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筆記中寫錯一字丟掉一生的故事:祥宏講夷堅之王仲共


宋代筆記中寫錯一字丟掉一生的故事:祥宏講夷堅之王仲共


王仲共來自祥宏講夷堅00:0009:27

【原文】

王垂仲共,淳熙中以朝奉郎知武岡軍。湖南安撫王宣子薦其才,有旨與知州差遣。既受代,枉道詣潭府謁謝,次衡陽。其子萬石夢人告曰:“尊公已降秩宮觀矣。”晨起語父,以為凡夢中所云貶降,蓋遷也。仲共笑曰:“吾方以年勞當轉散郎,且無罪,何由絀削?又正被陞郡之命,吾不與閒,安有奉祠之理。汝夢不足信。”

洎到闕登對,論谿徭事甚悉,詔以知邕州。俄上薦土豪楊某,當平蠻洞時,宣力可用,乞與推賞,而奏札誤書其名,朝論謂不謹,遂鐫一官。仲共殊不樂,乃上詞,請得武夷衝祐觀,盡如夢兆。

仲共初登第,嘗夢出行長塗,先驅者負佔牌,上有“邕”字。寤而為人言,再調必作令,邕者小邑也。及除是州,恍思前夢,疑仕宦止此,絕惡之。

還南城,未幾,疽發背而死。萬石竟不霑遺澤。

宋代筆記中寫錯一字丟掉一生的故事:祥宏講夷堅之王仲共


【白話語音文字版】

王垂(字仲共)在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以朝奉郎的官階做武岡軍(湖南邵陽的武岡市)太守。當時湖南安撫使是王宣子,他覺得王仲共有才能,就向朝廷舉薦,於是朝廷下旨可以委派王仲共做一個知州。

後來,王仲共在武岡軍太守位置上任期屆滿,因為王宣子的推薦,他還特別繞道到湖南長沙,感謝拜謁王宣子。當他走到衡陽時,兒子王萬石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跟他說:“你父親已經降到一個宮觀類官員了。”早晨起來,王萬石跟父親把這個夢說了,王仲共認為夢與現實正相反,他給他兒子分析說:“我在官場年頭兒不短了,以我這麼多年的資歷,按理是可以轉成散郎的,而且這麼多年為官,我沒什麼過錯,怎麼可能降官呢?況且現在我正處於升官途中,我現在又不想休息,身體也還可以,怎麼可能降成宮觀(等於退休閒職)?你這個夢不值得相信!”

等王仲共來到了朝廷,具體來說應該是到了吏部,在官員的考核過程中,上面發現王仲共對溪瑤(少數民族一支)事務很清楚,經過一番考核,朝廷認為他是一個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的人才,就安排他做邕州(南寧)太守。赴任後,他推舉了本地一個楊姓土豪,估計此人在跟當地洞蠻諸族打交道中能幫上忙,王仲共上書朝廷的主要意思是要給楊某封賞,但他在奏章裡,把楊某的名字寫錯了,算是個小失誤,就因為這個小事,王仲共給降官一級。他當然很不高興,悶悶不樂,馬上上書朝廷,表示不想幹了。朝廷後來就給了他一個“武夷山衝佑觀”的宮觀官,正符合了他兒子的夢。

事情往前說,王仲共剛剛進士及第的時候做過一個夢,夢中他是走一個遠道,這趟旅程不是一個人,有打前站的,打前站的人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了一個“邕”字。如果從字面理解,“邕”是“小縣”的意思,夢醒以後,他跟別人說:“我估計這次調官,一下能當個縣令!”因為一般新人做官沒有給正職的。等他做了邕州太守,才明白多年前做的這個夢,這個“邕”可能就是他最後的職位。想到此,他心裡很噁心,很難受。

後來,他回了南城(江西)老家,沒多久,他後背有個毒瘡發作,然後就死了。他兒子王萬石也沒享受到父親的蔭澤。

【祥宏點評】:所謂“蔭澤”,說宋代官員有幾種做官的途徑,一種是科舉考試,另外一種叫“蔭補”。如果父親是大官,為朝廷做過很多工作,以父輩功勞可以延及子孫,孩子由此可以得到官職,王萬石最後沒有享受到王仲共的蔭澤;宋代官制講究“官職差遣”,這分三部分,“官”指的是級別,“職”指的是職事,工作的性質。“差遣”指的是具體工作崗位,這個一般是三年一換;王仲共得到的“宮觀官”是閒職,等同於是安排退休人員的崗位,他所說的郎官就是員外郎;王仲共本來在湖南的武岡做官,對當地少數民族事務自然比較熟悉。

宋代筆記中寫錯一字丟掉一生的故事:祥宏講夷堅之王仲共


(文圖說明:《夷堅志》原文電子版文字主要來自“龍的傳人”博客-特別緻謝!再經中華書局出版的《夷堅志》校訂;全部圖片來自網絡。)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軼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與宋代文化領先世界的歷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上卻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後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現:

天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盡在《夷堅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