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

在今年開學季,記者調研發現,過去異常火熱的醫學專業似乎遇冷,不少莘莘學子對從事醫學專業望而卻步。一些醫學院負責人表示,醫生這一職業風險大、門檻高、報酬低,導致很多年輕人不願意穿上“白大褂”。

醫護人員的子女從醫的比例非常低,以蘭大二院為例,醫護人員的孩子學醫比例不到10%。“儘管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約10萬人。”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張宏冰告訴記者。

(《半月談內部版》2018年第10期:原標題《醫學教育要走精英教育之路》梁軍 帥才)

【命題預測】

今年開學季,記者調查發現,過去異常火熱的醫學專業似乎遇冷,不少莘莘學子對從事醫學專業望而卻步,儘管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約10萬人。對於這些現象,你怎麼看?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

【參考答案】

醫學專業遇冷,培養的醫學生有限,勢必會影響我國居民的就醫問題,由此而產生一系列的不良連鎖反應,應當引起重視,但同時也要意識到醫學教育也必須是精英教育,需要一個從基礎到實踐的歷練,再到人文的系統培養過程。

當前雖然醫學專業遇冷,但是部分醫學院臨床專業依舊還會受到廣大考生的喜愛,錄取分數也相對較高,不必過於擔憂,但是在醫學的報考和就業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從改革開放以來,醫學生的吸引力有所降低,即使考取了醫學專業最後能穿上白大褂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的數量也不多,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在農村偏遠地區,村衛生室存在嚴重的缺乏醫務人員的狀況,這也導致了我國的醫療人員供給不足,人們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也接踵而來,導致醫患關係緊張。

考生們不願意穿上白大褂,或難以成為白衣天使,這一系列問題背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複雜的。第一,執業環境變差,職業風險高。在患者看來,醫生就是治病救人,從而對治療期望值過高,加上缺乏一些醫療知識忽略醫療的高風險性,一旦出現問題就不信任醫生,產生嚴重的醫鬧等問題。第二,超負荷工作壓力大難以“精益求精”。由於醫療人員緊缺和醫生的職業特點,醫生的工作量也是超負荷的,加班,節假日值班是常事,過度疲勞也會導致醫患溝通效果不佳。第三,醫學本科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醫生的要求一般都是碩士研究生以上,所以應屆畢業大多首選繼續考研,成醫就業路漫漫,且起步薪資較低,辛苦讀了多年書不如本科畢業做醫藥代表的薪酬,醫生的認同感,幸福感,獲得感不高。

要解決醫療人才的緊缺問題,從根源入手,還要尊重醫學教育的規律。醫生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職業,想要讓更年輕人成為穿上白大褂成為白衣天使,還需不斷改革。第一,適當提高醫生薪酬待遇。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前期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成本大,工作後大多超負荷,應給與其相應的回報,合理提高醫務工作的的收入。第二,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加大基層地方醫院投入力度,引進地方醫療人才增強軟實力。地方醫院要重視醫療人才,在個人待遇,住宿,職稱晉升,事業發展上給予傾斜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層醫院,在新政上真正體現尊醫重衛。第三,因材施教和精英教育並重,醫療需求在不斷變化,要有針對性的培養醫療人員。但醫學教育不是大眾化的教育發展模式,還要尊重醫學的精英化教育,翻倍擴招難免會出現教育質量滑坡。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年輕人為何不願穿“白大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