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頭理論”原來如此

網絡水很深,魚龍混雜,很多東西讓人摸不清真假。

網絡江湖盛傳一個理論叫“奶頭理論”,傳說來自西方的一位戰略高手,讀了該理論梗概細思極恐。

“奶頭理論”原來如此

該理論核心意思是這樣:世界貧富差距越來越讓人擔心,可是地球上的資源有限不能滿足所有人過上富裕生活,為了防止80%的人和另外20%的富人產生致命衝突導致毀滅事件發生,就要通過一些方式讓80%的人安定下來,過上基本滿足的生活,讓他們在虛幻的娛樂刺激中沉迷,從而消除各種不滿情緒和潛在問題。

為了避免讀者誤解,就不提這個理論的發明者了,願意查證該理論真假的可以百度搜一下。

“奶頭理論”原來如此

不論真假,“奶頭理論”也不是人們第一次反思經濟文化問題。其實在以前,類似觀點早有人提出過。

早在1985年美國有一位研究傳媒的專家寫了一本書叫《娛樂至死》,就很明確的提出了令人警醒的結論。

以電視和網絡為主導的文化娛樂取代了報紙等媒體,也方便了人們的文化娛樂消費,同時人們在娛樂享受時,也最終成為娛樂行業製造者的俘虜或者是附庸,一直進行到生命的最後,娛樂至死。

“娛樂至上,娛樂至死”本身就是走極端的口號,讓人喪失基本的判斷智慧和獨立思考。

更早以前,還有一位法國心理學家也寫過一本書叫《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第一次出版是在1895年。

他提出一個觀念,不論多麼獨立的人,當他融入社會群體中時,他的各種鮮明特質容易消融入人群汪洋之中,被共同的思想觀念同化。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失去自我,成為聽信於人的“烏合之眾”。

“奶頭理論”原來如此

所有這些都把人的視角從地平線上拉起,讓人從高處俯看人間萬象,看自己是不是泥足深陷於紅塵中。其實,這種想獨立於社會群體之外的想法,東方早就深入體會過,比如莊子在夢中化身蝴蝶,道教要超脫凡塵進行孤獨的修煉,陶淵明要採菊東籬下,佛教人士會看破紅塵等等。

假如生活只是享樂,那恐怕不是人間。感官刺激佔據一切時間點,人就很難跳不出來,會迷醉其中,非常危險,容易喪失獨立而自由的靈魂。

現實當中,你總能發現周圍的一些人沒時間做正經事,想學習或進入深度思考時很難,時間都被別的佔領了,比如低俗的娛樂。判斷是否是低俗比較容易,假如我們在娛樂時要笑掉大牙,暫時忘記生活的責任和擔當導致的煩惱,可是最終曲終人散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那很可能是看了狗血劇,玩了暴力無聊遊戲,掉進各種八卦新聞泥潭,貌似享受生活,其實是沉迷於假想的安樂窩而已,搞不好就是吸了“毒奶頭”,成了長不大的巨嬰。而生活更重要的是離開那個楚門世界。

“奶頭理論”原來如此

在喧囂的世界中,有趣而明智的靈魂很可貴,沒必要活在別人設計規定的生活幻覺中,也不用簡單重複假裝幸福的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