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易縣好人”榜中的白衣天使們

2018年度“易縣好人”榜中的白衣天使們

2019年1月29日下午,易縣2018年度“易縣好人”暨“新時代好少年”頒獎典禮在縣青少年活動中心隆重舉行。

頒獎現場“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46名“易縣好人”接受表彰。其中,縣醫院手術室麻醉科主任高建華、神經血液內科護士長許豔玲,中醫醫院醫務科主任田小旭榮登敬業奉獻好人榜;白馬中心衛生院副院長李義榮登助人為樂好人榜;良崗中心衛生院職工張金勇榮登見義勇為好人榜。五名同志的上榜,充分展示出衛生健康系統愛崗敬業、甘於奉獻、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宗旨,激勵衛生健康隊伍追求先進、崇尚先進、學習先進,進一步推動全系統形成轉作風、樹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手術室裡的隱形“超人”

病患無小事,信任比天大

“患者生命第一、手術安全第一、技術水平第一”這是高建華給自己定下的三項硬指標。為切實保障群眾生命健康,提高科室整體的醫療水平,她帶領麻醉科全體醫護人員堅持做到工作學習化和學習工作化,在做好外出交流學習的基礎上,廣泛利用專業網絡教育平臺,積極參加醫學以及麻醉學科的專家講座,儲備累積病理生理、藥理、內科、外科、婦兒、麻醉等醫學基礎知識,在專業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在科室人員不足的情況下,高建華勇挑重擔,從一點一滴抓起,建立健全了麻醉的各項規章制度,規範了麻醉手術操作處理流程和醫療文書的書寫,確立了該院各項手術麻醉的操作和管理流程。

自2010年以來,在高建華的帶領下,易縣醫院麻醉科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術難關。他們通過開展全麻困難氣道的多手段解決方法,加強全麻病人的術中管理,降低了全麻術後各種併發症的發生;通過開展神經刺激器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使得原先不能在本院做的高齡骨折手術,不再外轉,促進了本院老年骨科醫學發展;2017年開拓了無痛胃鏡領域,填補了縣醫院的一項空白。在2018年,高建華又有了新的計劃,那就是全面開展無痛診療技術,除現有的無痛胃鏡之外,逐步開展無痛人流、無痛分娩等其它診療項目,創建疼痛科,開設麻醉門診,方便圍術期病人會診。“病患無小事,信任比天大。”高建華對此深有體會,這也是她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的初衷。

讓病人放心讓家屬省心

在醫院工作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見到了太多的生死離別,不怕苦不怕難的高建華至今仍有一“怕”,那就是病人及其家屬的目光,那目光裡有擔心、有囑託、有信任,也有渴望。這“怕”,來自於她對自己的職業的敬畏與責任。“我們要把病人當親人,多站在病人角度想一想。讓病人放心,讓家屬省心,這就是我的工作目標。”高建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現如今,已經稱得上麻醉“老手”的高建華依舊每天發條上得滿滿的,上手術檯時弦繃得緊緊的,不敢有一絲的疏忽,不敢有一點的閃失。每次術前,她都會來到病房,走到病人身邊,詳細瞭解病人病史,瞭解病人目前的身體狀況和心裡狀態,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溝通,確定最恰當的麻醉方案。手術結束後,她還會跟蹤服務,為患者解疑釋惑。

2010年,從北京301進修回來的高建華在全縣率先開展神經阻滯技術,探索解決高齡骨折患者的手術難問題。2011年底,一位95歲的老人因股骨頸骨折入院。高建華面對挑戰,勇挑重任,成功為老人實施神經阻滯麻醉,手術得以順利完成,刷新了醫院外科手術高齡患者的紀錄。2016年,一位來自深山區的貧困患者,因為手術膽小怕疼要求全麻,高建華依據病情,認為手術不大,局部麻醉就完全可以保證完成,便耐心地為病人及其家屬進行講解分析。在得知全麻存在一些風險因素和醫療費用還將增加兩千元左右後,最終患者聽取了她的建議。手術順利完成,病人和家屬找到高建華,向她鞠躬致謝。2017年,一位孤寡老人住院需要實行膀胱結石手術,他同時患有包皮癌前病變的可能,另有腰椎外傷史,病情比較複雜。但因為經濟拮据,只想解決膀胱結石的問題,聽外科醫生說明此情況後,高建華當即與本科室人員溝通並與外科醫生一起重新制定麻醉手術方案,以最簡單經濟的麻醉技術,解決了能解決的病情及症狀,並給予手術費用部分減免根治包皮病變。

