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

主持人

《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民生需求全方位、多樣化、個性化的今天,社會公平如何體現?

馬福雲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溫飽問題、生存型需求等基本得到解決,人們的發展型需求表現為全方位、多樣化、個性化等特徵。面對人們需求的升級,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時,社會公正依然是基本準則。社會公正,意味著人們的所得更多地是其所應得,是人們高層次的理性需要和精神追求。

首先,要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服務標準與質量,補足民生短板,保障全體民眾生存型需求,不斷滿足民眾的發展型需求,使得社會政策確實可以託得住、也不算低的民生底線。

其次,要切實強化弱勢群體的扶助,對於因為自身等原因導致的弱勢群體,要有針對性的採取切實有效的扶助措施,分類、按需、保質進行資助扶助,滿足不同弱勢群體有所側重的各方面所需,保障其社會生產生活不低於社會一般水平。

再次,推動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等政策更具普惠性,推動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政策更具福利性,建立健全開放、公正、自致的職業體系結構,引導廣大民眾通過自我努力爭取出彩的機會,以權益、機會和規則的公正確保程序公正,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主持人

《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怎樣理解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內涵與啟示?

馬福雲

隨著時代變遷、理念進步,人們面臨形勢背景與難題問題不同,人們關注“楓橋經驗”的重點及內容也有所差異。但是“楓橋經驗”中所蘊含的群眾路線、群眾工作的智慧依然煥發出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楓橋經驗”的核心內涵是“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問題不上交”。在楓橋經驗中,無論人們面對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都會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放在中心地位;始終做到相信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運用群眾工作路線解決群眾的切身利益矛盾;只有真正尊重民意,依靠最大多數人民群眾開展工作,才能贏得民心、彙集民力,就地化解涉及群眾的矛盾和問題,做到將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

“楓橋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有三:

一是發動群眾,讓群眾參與共建。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基礎在基層社區。廣大群眾長期生產生活在社區,對社區各種人與事的感知認識更為清楚徹底。社會治理以共建為基礎,要把群眾動員起來、讓群眾參與進來,站在群眾視角、通過群眾口舌可以使得基層很多矛盾與難題在協商中得到較好地解決。

二是重視群眾,讓群眾參與共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從朝陽群眾到西城大媽,再到海淀網友無不深深植根於廣大人民群眾之中。讓群眾參與到社會管理中、參與到基層管理中推動共管,既保障了管理信息的真實與充分,也就贏得民心,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當群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時,基層管理的矛盾難題基本可以得到較好地解決。

三是服務群眾,讓群眾切實共享。在調動群眾參與共建共管的基礎上,要推動群眾的共享。尤其是在新時代,伴隨政府公共服務的強化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推進,政府基層管理越來越多地從硬性管控轉向軟性服務、從事後治理化事前服務。這就要在動員群眾自助、互助服務同時,更多地去引導群眾去助他,更多地幫助需要幫助的群眾來共享,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互助、助他的愉悅感,在助人服務中提升治理水平。

主持人

《決定》提出要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在“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方面應如何理解和把握?

王茹

目標評價考核要按照客觀公正、科學規範、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獎懲並舉的原則進行,採用目標體系評分和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相結合的方法,強化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控、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管理。目標評價考核的內容按照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實施,主要評估各地區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增長質量、綠色生活、公眾滿意程度等方面的變化趨勢和動態進展。要突出公眾的獲得感,將公眾滿意程度作為重要指標納入目標評價考核體系。

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政府監管責任。企業要樹立紅線意識,全面建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對照《環境保護法》規定的12項法定環保責任,認真履行汙染治理的主體責任。制定完善環保工作制度,落實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企業主要負責人要承擔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職責。要樹立問題導向,確保環境隱患排查到位、問題整改到位、考核獎懲到位。在政府監管責任方面,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同時結合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領導幹部環境保護責任離任審計、環境保護督察等結果進行考核監督。通過權責清單等方式建立分工明確、責權清晰的生態環境監管保護工作體系,推動問責制度法治化、制度化、規範化。

主持人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在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決定》做出了哪些新論斷、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馬福雲

一是社會治理體系的新論斷,《決定》提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其中“民主協商、科技支撐”是新增內容。民主協商,意味著參與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要通過民主協商方式進行溝通,推動著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的暢通和規範。科技支撐,意味著發揮科技在社會治理、治理智慧化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科技支撐推動治理更智慧,利用科技力量來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水平。

二是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新論斷,《決定》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其中“人人享有”為新增內容。社會治理共同體,意味著不同社會治理主體間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也要求各主體平等參與社會事務的管理決策,以達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標。而人人享有則要求通過社會的良治、善治為人們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以良好的治理成效,讓人民群眾共享新時代的美好社會生活。

三是加強邊疆治理,推進興邊富民的新論斷。我國邊疆地區遠離中心城市,多為農村地區,一般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但是邊疆地區是我國邊防前哨,又具有特殊的地緣重要性。因此,要推動採取有針對性、差異性的政策措施,集中資源推進追趕型跨越發展,推動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將《興邊富民行動“十三五”規劃》落到實處,讓沿邊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主持人

《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其中在普遍推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面如何科學管理和推進?

王茹

普遍實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制度是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係人民生活環境的重要舉措,是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

推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首先要樹立循環經濟理念,堅持“垃圾是誤置的資源”,重點是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實現垃圾減量化必須關口前移,在限制使用塑料製品、推進綠色設計、抵制過度包裝等關鍵方面發力,從經濟活動的源頭推進節約資源和減少垃圾產生。再利用要求產品和包裝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反覆利用,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儘量延長產品的使用期。再循環要求產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後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既包括用廢品循環生產同類型產品的原級再循環,也包括將廢品轉化為其他產品原料的次級再循環。只有真正把循環經濟理念貫穿到生產生活的全過程,才能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汙染排放的減少。

其次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完善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的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制度。分類投放是垃圾分類的重要前端環節,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以宣傳和引導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實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垃圾分類常識,提高垃圾分類意識。以制度和政策加強對垃圾分類投放的正向激勵和監督約束,推動全社會共同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是垃圾分類的中後端環節,反映垃圾處理的現代化管理水平。目前垃圾混合收集、混合運輸問題仍較為突出,對末端垃圾處理提出挑戰。須加快完善管理體系,對環衛公司、運輸團隊、垃圾處理廠等關鍵機構和節點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主持人

《決定》提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對於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有何意義?

馬福雲

首先,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夯實了基礎根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意味著社會治理多元主體之間的定位清晰、治權匹配,政府、社會、民眾社會治理各主體通過社會事務協商共治來發揮各自職能,推動協同治理,使得社會治理各主體成為相互依存的有機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有矛盾,但少有衝突;有對立,但少有對抗,這種共同體建設使得平安建設具有了深厚的基礎根基。

其次,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創造出新方式方法。為建設平安中國,一定時期以來大多采取管控社會矛盾、控制社會衝突的方式進行,看人、控事使得平安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多。這在短時期容易發揮作用,但是治標不治本,難以長久解決根源性矛盾問題。而建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則從根源上暢通群眾訴求表達,並通過利益協調、權益保障的方式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權益,以維權推動維穩,從而為平安中國建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途徑。

再次,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指明瞭發展趨勢方向。在人為採取管控社會矛盾、控制社會衝突,以看人、控事方式推動維穩難以長遠解決矛盾問題的背景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則可以為矛盾問題的解決提供根治辦法,從而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未來工作重心的轉型發展指明瞭趨勢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