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習《蘭亭序》,除形似外,更要把握的是內容精髓

臨習《蘭亭序》,除形似外,更要把握的是內容精髓

王羲之的書法瀟灑典雅,既有君子風範,又有魏晉名士遺留的那麼一種浪漫和收斂,體現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一批文人的集體人格。

後來的很多文人、書法家幾乎每天都要背寫一遍《蘭亭序》,但主要是臨摹筆觸和佈局,有的人卻沒有真正品味到《蘭亭序》文本的內容精髓。其實《蘭亭序》的形態和內容是互相輝映的,我們可以由此更清晰地瞭解當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精神風貌。因此,要臨習好《蘭亭序》就必須要讀懂《蘭亭序》的文本內容的精髓。

《蘭亭序》中王羲之先講他們聚會的時間、地點、氣候、氣氛,然後就講到了人生觀。他說人活在世上有兩種追求,對內可以寄情抱負,對外可以寄情山水。不管是寄情山水還是寄情抱負,只要情緒安定而不躁動,都可以。

怎樣才能使人安定下來呢?那就要求這個人必須要有理念。當時在魏晉名士中最常讀的理念就是要貫通生死。而王羲之說:我在意的不僅僅是貫通生死,而是要貫通古今。如果是貫通古今的話,我們今天的聚會就非常有意思了,大家留下那麼多詩,我還寫了這個序,時間就像眼下的流水一樣流去,以後總有一天會有很多人看到的。這是一篇表現君子情懷的優秀短篇散文。王羲之的筆墨是這種情懷的傑出外化方式,加在一起成了那個時代文化人格的精彩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