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迪生態爆雷,陸金所踩坑,最慘的還是“韭菜”投資人

凱迪生態爆雷,陸金所踩坑,最慘的還是“韭菜”投資人


2018年,一期債券違約讓上市公司凱迪生態現出“原形”,公司經營陷入困境,逾期債務滾雪球。而不少資管產品因此“踩雷”,出現逾期,一場由投資者、資管機構、代銷平臺、上市公司共同參與博弈的拉鋸戰愈演愈烈。


文 ✎ 詹方歌


2018年12月10日,上海剛剛下完一場雪,東方明珠被濃厚的霧氣籠罩。一街之隔的平安金融大廈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無一例外地希望,這是自己最後一次走進這裡。

這群特殊的客人在同一家代銷平臺買了不同的資管產品,而產品所募資金最終流向了出現債務違約的上市公司——凱迪生態。

2018年5月和7月,國盛資管和大同證券旗下的兩隻資管產品分別宣佈逾期。起初,投資者們還都能保持冷靜,隨著逾期時間的推移,整件事開始演變成一場由投資者、資管機構、代銷平臺、凱迪生態共同參與的四方博弈。

“踩坑”的投資者


“這事剛出的時候,我每天睡不著覺,也不敢告訴家裡人,恨不得半夜到客廳抽自己嘴巴。”崔先生對市界說。

崔先生是典型的80後,如今上有老下有小。早年父母做些小生意,小有積蓄,他和妻子都是工薪階層,收入穩定。如今未能兌付的這筆投資共100萬,對他而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卻全部來源於父母。

市界獲得的一份發佈於2016年9月的《大同證券同吉1號資產管理計劃書》顯示,這款產品通過中海信託的通道投向凱迪生態,用於凱迪生態日常營運資金週轉,及償還金融機構到期流動資金貸款,起投點為100萬元。

中國基金業協會備案顯示,同吉1號成立規模為9970萬元,投資人數為74人。此外,同吉2號、同吉5號等資管計劃底層資產也是凱迪生態。

同樣將資金投向凱迪生態的國盛資管"神鷹118號資管計劃",投資者總數則為37人,成立規模4780萬元。

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家庭。

《同吉1號資管計劃書》中“推廣對象”一欄註明對方需為“合格投資者”:個人或家庭金融資產合計不低於100萬元人民幣。但實際上,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很難稱得上合格投資者

老張今年50歲有餘,以他的名義投資的100萬中,35萬來自妹妹一家,25萬來自八十多歲高齡的父親,程序性事務由代銷平臺的理財經理協助完成,他帶著來自另外兩個家庭的資產,成為了“高淨值用戶”。不料兩年後妹夫患上癌症,正值產品延期兌付,錢被死死套住。

事實上,即便符合資產要求的“合格投資者”也對市界承認,他們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的確沒有仔細查看錢款的流向以及凱迪生態的基本面狀況,甚至從未聽過“國盛”和“大同”兩位券商,只是衝著代銷平臺陸金所的名聲和信譽購買。


凱迪生態爆雷,陸金所踩坑,最慘的還是“韭菜”投資人

陸金所APP打開頁面

做生意起家的小李夫婦將全部幾百萬身家分成幾份,通過陸金所購買了不同的理財產品,卻不想幾支產品全部投向了凱迪生態,“本想著雞蛋別放在一個籃子裡,沒想到還是放到一個籃子了”。

“出事之後,我才開始慢慢了解金融知識。再回想,凱迪生態得資金緊張到什麼程度,才會去找那麼多小券商給他發產品圈錢。”崔先生悔不當初。此時的他,已經是凱迪生態投資人微信群的群主,負責維權、與平臺方溝通等一切事務。

投資者們試圖抱團取暖,群主也成為了維權領頭人。5個月間,崔先生無數次與陸金所相關人員電話溝通,並在2018年8月組織了一場投資人與陸金所領導的會面,但投資者能做的只有等待。

2018年12月10日,投資者見面會上,陸金所領導再次傳遞出積極態度,但投資人們不再全然相信,一些投資者在會議上情緒激動。

代銷平臺陷困境

2018年,陸金所平臺上爆雷的產品並不止同吉1號和神鷹118號。凱迪生態、龍力生物和東方金鈺等多家上市公司債務違約,陸金所銷售的多款產品踩坑,一度使平臺遭遇信任危機。

陸金所背靠平安集團,在投資者看來更為“可靠”。

2016年,陸金所宣佈要做“金融超市”,希望成為線上金融的“淘寶”。彼時,“金融超市”的概念,被認為是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風口。如今,風口成了風險敞口。市界從多個渠道證實,相關的幾支產品連續爆雷後,陸金所已經下線了這部分代銷理財產品。

實際上,投資者在客戶端上籤訂認購合同時,已同時簽署陸金所的免責知情書。但不少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卻是在陸金所工作人員的強烈建議之下。