擔職責之重,想病人所想,急家屬所急,高建華苦在其中,幹在其中,更樂在其中。

不羨花香樹高願做株小草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這是高建華醫生最喜歡的一首歌。她說:“不羨花香樹高,願做株小草。我要紮根在家鄉這片土地上,為老區醫療事業發展添上一抹綠色。”

有多少個寒暑,又有多少個日夜,高建華默默地站在無影燈下,站在醫生背後,守護在病人身邊,即便回到家裡,晚上睡覺時她也不敢關機,以便科裡有事隨時處理。她把自己更多的時間給了工作,把更多的愛給了病人。每每想起自己的老人,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丈夫,她總是心懷愧疚。還記得孩子上小學二年級時,高建華第一次在孩子上小學後抽時間接孩子放學回家。沒想到,到了學校,老師卻因為從沒有見過她,不讓她接,說必須給孩子的大姨或爸爸打電話確認之後才能把孩子接走。那天,高建華抹了一路的眼淚,覺得自己對家庭真得虧欠太多了。為此,只要有時間,她都會盡量陪陪老人和孩子,也會給孩子講自己工作中的故事。受到她的影響,孩子早早地明白了什麼叫責任,什麼叫努力,什麼叫擔當。工作以來,她多次被評為縣級醫院優秀工作者,2013榮獲“保定市三八紅旗手”稱號,家人以此為榮,這也給了她更大的動力。

至今,高建華還一直保持著昂揚的精神狀態和高度的工作熱情。每天依舊步履匆匆,她常和朋友們開玩笑說:“你們要想健身就到我們科室來,我不用出門每天輕輕鬆鬆就可破萬。”

這每日萬步背後,是她工作的苦與累,也是她奮鬥的甘甜。業務上的突破,病人病癒的笑臉,便是她奮鬥的幸福所在。

敬業奉獻好人先進事蹟

——易縣醫院神經血液內科護士長 許豔玲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是易縣醫院神經血液內科護士許豔玲的座右銘。從第一次在南丁格爾畫像前戴上聖潔的燕尾帽起,近二十年的臨床護理生涯中,她始終堅守當初的諾言,把自己的熱血與青春奉獻給平凡而神聖的護理事業,用自己的雙手和笑容護佑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許豔玲,女,1979年6月出生,本科學歷,副主任護師,1999年3月分配到易縣醫院神經血液內科,是一名普通的護理工作者。

從事臨床護理近二十年,她時刻以南丁格爾精神勉勵自己,愛崗敬業、加強學習、努力創新,並於2002年被保定市人民政府評為“保定市優秀護士”;2003年被易縣衛生局評為“衛生系統學習標兵”;2004年被保定市衛生局評為“保定市護理技術能手”;2005年被易縣衛生局評為“優秀護士”;2009年被保定市總工會評為“保定市十佳女職工標兵”;2012年被易縣衛生局評為“衛生工作先進個人”;2013年3月,榮獲易縣婦女聯合會易縣“巾幗明星”稱號;2013年5月,論文《淺談科室三級質控體系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被保定市護理質控中心授予優秀獎。

不忘初心,落實優護

當前,護理工作模式正在發生著巨大轉變, “優質護理服務”成為護理工作未來的發展趨勢。許豔玲同志飽含工作熱情,牢固樹立“創優無止境,服務無窮期”的工作理念,抓緊學習,用心理解,深挖“優護”內涵,在工作中落到實處。她以患者為中心,愛護患者,尊重患者,在提供專業的醫護服務同時,還注重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充分融入人文關懷。

神經血液內科病房中,中老年患者數量較多,人文關懷在優質護理服務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換位思考常思患者不易,將心比心多為患者著想”是許豔玲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總是把對病人的關懷作為護理工作的出發點和主體,設身處地為患者考慮、做角色和感情的投入。在工作中,她從細節出發,用心傾聽患者的需求和問題;她掌握和運用良好的溝通技巧,應用人文語言與患者相處,用老百性聽得懂、能接受的語言去開展護理工作;在巡視和治療過程中,她能夠主動接待、主動詢問、主動幫助,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視、感受到來自白衣天使的溫暖與關懷。

