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臘八節

劉桂秋/文

說起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初八,人們都知道這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臘八節,直至今日,許多地方的人們都還要吃“臘八粥”。那麼,為什麼把十二月稱作“臘月”,臘八日吃粥的風俗又是因何而來的呢?

先要從一個“臘”字說起。“臘”字最初寫作“蠟”,讀作zhà。對於這個字的含義,歷來有種種不同的解釋,如漢代應劭的《風俗通義》中說:“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祭祀先祖也。”書中又說不同時期的名稱也不一樣,夏代叫“嘉平”,殷代叫“清祀”,周代叫“大蜡”,漢代改為“臘”;又有一種解釋說:“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綜合各說,“臘”是古代在年終歲末時的一種祭祖祭神的儀式。先民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喜獲豐收,到年底便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對諸神及先祖表示酬謝,同時也帶有送舊迎新的含義,宣告舊的生活週期的結束,新的生活週期的開始。在《禮記·郊特牲》中還記錄了一篇相傳為伊耆氏時代的《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這是傳說中的氏族部落酋長在蜡祭中祈請百神保佑:堤防要鞏固,水流不要氾濫,害蟲不要發生,雜草不要蔓延,以使來年的農業能夠豐收。

通常,舉行這種祭儀的所在之月便自然被稱作“臘月”。但各個時期的歷法不同,周朝是以夏曆十月為歲末,十一月為歲首,所以是以夏正十月為臘月,秦漢以後則一直以夏曆十二月為臘月。作為一種極為隆重的儀式,臘祭最先要持續不少天,大約從漢代以後定在某一天中進行,這就是“臘日”。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臘”字說:“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這是說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作為臘日。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則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可見到了南北朝才把臘日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該書中又說:“(十二月八日)諺雲‘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可知在唐代以前,臘日節除了祭神祭祖之外,還有“臘鼓驅疫”的風俗,也就是中國民間非常著名的被稱作“儺”(nuó)的風俗,但是卻沒有後來的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

吃臘八粥的風俗又是由何而來呢?一般認為,這一習俗的產生與佛教有關。根據佛教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當初出家後,修習苦行6年而無所得,形容枯槁,身體虛弱。他覺悟到苦行無益,決定放棄苦行,恢復進食,併到連禪河洗浴。因身體過弱,自己無法出浴,天神便暗中相助,垂下樹枝以使他攀援出水。天神還示意牧羊女用泉水把雜糧和野果熬成乳糜狀的稀粥奉獻,佛陀食後,體力恢復,坐在菩提樹下,於臘月初八日悟道成佛,所以這一天正巧也是一個佛教節日,叫做“成道節”。通常認為,吃“臘八粥”的習俗即是因此而來。


細說臘八節

不過,除卻上面所說的佛教傳說,在中國民間,古代有些地方也有於臘月吃粥及以粥祭祖的風俗。如清直隸吳橋縣在臘八日“合五穀、棗、慄等果品煮粥祭先農、祭先祖”;南宋蘇州詩人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十首》序說:“(臘月)二十五日煮赤豆作糜,暮夜闔家同饗,雲能闢瘟氣,雖遠出未歸者亦留貯口分,至襁褓小兒及僮僕皆預,故名口數粥。”此俗至明清時仍存於吳地。有些學者據此推斷,臘月中以粥祭祖、食豆粥以避瘟氣,本是上古時臘祭風俗的遺存,只是到後來與佛教中佛主食粥成道的故事相結合,才演變成後世的臘八節;而臘日食粥的原有意義,則早已湮沒無聞了。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雲:“此月八日,寺院謂之大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日臘八粥。亦設紅糟,以麩乳諸果筍芋為之,供僧或饋送檀施貴宅等家。”周密的《武林舊事》中又有這樣的記載:“八日,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醫家亦多合藥劑,侑以虎頭丹、八神、屠蘇,貯以絳囊,饋贈大家,謂之臘藥。”這兩書記載的都是南宋時杭州的情況。到了明清時期,在吳地,臘八節食粥的風俗更是風行不衰。

一方面,各地的佛寺尼庵,到了這一天仍然要煮粥分贈檀越施主。如過去在南京,城內倉巷有臥佛寺,十二月初八日,必施散臘八粥。以米作糜,內置棗慄果仁,沿門散給,說是吃了可得佛佑。煮粥所用之米是取自十方施主,由方丈領全寺僧人,身披紅衣,手執缽盂,沿街摹化。在儀徵,寺庵僧尼也是沿門摹化米豆煮粥,但煮成的粥只是用來供眾僧人的,還送給施主的是一對蠟燭和一張佛疏。在常州的天寧寺裡,據說有三大:廟大、菩薩大、煮臘八粥的鍋兒大。在上海,寺廟裡用胡桃、紅棗、菱、慄、蠶豆、芋艿、茨菇以及菜蔬等雜入白米煮成臘八粥。而尼庵中的女尼則製作一種“兜湊”,是用糯米煮熟,然後風乾,入釜爆之,大倍於常見的米粒,和臘八粥一起贈送給施主,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有詩云:“庵寺僧徒日打齋,粥分臘八按門排。幹菱炒慄兼兜湊,更有庵尼送滿街。”


細說臘八節

另一方面,在一般老百姓中,家家戶戶盛行自己煮臘八粥,而且粥的品類與形式也豐富起來。常熟有錢人家用銀杏、花生米、蓮子、紅棗、板栗等各種果實,和上薑桂等調味品,摻在米中煮成,取其溫暖滋補,可以祛寒。丹徒農村中的富戶是以豇豆、金針、木耳、豆腐、糖葫蘆、茨菇和米煮粥。這些臘八粥因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因而可以稱為“細臘八”。而常州周順興粥店名師周立生,在民間“臘八粥”的基礎上,改進創制出“八寶菜粥”,用上白糯米、上白粳米、紅小豆、白豇豆、發芽蠶豆、花生米、熟白果、青菜、豬腿骨、栗子丁等為原料,精心烹製,其粥稠厚粘潤、香氣撲鼻,更是成為當地著名的風味小吃。至於一般平民所食用的,則可稱為“粗臘八”,內中不過是些青菜、豆腐、黃豆、蠶豆、胡蘿蔔等雜果菜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