事出後,陸金所向投資者承認理財經理的違規操作,並稱可以賠償投資者代銷費用,但其金額與投資者的投資金額相比,幾乎九牛一毛。陸金所在整件事中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使投資者有苦難言。


凱迪生態爆雷,陸金所踩坑,最慘的還是“韭菜”投資人

中國平安


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兩位小券商在整件事中的博弈已經弱化。“大同和國盛給我們的回覆是:爆雷產品太多了,我們沒有錢(剛兌)。”崔先生對市界說。

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政策明確提及“打破剛兌”,但市場仍在拉鋸中,模稜兩可之際給予了雙方同等的解釋空間。在投資者看來,雖然陸金所是這些產品的代銷機構,但是這類大平臺應該做好產品評估和風險把控。投資者們認為,理財經理在銷售過程中存在話術誘導,讓投資人放心購買,需要追責。

北京問天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遠忠對市界表示,如果代銷機構有違法行為應當承擔責任,如果是委託人及產品方有過錯的,產品方也應承擔。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金融律師王智斌告訴市界,代銷機構推銷過程中存在違規行為的,可能會面臨監管部門的處罰和整改。陸金所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取決於多方面因素,比如免責協議中是否存在霸王條款、相關條款是否合法有效以及陸金所在履行合同義務時是否存在過錯,其過錯與投資者損失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等等。

“陸金所曾經透露給我們一種解決方案,45%債轉股,債轉股的價格是5.1元/股。”崔先生說。截至2019年1月28日收盤,*ST凱迪的每股價格是1.00元,並且有跌破1元的可能。債轉股的解決方式,投資者很難接受。

一時間,陸金所似乎也無法拿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傳聞中,由陸金所負擔剛兌的方案曾被提到平安高層面前,但卻堅決被否。資管新規才生效不久,沒人敢“頂風作案”。況且,陸金所正在醞釀上市。

2018年12月,路透社報道稱陸金所剛完成一輪13.3億美元融資,此後估值維持在380億美元左右,但這一數字低於其此前400億美元的預估。平安集團2018年三季報顯示,陸金所在報告期內主動調整產品結構,資產管理規模較年初下降21.6%至3618.07億元。

“現在,所有人都被綁上了凱迪生態這輛車。”崔先生說。

“雷區”凱迪生態


幾方博弈追根溯源還是因為上市公司凱迪生態爆雷。

凱迪生態,昔日的“生物質發電第一股”,總部位於武漢。2018年5月,凱迪生態一期債務違約,涉及本金6.57億元,市場對此反應激烈。隨後一連串連鎖反應,股債雙殺、公司經營陷入困境。


凱迪生態爆雷,陸金所踩坑,最慘的還是“韭菜”投資人



公司自2018年7月2日復牌起遭遇24個跌停,此後逾期債務如滾雪球般增加,而涉及到的訴訟也越來越多。

2019年1月19日,凱迪生態公告顯示,公司最新逾期未還債務規模為116.5億元,最新一期審計淨資產比例為109.54%,已經資不抵債。這一債務規模,相較於2018年10月末公佈的56億元增長迅速。而其涉及融資糾紛案件也達到100件。

凱迪生態陷入這般窘境,原因可追溯到2015年。當年5月,上市公司公告顯示,向凱迪生態控股股東及一些關聯方購買87家生物質電廠100%股權、1家生物質電廠運營公司100%股權及44家林業公司100%股權。

交易定價共計68.5億元。現金對價佔到37億元,預計9.78億元來源於非公開發行股份。實際上,非公開發行只募得1.39億元。公司稱,不足部分將以自有資金支付。

這筆收購對於凱迪生態當年的營收並無貢獻。年報顯示,2015年凱迪生態營收約為35億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12.89%。

大踏步擴張背後,公司開始多個渠道找錢。Choice數據顯示,交易方案公佈一月後,凱迪生態發佈了一期共計11億元的ABS。2016年,凱迪生態又接連發布了共計16億元的債券,用途則是補充流動資金、優化債務結構。

與此同時,凱迪生態也通過信託等通道募資,讓投資者踩雷的這些資管產品基本上都是於2016年發行。

2018年,陷入泥淖的凱迪生態,試圖出售資產、重組自救。2018年12月初,與投資人的會面中,陸金所相關人士介紹:“凱迪這邊的大致方案出來了,現在還在徵求債權人的意見。目前是留置一部分債務,期限要轉得長一點,利息低一點。另一塊就是他要賣一部分資產,得到一部分現金。”

凱迪生態方面預計12月底會有結果,但2018年已過,事情沒有按照預想的方向走。上述陸金所人士則預計,2019年4月底之前可能會有個結果。

除夕臨近,40多位投資者再次來到陸金所,卻得知此前的一切積極消息都被否定。他們拉起早已準備好、但始終未派上用場的條幅,希望能營造聲勢,卻未有結果。“實在不能共贏,那隻好共輸了。”崔先生說。

想探索更多好玩資本故事,也可關注公眾號市界(ID:ishijie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