2013年,神經血液內科成為了優質護理服務試點病房,為了全程連續的照顧病人,科室開展了責任制護理,改變了排班模式,簡化了護理文書。許豔玲同志積極響應醫院號召,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優質護理服務工作中,在她的建議下,科室重新佈置了病房環境,使病人感覺更溫馨;細心地她還為患者購買了吹風機、洗髮水和適合病人的唇膏。細節之處體現關愛,護患之間也由此湧現出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在2013年深冬的一個晚上,許豔玲值班時,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因突發“腦出血”被抬入病房。當時老人已陷入昏迷狀態,臉上和衣服上都是嘔吐物,大小便失禁,親人還未趕到,看此情景,她和當班醫生立即投入急救中,趕緊把老人頭偏向一側,擦掉臉上髒物,清除口腔分泌物,並把大小便擦洗乾淨。從吸氧、靜脈輸液到留置導尿,每一項都認真地完成,監測生命體徵,觀察病情的進展,穿梭於老人與護理站之間。但最終老人因病情過重,天亮時搶救無效死亡。這時,只有他的老伴趕到了,正處於極度悲傷之中,怎麼辦?看著老人就無聲地躺在那兒,她覺得去世的人也是有尊嚴的,於是開始為老人擦身、擦臉、整理遺容,與醫生一起幫助老人穿戴整齊。事後,老人的女兒專程來到醫院進行感謝。“謝謝你替我們盡了孝道,讓我父親安祥辭世,你是我們的親人,是我父親的又一個女兒”。

幾年以來,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她總是謙虛地說: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要做的不僅僅是機械和單純地完成手頭的護理工作,更是要從人性化、人文化的角度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砥礪前行,汲取新知

醫學科學迅猛發展、護理技術日新月益、患者對健康的渴求和期望對護理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她深知,依靠原有的理念和技術,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護理工作的要求。儘管有紮實的功底和多年臨床工作經驗,但她堅信“不進步會落伍”,不汲取新知識就是對患者的不負責。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餘,許豔玲先後赴承德醫學院、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進修學習,將好的理念、技術帶回到科室,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在大力落實開展優護工作的同時,許豔玲同志潛心科研,結合護理界的新理念、新進展,參與完成了省級課題《急性腦梗死診療技術規範化應用和醫療質量PDCA循環管理的研究》,並獲得了河北省科技成果獎;擔任副主編編寫了《神經內科常見病診療》、《神經內科急危重症》兩部著作;在《醫藥界》等國內期刊上發表論文4篇,受到了醫院同行的廣泛認可。

許豔玲認為,共同學習才能共同進步,才能促進醫院護理整體水平不斷提升,為此,她千方百計蒐集資料,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申報了多個繼續醫學教育項目。2014年主持開展了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三級質控體系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2015年主持開展了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化療藥物靜脈外滲的循證管理》;2016年主持開展了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淺談護理工作中的患者氣道管理》;2017年主持開展了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警示標識在護理安全中的質量管理》。白天忙於科室的日常工作,晚上回到家中加班加點完成授課課件,為了提高聽課者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她自學了《教育心理學》,並對自己的授課課件反覆修改,化繁為簡,圖文並茂,深受院內及兄弟單位同行的好評。近年來,許豔玲累計授課60學時,有600餘人次參加學習,有效提升了各臨床科室護理人員業務水平。

由於個人的努力和工作業績突出,許豔玲同志於2016年成為河北省護理學會會員代表;2017年順利通過河北省高級職稱考試,成為全院第一批副主任護師。

牢記使命,再接再厲

儘管在以往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許豔玲深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與患者對健康的期望還有差距。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更高的要求。許豔玲也暗暗為自己下一步的工作定下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加強自身業務素質,以護理安全和質量為切入點,以患者滿意度為工作目標,奮發作為、再接再厲,讓優質護理服務工作越來越貼近臨床、貼近社會、貼近病人,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為護佑百姓生命和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醫者仁心 愛灑杏林

——易縣中醫醫院醫務科主任、外科副主任 田小旭

田小旭,男,1975年出生,中共黨員,易縣中醫醫院醫務科主任、外科副主任。他是一名普通的黨員,一名平凡的醫務工作者,從醫20餘年,雖沒有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耀眼的光環,但他用真情和愛心詮釋著自己的心路歷程,用平凡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醫德高尚,視患如親

