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挨打的孩子和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有怎样不同的人生

在我的印象里,在小时候只被爸爸打过三次,其中一次最严重的是偷偷带着弟弟出去外面玩。重点是弟弟不小心摔到了头,最后有点脑震荡,好在打了几天就点滴就好了。当时就被我爸狠狠得打了一顿,但是我没有哭,虽然很痛,但是我知道我自己做错了,应该受到惩罚。

直至现在我自己当了妈,对于孩子,需要教育的时候就教育。但更多是以道理去跟孩子说,让孩子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毕竟这经常挨打的孩子和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有着不同的人生。

经常挨打的孩子和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有怎样不同的人生

事例一,在小时候邻居家有个小男孩,有时会在一起玩。但是比较内向,而小男孩的爸爸很喜欢喝酒,只要一喝酒,脾气就会很不好。每次小男孩不管打错了什么事,都是被他爸爸打,而且是打得比较凶的那种。后来他们搬家了,就很少在一起玩。在长大后听说他出去外面打工,好多年都没有回来过。到后来听说已经三十多年了还没结婚,因为太胆小内向,基本没有人原因跟他接触。

事例二,在我们乡,有对50多岁的夫妻终于生了一个儿子,这老来得子是宠爱得不得了,基本是要什么就给什么。是打不得也骂不得,从小就惯得很。把什么都留给了儿子,对于两个女儿一点也不关心的。在孩子慢慢长大后,这对夫妻也老了。但是呢,这个孩子整天游手好闲的不务正业,就是一个啃老族。

经常挨打的孩子和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有怎样不同的人生

看了这两个事例,虽然是两个特例。但是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毕竟这经常挨打的孩子和不挨打的孩子,其长大后的人生都是不一样。那么这孩子到底应不应该打呢?不同的父母有着不同的意见。

1,挨打型的。

这孩子不打不成才,我们在小的时候还不是被父母打过来,还不是这样活得好好的。在挨打过后才会记得,下次才不会犯。而且挨打的孩子性格坚强,在长大后不容易被困难压倒。不会像现在的孩子一样,性格那么脆弱。

2,不挨打型。

不同年代就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以前父母文化水平比较低,而且基本没有什么时间,整天都忙着做农活。而现在教育孩子是提倡素质教育,让孩子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用“武力”让孩子“屈服”而害怕。

经常挨打的孩子和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有怎样不同的人生

3,平常不应该打孩子,但是在必要时还是要体罚下孩子。

有些孩子理解能力好,也很容易接受教育。这个时候就不应该带孩子。但是对于一些孩子,是怎么说都不听的,就得体罚下孩子,然后再好好跟孩子说下到底自己是犯了什么错。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别都不一样,教育的方式也就不一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