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得到三秦之後還要繼續東擴?

蔣華浪


《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詩是劉邦當上皇帝,平定黥布叛亂,途經故鄉,和鄉親父老飲酒,到激情之時說出的詩。從此詩就可以看出漢高祖劉邦的雄心。

漢王元年四月,劉邦率軍向北擴張,平定了翟、雍、塞三秦,而此時項羽已經收到劉邦平定三秦的消息,但由於齊國的戰況太緊急,項羽抽不開身,吩咐韓王抵禦住劉邦,自己收拾完齊國,就收拾劉邦。

項羽萬萬沒想到,韓王竟然被劉邦策反,反過來和劉邦聯合打通向東擴張的道路。由於項羽之前偷偷殺死義帝,劉邦以雄厚的實力,逼迫常山王、河南王、韓王、魏王、殷王夥同他一起反楚,旗號是項羽無故殺死義帝(從前劉邦跟項羽的主子,但是手上並沒有實權,只是虛職,說是大哥倒不如說是擺沒)。

一時間,楚國北方的諸侯全部跟著劉邦攻打楚國,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彭城。項羽到此時才知道,劉邦不能等到齊國平定再收拾了,連忙率領三萬騎兵從齊國的戰場上轉移到彭城。率領三萬騎兵將劉邦聯軍的五十六萬人馬殺到四處逃竄,落荒而逃,傷亡人數不下於二十萬。劉邦從此戰開始見識到項羽的恐怖,調整策略,不斷地向北南擴展勢力,像鉗子一樣夾住楚國,滅掉項羽。

劉邦從一開始的時候目標就是一統天下,而不是甘願做一個諸侯王。“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故事,相信大部分人都聽說過,但至於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後續,應該沒有幾個人會注意到。

蕭何追到韓信同韓信一同回到漢軍內,就去拜見劉邦,劉邦對於蕭何的不辭而別,直接劈頭蓋臉一頓罵,你為什麼逃跑?蕭何說“我不是逃跑,而是去追趕逃跑的人”,劉邦說“你說的這個人是誰”,蕭何堅定的說“韓信”。此時劉邦覺得蕭何腦子應該被門夾了,他的軍中有幾十個將領逃跑,其中不缺乏才華出眾的,都不見蕭何去追,蕭何竟然去追這一個看似毫無本事的小角色,覺得蕭何在撒謊。但蕭何堅定不移的回覆劉邦“那幾十個將領有沒有都一樣,但像韓信這樣的將領,天下找不出第二個。大王如果甘願長久待在漢中稱王,那麼韓信有沒有都無所謂。如果要爭奪天下,就必須得有韓信”。劉邦回應蕭何,“我怎麼可能長久待在漢中這種地方,我要向東發展,與項羽一爭天下”。

從劉邦說過的“我怎麼可能長久待在漢中這種地方,我要向東發展,與項羽一爭天下”,就已經可以看出劉邦的雄心,只要活著就勢必要和項羽一爭天下。再結合劉邦完成統一之後的《大風歌》,試想一個擁有如此雄心的人,怎麼甘願只平定三秦,不與項羽一爭天下?


明太宗


為什麼劉邦得到三秦之後還要繼續東擴呢?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願意為什麼稱呼秦始皇為千古一帝的原因。也是為什麼後世千百年所有的帝王將相都以統一天下為最終目標的原因。

1、劉邦遠大的志向決定其不可能畏縮於區區三秦之地。

但凡開國之君,皆有極其長遠的人生目標,他們不會拘泥於一時的成敗,以達到最終目的,也即統一天下為人生目標。

劉邦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在他年輕的時候很可能就是渾渾噩噩,在沛縣當個小地痞,混不吝一輩子。但是在他見到秦始皇那一刻起,劉邦的命運便徹底發生改變。在一次護送徭役前往咸陽時,劉邦遇到了秦始皇車架出行,面對壯觀的出行隊伍,劉邦留下了他的第一句千古名言:“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

秦始皇是什麼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一統的帝王,他功蓋三皇,德披五帝自號皇帝,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兩千多年的文化根基。以這樣身份之人作為自己的目標,劉邦為何為滿足於區區三秦之地。

當聽聞陳勝吳廣起義後,躲在芒碭山當土匪的劉邦立即拉起一支起義隊伍決心反秦,從一名小小的泗水亭長,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名震天下的沛公劉邦,再到率先入秦,意氣風發準備登上漢中王位的劉邦早已被歷史的車輪推向了時代的浪頭,如何會放棄最後的角逐天下機會?

