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有怎樣不同的人生

在我的印象裡,在小時候只被爸爸打過三次,其中一次最嚴重的是偷偷帶著弟弟出去外面玩。重點是弟弟不小心摔到了頭,最後有點腦震盪,好在打了幾天就點滴就好了。當時就被我爸狠狠得打了一頓,但是我沒有哭,雖然很痛,但是我知道我自己做錯了,應該受到懲罰。

直至現在我自己當了媽,對於孩子,需要教育的時候就教育。但更多是以道理去跟孩子說,讓孩子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畢竟這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有著不同的人生。

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有怎樣不同的人生

事例一,在小時候鄰居家有個小男孩,有時會在一起玩。但是比較內向,而小男孩的爸爸很喜歡喝酒,只要一喝酒,脾氣就會很不好。每次小男孩不管打錯了什麼事,都是被他爸爸打,而且是打得比較兇的那種。後來他們搬家了,就很少在一起玩。在長大後聽說他出去外面打工,好多年都沒有回來過。到後來聽說已經三十多年了還沒結婚,因為太膽小內向,基本沒有人原因跟他接觸。

事例二,在我們鄉,有對50多歲的夫妻終於生了一個兒子,這老來得子是寵愛得不得了,基本是要什麼就給什麼。是打不得也罵不得,從小就慣得很。把什麼都留給了兒子,對於兩個女兒一點也不關心的。在孩子慢慢長大後,這對夫妻也老了。但是呢,這個孩子整天遊手好閒的不務正業,就是一個啃老族。

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有怎樣不同的人生

看了這兩個事例,雖然是兩個特例。但是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畢竟這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其長大後的人生都是不一樣。那麼這孩子到底應不應該打呢?不同的父母有著不同的意見。

1,捱打型的。

這孩子不打不成才,我們在小的時候還不是被父母打過來,還不是這樣活得好好的。在捱打過後才會記得,下次才不會犯。而且捱打的孩子性格堅強,在長大後不容易被困難壓倒。不會像現在的孩子一樣,性格那麼脆弱。

2,不捱打型。

不同年代就應該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以前父母文化水平比較低,而且基本沒有什麼時間,整天都忙著做農活。而現在教育孩子是提倡素質教育,讓孩子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用“武力”讓孩子“屈服”而害怕。

經常捱打的孩子和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有怎樣不同的人生

3,平常不應該打孩子,但是在必要時還是要體罰下孩子。

有些孩子理解能力好,也很容易接受教育。這個時候就不應該帶孩子。但是對於一些孩子,是怎麼說都不聽的,就得體罰下孩子,然後再好好跟孩子說下到底自己是犯了什麼錯。每個孩子的性格特別都不一樣,教育的方式也就不一樣。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