從走上工作崗位那天起,他就樹立了“做一個讓病人滿意的好醫生”的信念,二十多年來,他始終以高度的責任心、敬業精神和良好的醫德醫風為廣大病患者服務,始終堅持“醫者仁心”的原則。對待患者不分家庭境況是富是貧、社會地位是高是低,始終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對待每一位病人,自己都能做到認認真真檢查、不厭其煩解說、兢兢業業施治。在給患者進行診療時,他時刻關注患者心理變化,始終認為一個親切的笑臉、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溫暖的問候語本身就是一味對症良藥,視病人如親人,從而贏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與尊重。當遇到患者家屬不理解時,不論多忙多累,他還是耐心十足的做好解釋工作,時刻為病人著想,從檢查到治療,為患者精打細算,如果遇到遠道而來的患者,還會跟相關科室溝通聯繫,儘量當天能做完檢查,明確診斷,給予及時治療。

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腦外科病人病情重、急診多,眾所周知,大腦是人的生命中樞,容不得絲毫閃失,特別是對危重病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2007年冬天的一個深夜,一位59歲的女性患者因突發昏迷入院,經CT檢查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急診為患者行腦出血血腫鑽孔引流術,手術非常順利,但是僅僅術後2個小時患者病情再度加重,雙側瞳孔不等大,併發腦疝,緊急複查頭CT發現患者二次出血,出血量較上次明顯增多,果斷為患者再次手術,結合病情采取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由於出血位於重要的神經功能區,位置較深,周圍遍佈血管神經,稍有不慎,患者隨時會有生命危險,經過四個多小時的精心操作,終於完成了手術,這時才發現已近第二日中午,連續十多個小時的工作,中間更是滴水未進。他深知,手術中已將自己與患者的安危融為了一體,憑著這種堅韌的毅力堅持做完了手術。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患者順利出院。出院時其家屬再三感謝,並飽含著熱淚激動地說:“我們實在想不到在咱們中醫院能夠救治成功,這真的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這是他一貫堅持的工作態度,而這就意味著放棄更多的休息和付出更多的勞動。所以在中午或者晚上門診正常下班1-2小時後還能見到他為患者忙碌的身影。有時甚至剛匆忙吃過午飯來不及休息就繼續為患者看病。門診加夜班連軸轉更成了家常便飯。更別提節假日,只要有需要,他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患者面前。儘管他常常能感受到超負荷工作帶來的身心疲憊,但總說這是醫生的天職和責任,無怨無悔!

嚴於律己 寬以待人

身為科主任,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擁有一顆善良正直的心。工作作風樸實無華,坦誠率真,深得同事們的信任和擁護,以他的人格魅力感召著他身邊的人,從而科室具有較強的凝聚力。他常常教導身邊的醫護人員要有一顆愛心,愛事業、愛家庭、愛生活、愛病人,學會寬容地待人和事,遇事要換位思考,想做好工作首先要付出真情。在他的帶領下,使全科不僅是一個充滿戰鬥力的集體,更象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大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無論那個職工是生病,還是家裡遇到了困難,大家都會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他善於觀察人和事,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防患於未然。與他合作過的醫護人員都說:“跟他一起工作心裡踏實”。

他,就是這樣一名普普通通的醫生,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的生活中沒有豪言壯語,他的工作中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是通過精湛的醫術,他傳遞出了珍愛生命的訊息。他始終秉承“生命的價值在於奉獻,青春的事業在於創造”的認真態度,珍視每一條寶貴的生命。懷著一顆赤誠之心,他要在這條道路上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助人為樂好人先進事蹟

——易縣白馬中心衛生院副院長 李義

李義,男,45歲,中共黨員,白馬鄉上黃蒿村人,現任白馬中心衛生院副院長。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他以一身的熱情投入了工作之中。“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二十多年來,李義始終如一用一顆無私的心幫助他人,溫暖他人,充分體現了一名醫務工作者樂於助人的高尚情操。

李義因工作能力強,被上級委以重任,擔任西白馬村的駐村工作隊長。在工作期間,他不辭辛苦,吃住在村,與村兩委幹部緊密配合,瞭解村風民情,走訪每一戶貧困家庭,掌握他們的生活狀況、人口狀況、健康狀況、經濟來源,關心每一個人,需要得到哪方面的求助和幫扶等,真正做到了實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認可。老百姓的大小事都找李義去辦,李義堅決做到能辦的馬上辦,從不拖延,不能辦到的與有關部門溝通、瞭解相關政策等,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答覆。

