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併購來臨:歐洲孤獨的放貸者

幾家歐洲大銀行將“喜結連理”

文 | 帕特里克·雷恩(Patrick Lane)

用不了多久人們就能在歐盟官員說話時聽到“單一市場”這個詞。而作為歐盟最基本的活動之一,金融仍舊支離破碎,成員國依然各行其道。當然,一眾歐洲銀行(北歐聯合銀行、桑坦德銀行等)已經為外國消費者所熟知。但歐洲央行的數據顯示,本國借款人約佔用了歐元區銀行貸款額的86%,和2007年-2008年金融危機前夕的水平基本相同。

銀行併購來臨:歐洲孤獨的放貸者

(推進一體化是一項長期任務,而實現這一目標最明顯的途徑就是合併歐洲銀行。圖/ 視覺中國)

推進一體化是一項長期任務,而實現這一目標最明顯的途徑就是合併歐洲銀行。預計2019年至少會有一對抱著幻想的“佳人”宣佈“婚訊”。長期以來,各種各樣的合併傳聞一直四處流傳。法國三大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跟德國第二大銀行(德國商業銀行)都有合併的小道消息傳出。或是德國商業銀行有可能和意大利銀行業龍頭裕信銀行走到一起。裕信銀行已經擁有一家德國銀行——德國聯合抵押銀行以及一些中歐企業。為實現全方位配對,外界認為最有可能合併的是裕信銀行和法興(裕信銀行法國籍CEO讓-皮埃爾·馬斯蒂爾曾是法興投行部門負責人)。

在歐委會、歐央行以及上述銀行,很多大權在握的人都希望這樣的併購能成為現實。用全球標準衡量,就連歐洲大銀行也是失敗者。股票市值躋身全球前十的只有英國匯豐銀行,而它賺的錢大多來自亞洲。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重新崛起的美國大銀行和中國的新生代巨無霸把歐洲銀行甩在了身後。華爾街主導著歐洲大陸的投行業務。研究機構Dealogic的數據表明,2018年1-9月的前五名銀行中沒有一家來自歐元區,就連一度自命不凡的德意志銀行也未能上榜。增大體量也許不光能讓歐洲感到更加自豪。通過降低固定成本,銀行合併對公司和個人來說可能意味著更便宜的金融服務。

的確,走上神壇之路荊棘遍佈。和國內併購相比,跨境合併更難節省成本,特別是在零售銀行方面。分支網絡不重疊,會計標準和語言差異也不會憑空消失。那些期盼大規模合併的官員卻還沒有做好監管方面的準備。歐洲銀行業聯盟,還不完善。它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存款保險機制,而此項機制實際上將允許,比如說,把德國人的存款貸給意大利人,而且這樣的機制也不大可能迅速建立。雖然歐元區有用於監管銀行和“解決”倒閉貸款機構的共同機制,但在國家層面仍有許多變數(比如有關單一借款人佔較高業務比重的規定或者破產法條款)。

不過,單一市場邏輯所指的方向就是跨境銀行業務。銀行不需要花錢就可以獲得立足點——法國巴黎銀行據稱一直在悄悄擠佔德國兩大銀行的業務——只是到目前為止還處於小步邁進狀態。同時,中等規模的合併可以產生更大的效應。荷蘭ING在未設任何分支機構的情況下已經成為德國第三大零售銀行,原因是1998-2003年ING分階段收購了一家德國在線銀行。

國家層面的整合空間依然充足。德國有1600家銀行,分為私營、國有以及合作銀行三類。其中最大的德銀也有可能跟德國商業銀行合併,只是二者可能都不願意分擔對方的麻煩。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實力較弱的小銀行仍需整頓,途徑包括合併或被大銀行吞併。但大規模跨境合併一定也在推進之中。為了增大體量,歐洲銀行終將走到一起。

來自《The World in 2019》雜誌,《財經》翻譯。2018 經濟學人報業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侵權必究。《財經》雜誌獲《經濟學人》獨家授權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