2、項羽的分封實在太不公平。

項羽在滅秦後,因其在諸侯中的威望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將曾經的上司義帝熊心拋之腦後,主動擔任起分封天下的職責,但是項羽的分封之舉可謂是任性十足。

剛一開始就違背了熊心與諸侯:“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將劉邦的封地從富饒的關中平原改為巴蜀之地,還在其外圍分封以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作為監視,卻又將其手底下近20萬的秦軍坑殺,這不是留著口水看著馬兒跑麼。這一下子不僅失去章邯三人的人心,同時就還把劉邦得罪的死死的。

不僅如此,在分封天下諸侯之時,秦國遺留的三十六郡土地,項羽自己就獨佔了九郡之多,在剩餘的土地上卻足足分封了十八位諸侯王,這其中又以傾向自己的將領為主,同時驅逐七國舊貴族扶立的諸侯王,反而讓他們手底下的將相擔任諸侯王,這無疑使得七國舊貴族面對項羽時又怒又懼。

因此,在項羽分封諸侯沒多久齊國的田榮就聯合陳餘、彭越率先反叛,其餘諸侯亦作壁上觀。

3、項羽分封后的舉措給了劉邦東出的最好機會。

而項羽在分封之後,不僅沒有將關中腹地作為的都城,反而帶領手下兵馬返回彭城,將那裡作為都城,這無疑將自己掌控天下諸侯最好的機會拱手讓出。而在軍隊返回彭城的路上,項羽有又沒有對部下加以加以約束,造成路途上無數百姓找到殘害。

其後為了擺脫在其之上的熊心,不僅將其貶黜到江南,而後又再次暗中派人將熊心暗殺,這一昏招無疑失去人的心,畢竟此時的熊心名義上還是諸侯公推的義帝。

因此,我們能看到劉邦在出三秦之時便是打著為義帝討公道,為天下百姓博取仁義的名義出關,我們能夠看到效果很明顯,關中百姓夾道歡迎,天下諸侯亦紛紛響應。

可以說劉邦此時東出三秦之地,可謂是集聚了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有利的因素,在這麼好的條件之下,本就對天下垂涎欲渴的劉邦又有什麼理由拒絕這麼好的機會呢?


子曰歷史


劉邦,原名劉季,劉季是什麼意思?在古代兄弟是按伯仲叔季來排行排輩,說白了劉季就是沒有名字的意思。按這個排下來,大的叫劉伯、老二叫劉仲,沒有聽說過老三,史書上也沒有記載,那劉邦叫劉季意思就是叫劉老四了。但就是怎麼一個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的人,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卻做到了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開創了西漢王朝,推翻了爆秦做了皇帝!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各地豪傑百姓都紛紛揭竿而起。那麼大家知道最先反秦的是大澤鄉的陳勝、吳廣,這時候的劉邦也在自己的家鄉沛縣舉起了反秦的大旗,做了沛縣的沛公。後來劉邦又加入了當時知名度最高的項羽的行列中,和項羽聯軍一塊兒來推翻爆秦。

公元前207年,劉邦領兵搶先由中原進入秦川,到達秦王朝國都咸陽,秦王子嬰出城獻國璽投降,秦朝正式滅亡。但因時機不成熟和勢力不如項羽,為避免與項羽為敵,主動將十萬大軍撤駐城外,並屯兵霸上,造成自己並無意獨自佔領關中之地的假象。審時度勢為將來能夠待機而動。

至於劉邦得到三秦之地後為何還要繼續東擴這個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劉邦的目標,肯定不止是三秦之地,而是整個天下。所以,自然就會在得到三秦之地後,繼續向東擴張勢力。也正是這個原因才能解釋出為何當初項羽分封諸侯時,為何劉邦就甘心情願的燒掉棧道,去鳥不拉屎的漢中做個漢中王。正所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這個是可以理解,也是符合人性的,更符合劉邦本人自己的個性!在他還是個泗水亭長的時候,那時候他作為一個低級的吏員,當他見到坐在攆車上的秦始皇,他竟然發表了一個感慨,“大丈夫當如是也”,就是大丈夫要像秦始皇那樣,那才活得像個人樣,他那時候能有這樣的念頭,雖然說有點混蛋的想法,但說明他這個人理想還是蠻大的。正如陳勝當初起義之前所說的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對於這樣的人是沒有滿足的,只有進取的心態,是不可能偏安一偶的。

劉邦和霸王一樣,是有很強野心的人,從他見到祖龍威勢時的感嘆,當然,那時劉邦還不能說就想當皇帝,但他對權勢、地位的渴望是毫無疑問的;亂世中起兵造反,哪個又不是為了功名富貴呢?

同時這也是漢集團軍中所有人的集體願望,當初豐沛諸將跟隨劉邦是為了功名富貴,留侯是為了替故主報仇,淮陰侯、韓王信等人是為了列土封王;在看看劉邦和他漢集團軍中都是些什麼人?都是原來的楚國人,他們怎麼可能願意在漢中這個異鄉呆一輩子呢?因此,東出關中,與霸王爭天下是他們最好的選擇,能帶給他們巨大的利益和施展才能的舞臺,即使劉邦想在關中待著,他也不能違逆大家的意願。同時這也說明了為何劉邦做漢中王時,為何那麼多劉邦手下的將領士兵要逃跑的原因了!

對劉邦而言,東擴是他最好,也是唯一的選擇!在中國的歷史上,若干個勢力能夠安穩的平衡並存是不可能的,最終都會被強大的一方所兼併。如若給霸王項羽數年時間,就算再自己一生不會被殲滅,萬一自己年老身故,憑呂野雞母子想在亂世中穩定漢集團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以呂后死後,豐沛諸將發動清宮政變,誅滅劉邦嫡系繼承人的表現來看,呂后母子在亂世中,結局恐怕相當悽慘!所以劉邦必須趁自己還打得了仗時儘快平定天下,否則,身死國滅、子孫無遺!霸王項羽的下場就是他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