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年轻人为何不愿穿“白大褂”

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年轻人为何不愿穿“白大褂”

在今年开学季,记者调研发现,过去异常火热的医学专业似乎遇冷,不少莘莘学子对从事医学专业望而却步。一些医学院负责人表示,医生这一职业风险大、门槛高、报酬低,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穿上“白大褂”。

医护人员的子女从医的比例非常低,以兰大二院为例,医护人员的孩子学医比例不到10%。“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告诉记者。

(《半月谈内部版》2018年第10期:原标题《医学教育要走精英教育之路》梁军 帅才)

【命题预测】

今年开学季,记者调查发现,过去异常火热的医学专业似乎遇冷,不少莘莘学子对从事医学专业望而却步,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对于这些现象,你怎么看?

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年轻人为何不愿穿“白大褂”

【参考答案】

医学专业遇冷,培养的医学生有限,势必会影响我国居民的就医问题,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应当引起重视,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医学教育也必须是精英教育,需要一个从基础到实践的历练,再到人文的系统培养过程。

当前虽然医学专业遇冷,但是部分医学院临床专业依旧还会受到广大考生的喜爱,录取分数也相对较高,不必过于担忧,但是在医学的报考和就业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改革开放以来,医学生的吸引力有所降低,即使考取了医学专业最后能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的数量也不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农村偏远地区,村卫生室存在严重的缺乏医务人员的状况,这也导致了我国的医疗人员供给不足,人们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考生们不愿意穿上白大褂,或难以成为白衣天使,这一系列问题背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第一,执业环境变差,职业风险高。在患者看来,医生就是治病救人,从而对治疗期望值过高,加上缺乏一些医疗知识忽略医疗的高风险性,一旦出现问题就不信任医生,产生严重的医闹等问题。第二,超负荷工作压力大难以“精益求精”。由于医疗人员紧缺和医生的职业特点,医生的工作量也是超负荷的,加班,节假日值班是常事,过度疲劳也会导致医患沟通效果不佳。第三,医学本科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医生的要求一般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所以应届毕业大多首选继续考研,成医就业路漫漫,且起步薪资较低,辛苦读了多年书不如本科毕业做医药代表的薪酬,医生的认同感,幸福感,获得感不高。

要解决医疗人才的紧缺问题,从根源入手,还要尊重医学教育的规律。医生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想要让更年轻人成为穿上白大褂成为白衣天使,还需不断改革。第一,适当提高医生薪酬待遇。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前期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成本大,工作后大多超负荷,应给与其相应的回报,合理提高医务工作的的收入。第二,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大基层地方医院投入力度,引进地方医疗人才增强软实力。地方医院要重视医疗人才,在个人待遇,住宿,职称晋升,事业发展上给予倾斜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层医院,在新政上真正体现尊医重卫。第三,因材施教和精英教育并重,医疗需求在不断变化,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医疗人员。但医学教育不是大众化的教育发展模式,还要尊重医学的精英化教育,翻倍扩招难免会出现教育质量滑坡。

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年轻人为何不愿穿“白大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