他是本村的“家庭醫生”,村裡有人身體不舒服了,一個電話就到,在救治病患的同時,積極進行健康宣傳、醫療代辦以及家庭醫生的簽約履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量大,項目多,其中高血壓病、糖尿病、重性精神病人群每年至少隨訪4次,還要結合隨訪進行1次年度體檢,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進行一次大體檢。為確保每個人都能享受到衛生健康優惠政策,及時瞭解身體狀況,及時得到救治,他收集整理了所有服務範圍內對象的聯繫電話,隨時與他們聯繫溝通,隨時進行隨訪與體檢,對於年邁體弱行動不便之人,李義都是將人背去醫院,因為他工作認真,服務熱情周到,得到了廣大村民的高度讚揚,也成為同行學習的榜樣。

在日常工作中,李義承擔著預防接種、醫保結算、衛計監督協管等任務,他對工作高度負責、細心、認真。周密制定預防接種計劃,嚴格操作流程,在接種日,他一坐就是半天,經常不喝水,以免上廁所,來節省時間為接種人員服務,耐心解答相關疑問和諮詢。每個月逐份審查病歷,有錯誤的加以標註,讓醫生修改,在確認病歷合格後簽字蓋章。在他的努力工作下,白馬中心衛生院無一例接種不良的事件發生,每月到城鄉醫保中心報銷,都是開自己的車,從沒向單位提過任何要求。

李義同志工作量大,身兼數職,但從不喊苦、喊累。用他的話說:“幹得是工作,幹就幹好,要求自己做細、做真、做實”,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染著周邊的每一個人。

救死扶傷 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易縣良崗中心衛生院 張金勇

張金勇,男,漢族,中共黨員,1971年1月出生於坡倉鄉苑崗村,現職於易縣良崗中心衛生院。

2018年5月7日張金勇在去單位上班的路上乘坐的公交車在西陵中學附近突然遭遇車禍,他不顧個人安危,積極搶救受傷人員並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將傷者及時送到醫院,詮釋了一名醫生“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他見義勇為的模範事蹟在易縣廣泛傳頌。

據張金勇回憶:當時只聽到一聲巨響,等反應過來,看到車內人橫躺豎臥,驚叫不斷,車內很多血,意識到肯定是發生車禍了。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心裡不斷告誡自己,一定要穩住、冷靜。當時車窗玻璃都碎了,車門也堵上了,我從窗戶裡鑽了出來,看到車外門口趴著兩人,趕緊打了120急救電話,然後急忙跑到傷者身邊,摸了下脈搏,脈搏正常,又把兩人及時轉移到遠離現場的地方,防止車輛再次翻滾。而後和坡倉鄉傷勢較輕的一人一起打開車門,把車上的傷員全部轉移到安全地方,幫助疏散交通穩定傷者情緒等待120救護車的到來。隨同120急救車去縣醫院途中,不斷告訴同伴時刻呼叫昏迷的重傷者,穩住大家心態。自己一直忙到下午五點多,才感到雙腿疼痛不已,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經醫生檢查,發現右髕骨和左踝骨受傷。

住院期間,張金勇主動把病床讓給傷情較重的患者,自己住在樓道的加床上,自己腿腳不方便,他還堅持每天去看望一同受傷的病友,和他們談心,鼓勵他們配合醫生治療。張金勇住院期間聽說單位現在患者比較多,業務量大,擔心科室同事年紀較大,連續上班吃不消,張金勇住院沒幾天,就回單位上班了。

張金勇參與車禍搶救的行為看似偶然,實則必然,2003年張金勇在中醫院上班期間曾去橋頭鄉抗擊非典,當時一去就是很多天,他毫無怨言,總是說:“領導讓我去哪裡,我就去哪裡,不問為什麼,因為那裡肯定需要我”。2005年12月進入易縣良崗中心衛生院工作以來。張金勇同志一直保持著務實、敬業、奉獻的工作態度,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傾注在衛計事業上,將自己的全部汗水揮灑在良崗醫院放射科。在十幾年的工作中,他帶給同事們的是寧可自己多加班、累一點,也不願讓同事受累,同科室的同事年紀比較大,身體也不是太好,張金勇總是說:“讓我來”,深得同事們的稱讚。

樸實的人最可敬,樸實的人比常人多的不僅僅是一份實在,更多的是一份對信念的執著和一種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這種樸實人的性格在張金勇身上體現的最為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