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這個景區的入門處被“毀”了

文 | 吳小陳

大年初一,位於河南淮陽縣、太昊伏羲氏的陵廟——太昊陵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燒香。根據相關規定,為保護環境,今年禁止攜帶紙質祭品進入景區。一些遊客因事先不知情,帶的金元寶、紙錢等無處安放,便在進園門口扔了一地。

據統計,截至大年初一下午17時,太昊陵景區“除夕、初一”兩個旅遊高峰日共接待遊客36萬人次。如此高的人流量,進園門口的擁擠程度不難想象。

大年初一,這個景區的入門處被“毀”了

當看到祭祀物品被扔滿地,也不怪網友第一反應就感慨遊客素質太差。這固然與遊客們的公德意識欠佳有很大的關係,但如果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為遊客素質低,可能會遮蔽其他的問題。

據瞭解,太昊陵景區自2018年7月1日起規定禁止攜帶香燭、箔紙等祭祀物品進入景區。但現場市民稱,景區此條規定“近的人知道,遠的人不知道”,“這些都是遠的人拿過來的”。

大年初一,這個景區的入門處被“毀”了

圖截自 @梨視頻 微博

可見,景區雖提前進行過宣傳公示,但並非每位遊客都對此足夠了解。從規定發佈到今年2月已半年有餘,相信期間並非沒有出現過遊客亂丟祭祀物品的情況,可能只是不夠“壯觀”,未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進而採取相應措施。

景區作為管理方,理應提前考慮到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做好對遊客的引導與解釋,設置專門的收集箱供遊客存放無法帶入的祭祀物品;對於亂扔的物品也應及時清理,而不是放之任之。

也不難想象,當遊客攜帶眾多物品前來,卻發現無處安放、雙手滿載,或許公德意識就難以時刻緊繃,稍一放鬆,就呈現了入園處被“毀”的景觀了。

可見,只有宣傳、沒有措施,恐怕自然會導致“缺乏公德”的現象。公德素質不是孤立的問題,人是環境的產物,相應的預備措施,恰恰是營造“不挑戰公德底線”的環境。而當準備不足、環境逼仄,人的素質又能高到哪裡去呢?


文字:吳小陳

朗誦:王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