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腊八节

刘桂秋/文

说起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人们都知道这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腊八节,直至今日,许多地方的人们都还要吃“腊八粥”。那么,为什么把十二月称作“腊月”,腊八日吃粥的风俗又是因何而来的呢?

先要从一个“腊”字说起。“腊”字最初写作“蜡”,读作zhà。对于这个字的含义,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如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中说:“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先祖也。”书中又说不同时期的名称也不一样,夏代叫“嘉平”,殷代叫“清祀”,周代叫“大蜡”,汉代改为“腊”;又有一种解释说:“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综合各说,“腊”是古代在年终岁末时的一种祭祖祭神的仪式。先民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喜获丰收,到年底便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对诸神及先祖表示酬谢,同时也带有送旧迎新的含义,宣告旧的生活周期的结束,新的生活周期的开始。在《礼记·郊特牲》中还记录了一篇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传说中的氏族部落酋长在蜡祭中祈请百神保佑:堤防要巩固,水流不要泛滥,害虫不要发生,杂草不要蔓延,以使来年的农业能够丰收。

通常,举行这种祭仪的所在之月便自然被称作“腊月”。但各个时期的历法不同,周朝是以夏历十月为岁末,十一月为岁首,所以是以夏正十月为腊月,秦汉以后则一直以夏历十二月为腊月。作为一种极为隆重的仪式,腊祭最先要持续不少天,大约从汉代以后定在某一天中进行,这就是“腊日”。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腊”字说:“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这是说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作为腊日。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则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可见到了南北朝才把腊日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该书中又说:“(十二月八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可知在唐代以前,腊日节除了祭神祭祖之外,还有“腊鼓驱疫”的风俗,也就是中国民间非常著名的被称作“傩”(nuó)的风俗,但是却没有后来的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吃腊八粥的风俗又是由何而来呢?一般认为,这一习俗的产生与佛教有关。根据佛教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当初出家后,修习苦行6年而无所得,形容枯槁,身体虚弱。他觉悟到苦行无益,决定放弃苦行,恢复进食,并到连禅河洗浴。因身体过弱,自己无法出浴,天神便暗中相助,垂下树枝以使他攀援出水。天神还示意牧羊女用泉水把杂粮和野果熬成乳糜状的稀粥奉献,佛陀食后,体力恢复,坐在菩提树下,于腊月初八日悟道成佛,所以这一天正巧也是一个佛教节日,叫做“成道节”。通常认为,吃“腊八粥”的习俗即是因此而来。


细说腊八节

不过,除却上面所说的佛教传说,在中国民间,古代有些地方也有于腊月吃粥及以粥祭祖的风俗。如清直隶吴桥县在腊八日“合五谷、枣、栗等果品煮粥祭先农、祭先祖”;南宋苏州诗人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序说:“(腊月)二十五日煮赤豆作糜,暮夜阖家同飨,云能辟瘟气,虽远出未归者亦留贮口分,至襁褓小儿及僮仆皆预,故名口数粥。”此俗至明清时仍存于吴地。有些学者据此推断,腊月中以粥祭祖、食豆粥以避瘟气,本是上古时腊祭风俗的遗存,只是到后来与佛教中佛主食粥成道的故事相结合,才演变成后世的腊八节;而腊日食粥的原有意义,则早已湮没无闻了。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云:“此月八日,寺院谓之大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日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又有这样的记载:“八日,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医家亦多合药剂,侑以虎头丹、八神、屠苏,贮以绛囊,馈赠大家,谓之腊药。”这两书记载的都是南宋时杭州的情况。到了明清时期,在吴地,腊八节食粥的风俗更是风行不衰。

一方面,各地的佛寺尼庵,到了这一天仍然要煮粥分赠檀越施主。如过去在南京,城内仓巷有卧佛寺,十二月初八日,必施散腊八粥。以米作糜,内置枣栗果仁,沿门散给,说是吃了可得佛佑。煮粥所用之米是取自十方施主,由方丈领全寺僧人,身披红衣,手执钵盂,沿街摹化。在仪征,寺庵僧尼也是沿门摹化米豆煮粥,但煮成的粥只是用来供众僧人的,还送给施主的是一对蜡烛和一张佛疏。在常州的天宁寺里,据说有三大:庙大、菩萨大、煮腊八粥的锅儿大。在上海,寺庙里用胡桃、红枣、菱、栗、蚕豆、芋艿、茨菇以及菜蔬等杂入白米煮成腊八粥。而尼庵中的女尼则制作一种“兜凑”,是用糯米煮熟,然后风干,入釜爆之,大倍于常见的米粒,和腊八粥一起赠送给施主,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庵寺僧徒日打斋,粥分腊八按门排。干菱炒栗兼兜凑,更有庵尼送满街。”


细说腊八节

另一方面,在一般老百姓中,家家户户盛行自己煮腊八粥,而且粥的品类与形式也丰富起来。常熟有钱人家用银杏、花生米、莲子、红枣、板栗等各种果实,和上姜桂等调味品,掺在米中煮成,取其温暖滋补,可以祛寒。丹徒农村中的富户是以豇豆、金针、木耳、豆腐、糖葫芦、茨菇和米煮粥。这些腊八粥因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因而可以称为“细腊八”。而常州周顺兴粥店名师周立生,在民间“腊八粥”的基础上,改进创制出“八宝菜粥”,用上白糯米、上白粳米、红小豆、白豇豆、发芽蚕豆、花生米、熟白果、青菜、猪腿骨、栗子丁等为原料,精心烹制,其粥稠厚粘润、香气扑鼻,更是成为当地著名的风味小吃。至于一般平民所食用的,则可称为“粗腊八”,内中不过是些青菜、豆腐、黄豆、蚕豆、胡萝卜等杂果菜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