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辞”当前,引导比批评更重要

近日,“闪辞”话题吸引公众关注。报告显示,“95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之间为7个月,远远低于“80后”“90后”群体,成为“闪辞”主力军。对此,有人批评说,这样的离职速度“太任性”,认为“95后”怕苦怕累,缺乏负责任心,更有甚者戏谑,“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

“闪辞”当前,引导比批评更重要

其实,“95后”不过是一个年龄节点、一个身份标签罢了,代表的是当代最年轻的就业群体。今天的年轻人重视自我追求、重视价值实现,更具备浓浓的时代气息、强烈的时代特色。可以说,“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他们身上尤为突出,对于在新岗位能够“停留”多久、奉献多少,绝不会只关注薪资待遇,倘若文化缺失、管理混乱、氛围压抑、人际复杂,甚至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很容易激起“宁缺毋滥”的想法,“闪辞”更不在话下。

“闪辞”当前,引导比批评更重要

对用人单位而言,与其带着有色眼镜,大肆批评年轻人没耐性、没责任心,也不妨转变角色,站在他们的视角反思自身。任何单位都有着相同的进步路径、发展趋势,都是在顺应新形势、新需要中,走着一条自我转变、螺旋上升的路子,任何莫守成规、固步自封都要不得。而当代年轻人的择业观无疑是给用人单位上了生动一课,旗帜鲜明地告诉用人单位,企业的发展,是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互理解、相互成全的过程。这个道理自始至终就没变过,不过是今天的年轻人眼中进不得“沙子”,掀开了问题的“遮羞布”罢了。

“闪辞”当前,引导比批评更重要

尽管“95后闪辞”有其积极意义,也值得关注、理解和尊重,但“闪辞”终究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更不能成为年轻人心态浮躁、思想冲动的“隐形外衣”。在看到年轻人的个性、率真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眼高手低、太过自我的缺陷。不少年轻人追求赚大钱、妄图走捷径,甚至不切实际地希望入职就能居于重要岗位、承担重大责任,这本就不符合从人力成长为人才的基本规律。有的年轻人,面对一时的欲求不满、愿望的难以企及,首先想到的不是和单位一对一的平等沟通,反而是“热血上头”的辞职,这也是缺乏阅历的表现,不经打磨,何堪大用?

“闪辞”当前,引导比批评更重要

对此,全社会都要成为当代年轻人的老师。一方面,要引导年轻人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冷静就业、慎谈离职,主动寻求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社会价值的平衡点,真正区分好“图一时新鲜感”和保持长久兴趣点之间的巨大差别,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合适的岗位既不是等来的、也不是单位为其“量身定做”的,而是在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打磨、不断地适应中升华出来的。另一方面,要引导用人单位给予年轻人足够的尊重,既要不断加强对年轻人工作上的帮助,走好从校门到企业门的转型之路,也要合理设定薪资待遇保障,免除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更要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让年轻人在憧憬美好未来中,不断汇聚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文/储旭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