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股票的兩個決定因素

股價到底是什麼決定的,用一個公式就可以表達:P=EPS*PE

,也即股價=每股盈利*市盈率,可不能小看這個貌似同義反復的公式,裡面的學問其實很大。

股價的上漲到底是業績,還是估值決定作用大呢?應該說兩個因素都很大,但是時間拉的越長,估值作用越小。

有一個經常被引用的研究結論

股價與業績的相關性

持股3年,相關性為0.131~0.360;

持股5年,相關性為0.374~0.599;

持股10年,相關性為0.563~0.695;

當持股18年時,相關性為0.688。

為何業績的相關性沒我們想象的那麼大呢?

主要就是因為估值也在起作用。

舉個例子

萬科07年高點的股價20 ,現在還是20 ,十年漲幅幾乎為零,而業績從48億增長到180億,增長了近3倍。業績看起來沒什麼作用,因為07年高點估值85倍,現在估值20多倍。現在不虧錢,都說明萬科是個好公司,你再看看中石油就清楚了。

但是,時間越是拉長,業績(eps)起的作用越大,估值作用(pe)越小。這就是為什麼持股越長,業績相關性係數越大了。芒格說,“長遠來看(不論估值如何),股票的回報率很難比發行該股票的企業的年均利潤高很多“。越是優秀的公司,越能抹平估值,比如格力07年近40倍估值,持有到現在也有3倍收益。比如伯克希爾,50年的賬面價值符合增長率和股價增長率差不多,估值基本上不起什麼作用了。牛逼到亞馬遜,2000年泡沫時幾百倍PE,持有到現在依然有好幾倍的收益。上次靜逸投資上海交流會,一個學員分享道“不管會不會選時,選好公司只要長期拿著不賣就能掙錢”,這個觀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得不說,買的太貴,長期收益率會大打折扣了。

論股票的兩個決定因素

不同的資產類別

本人喜歡股票投資的一點,就是股票除了欣賞公司和實業,還能觀察人心變化,其價格決定綜合了eps、pe兩個因素。而藝術品、收藏品、黃金、大宗商品等幾乎全部由人們的看法決定,只有pe一個決定因素,難以判斷的多。幸運的是,發達國家的上百年經驗,也表明股票收益遠超過其他資產類別。把股票看做企業一部分股權,這個視角,能讓人修煉一輩子,過程其樂無窮。

不同的流派

每股盈利反映的是公司經營的成果,公司的經營狀況變化緩慢,可以年計,而市盈率反映的是公司的估值,即人們對公司未來的預期,估值的變化速度可以秒計。

這個公式反映了股市的眾生相。股市中的盯盤派、圖表派、技術派、炒概念派,都是希望在PE(因為不怎麼看eps,所以P就有pe決定)這邊找規律,低買高賣。學術界佔統治地位、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理論也是隻研究價格、不看公司業績如何的。姑且不論這麼做正確與否,反正我們不太能見到教授或圖表概念派成為投資大師的。盯著短期完全由PE決定的價格也許就是緣木求魚。

還有一種奇怪的年報圖表派,公司季報、年報出來,業績增了,放心,業績不達預期,趕緊跑路。實在不知道這一派到底是圖表派、還是基本面派。

論股票的兩個決定因素

不同的股票

股票也有自己的性格,根據eps和pe的特點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01

eps和估值一起增長的未來優勢型,比如2008年的伊利,市值不大,估值很低,發展空間又大,後面幾年業績、估值一起向上,長期持有收益很大。這種機會十分誘人。

02

eps和估值一起增長的困境反轉型,比如遭遇特殊事件打擊的白酒、高鐵,以及熊市打擊的券商等,經過一段時間的下跌後,往往業績和估值都會大幅提升。以上兩類叫做戴維斯雙擊。

03

估值不變或下降,但靠業績,依然實現股價長期上漲。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格力了,多年懷疑天花板,估值始終在10倍左右,但過去多年業績一直高速增長。長期持有獲利很大。(當然,未來是否還能如此,讀者自行判斷)

04

Eps沒太大增長,估值也一直很低。典型的如大國企工商銀行、中國石油等。這種公司除非有極低的估值,長期投資收益不大。

05

Pe很高,但沒有真實業績。如創業板的很多有概念沒業績被大肆炒作的公司,十分危險。

不同的投資策略

不同的價值投資者對eps、pe的看重點和利用方式不同。巴菲特芒格派更強調eps一些,依靠強大的商業判斷力,可以大概率知道投資標的未來十年的業績如何,買入並長期持有優秀公司。當然,他們也非常強調買入時機,往往在他人恐慌時入手。

格雷厄姆、鄧普頓、施洛斯、約翰涅夫等投資大師,更強調估值的變化,在極低估值下分散持有,依靠市場迴歸理性、估值的反轉獲益。對公司的分析深度不需要太深,也不會超長期持有。

以上兩種,都有強大的邏輯基礎,實踐中有效且大師輩出,但能做到富可敵國的還是巴菲特派。

論股票的兩個決定因素

P=eps*pe,還揭示了投資者應該修煉的能力,eps是商業判斷力,pe是洞察人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