

老年人有大量的空餘時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追求精神層面和文化生活的滿足。建議社區的老年活動中心,要真正地“活”起來、“動”起來,給老年人提供一個談古論今、交流信息、瞭解社會、增進友誼的溫馨環境。

另外,在養老方面,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建議應該有專門的普及服務平臺,及時準確地宣傳和發佈,讓老年人瞭解,以便及時得到幫助。《社區新報》社在這一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社區新報》是全市乃至全省唯一一份名符其實的社區報,致力於為老年人提供文化服務、生活服務。新年伊始,該報全新改版,推出養老專刊,同時,積極打造“養老在南京”公共服務平臺,向全市老年人傳遞政府養老的聲音。希望政府部門給予相應的支持,準確及時地將政府的聲音傳達給老年人,更好地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制定醫養融合服務標準

實現醫養融合服務精準化

市政協委員、鼓樓區衛生和

計劃生育局副局長 安冬梅

南京“两会”上的“养老”声音|《社区新报》打造为老服务平台的做法上了“两会”

建議形成統一規範的醫養融合服務規範服務標準,細化服務內容;不同部門醫養融合數據的對接共享,形成完整連續的醫養服務檔案;形成“醫養康護"四位一體的服務體系,強化“聯"的作用。充分發揮醫聯體在醫養融合中的作用,資源共享,技術共享;根據養老機構老人的服務需求,劃分機構等級,按需匹配醫療衛生服務,實現醫養融合服務精準化;形成一體化的醫養康復培訓體系,編寫專業教材,建立培訓體系,實現區域化人才培育機制。

規劃建設醫養綜合體

打造養老服務新業態

市政協委員、南京電視臺

主持人 東方

南京“两会”上的“养老”声音|《社区新报》打造为老服务平台的做法上了“两会”

規劃建設醫養融合服務綜合體,將專業養老和專業醫療護理有機結合,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可靠舒適的晚年生活,已成為當前南京解決養老問題的必然選擇。

醫養綜合體建設的模式選擇有4類,規劃新建一批醫養綜合體;改建擴建一批醫養綜合體;整合轉化一批醫養綜合體;鼓勵社會力量打造一批醫養綜合體。0

對建設醫養綜合體建議:做好空間規劃佈局;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培育醫養建設主體;培養專業人才隊伍。

提升品牌 資源整合

促進南京養老服務業更好發展

市政協委員,江寧區文廣局局

長、工委書記 丁雪

南京“两会”上的“养老”声音|《社区新报》打造为老服务平台的做法上了“两会”

目前,在居家養老工作中,養老服務多由小型社會組織承接,大多數靠政府補貼或者政府購買服務維持生存,難以自身“造血”,建議建立一支穩定且具有競爭淘汰機制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吸引規模化、集團化大型機構參與,不僅有利於規範化上門服務,也有利於服務行為監管,更有利於提升政府養老品牌的認知。其次,養老資源配置存在分散、低效情況,建議整合開發商配建的養老服務用房資源、政府實施的養老服務項目資源、政府新建的養老服務機構資源,將一個行政區域內所有的養老資源進行打包,圍繞醫養結合的標準,實施大規模的養老資源整合,進一步做大做強。再次,更加註重市場運營,激發社會資金參與活力。

完善社區老年教育

讓“文化養老”落在實處

市政協委員,江蘇勤善堂健康

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卞開勤

南京“两会”上的“养老”声音|《社区新报》打造为老服务平台的做法上了“两会”

雖然南京市老年教育工作目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以老年大學為龍頭,社區老年學校為骨幹的老年教育網絡體系。但面對老年人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優質老年大學“一票難求”,老年人群入學比率僅有3.3%,老年教育的全面普及仍面臨不少困境和問題。

對此,卞開勤建議,建立健全涉及老年教育的相關法規,將老年教育納入“大教育”盤子和各區政府發展總體規劃並進入黨委政府工作目標考核系統。要加大老年大學的覆蓋面,優化課程設計,滿足多樣化需求,開設法律法規、電腦應用、中醫養生、老年心理教育等實用新課程。此外,還要吸引社會力量,關注並扶持成立老年大學。

養老 健康 閱讀 娛樂

《社區新報》

打造社區綜合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