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它可能是一種感覺,也可能是一種行動,用心理學來說就是人際信任是由個人價值觀、態度、心情及情緒、個人魅力交互作用的結果,是一組心理活動的產物。信任,對一個人來說無比重要,是無價之寶!
對於信任,其實很多人的認知都有所偏差。比如現社會聚會中,大家吃喝玩樂,談天說地,看似是很要好的“朋友”,但其實遠遠還不能稱之為信任鏈接,這種現象僅是一種共同排遣寂寞罷了。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信任?
尼采說:“由感覺產生一切信任,一切坦然的心境,一切真理的證據。”
叔本華說:“在這樣一個充滿缺陷的世界裡,如若你能遇到真摯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有時候,我們連對自己真誠都做不到。所以,無需苛責別人,人性本就複雜奇怪。 ”
所以,信任是什麼?信任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最純粹的心相互之間的牽掛。珍惜好朋友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也是人之為信任的初衷。
我把信任用橫向與縱向分開來述說:
信任,橫向分兩種。一種是理性信任。一種是感性信任。
理性信任:
既然是理性的信任,顧名思義,理性是一定經過分析的,分析對方的好與壞,價值與否,可靠度有多高,值不值得投資等等。如同市場調查一樣,種種的數據一一呈現在腦海裡,最終得出一個數值。這個數值就是理性信任的信任數值。
感性信任:
感性是一種道,無法用言語說明。它是一種感知,感官的敏感直接輸出的一種信息。非常奇妙,信任你就是信任你,而且還是絕對的信任。所謂知己難求,也正是這個道理了,知己就是絕對的信任。必然是感性的方向觸發達成。
感性的信任第一個是親情(父母兄弟姐妹),第二個是愛情,第三個是友情。(這裡不深入解釋,如有不明,可私信解答)
看似理性信任很複雜,其實感性信任才複雜。理性有數據的導向,有導向就可以直接判斷;感性沒有數據的導向,只有感知,感知是一種恆道,通過由心的感覺直接判斷信任數值。
信任,縱向分三種。一種是絕對性信任。一種是目的性信任。一種是交易性信任。
絕對性信任:
絕對性信任屬於感性信任,有些是從理性信任上升到感性信任的。比如朋友之間的絕對性信任,首先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直接通過感性的絕對性信任,一種是通過理性的決策上升到感性的絕對性信任。再比如愛情,多數是直接通過感性的絕對性信任,無論是單方的還是雙方的。
絕對性的信任往往是不求回報,對於現實來說,最典型的表現莫過於,你的朋友跟你借錢,而你暫時沒有,但你卻跟別的朋友借到錢然後再借給你的朋友。這種信任的朋友捫問自己身邊有幾個?
這也正如尼采所說的,純粹的信念!朋友,你純粹的信任有多少?
目的性信任:
目的性信任,亦是價值性信任。這個表現最多的就是在社交平臺上,你一言,我一語,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微妙的動作都透露出價值。在價值上值得付出的時候,信任從而產生。比如,在微博上,你關注一個人的時候,對方的行為已經表明此人對你有價值,所以你才會關注對方。
很多人認為,關注對方不一定要有價值,就是相互關注而已嘛。那麼請問:你在關注對方的時候,是不是有兩個目的?1、希望對方也關注你。2、希望對方可以給你帶來價值。再問,別人幫你轉發是不是價值?既然如此,這些信任都是有目的的,有目的就代表有價值,有價值的信任就是好的。
放到現實交往中,愛情,友情都存在目的性信任,有時候親情都一樣。
比如工作中,老闆之間的信任,目的是你給公司帶來的價值回報;圈子朋友之間的信任,目的是人與人之間各取所需的價值回報;同事之間的信任,目的是工作所需求帶來的價值回報;婚姻之間的信任,目的是兩個人能否互補且相互包容過一生的價值回報;共同創業之間的信任,目的是為了共同目標而奮鬥的價值回報。
目的性信任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目的,還沒有信任。所以,目的性信任不是壞事,在新時代這恰是好事。
交易性信任:
這種就是商業性的信任。前提是什麼?需求!沒有需求的買賣,都是不靠譜的;而沒有信任的買賣,都是不長久的。很多人認為既然是交易,買的都是需求,所以就不存在信任。其實,這當中也必然存在信任,這種信任是無形的,是漸進與循環的。
此種交易性信任簡單真接,不復雜。最典型的就是性交易,一種是花錢的(嫖),一種是不花錢的(一夜情)。給錢買需求,信任不長久;不給錢尋需求,信任比給錢的長久。記住這些交易的過程中就是信任與需求,不要說沒有信任,假如沒信任,你還花錢上對方幹嘛;假如沒信任,雙方幹嘛要被上?因為你要信任對方的技術、健康、人身安全。所以信任是真實存在的。
每個人的信任點都是不同的,但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信任鏈接。
信任,其實是一個怪東西。信任,是隨著時間而轉變為空間的,這個空間的大小和個人維護的程度成正比。
在這個信任缺失的時代,能夠得到信任便是彌足珍貴。
閱讀更多 獨角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