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的「寶貝兒」撲街了

摘要:任何一部現實題材影片,想要形成社會話題的發酵,其首要前提是故事要好,至少不能崩。


楊冪的「寶貝兒」撲街了


楊冪主演的電影《寶貝兒》,在上映13天后,最終還是票房口碑撲街了——而且,這種局面顯然跟影片上映前受到的關注及期待背道而馳。

楊冪的「寶貝兒」撲街了

今年9月,《寶貝兒》曾入圍第43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及第66屆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豪華的主創團隊,海外電影節的加持,以及12家影業公司擔任發行的保障,讓大家對其關注度及期待與日高漲。這部影片在上映首日也獲得了院線的大規模排片支持。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10月19日,《寶貝兒》上映排片佔比23%,為同檔期影片中最高。


楊冪的「寶貝兒」撲街了


然而看似完美的開頭,卻是不幸的開始,影片上映當天,豆瓣開分6.4分,剛達及格線,口碑的差勁對影片的票房有著實質性的打擊,據貓眼專業版顯示,該片首日上座率十分慘淡,僅有3.1%,當日退票人次卻為當日之最,共有7036次,最終獲得1086.3萬的票房,僅有上映已經20天的《無雙》當日票房的一半。

後續幾天豆瓣評分更是跌倒了5.6分,而與豆瓣從來意見不同的貓眼、淘票票此次竟然跟豆瓣出奇的一致,分別為5.4分、6.5分。可以說《寶貝兒》此次是既失去了文藝青年的力挺,又沒有獲得平民大眾的歡喜。隨著口碑的持續下跌,其排片跟票房也是斷崖式的下滑。週日時候,《寶貝兒》單日的票房僅有337萬,被《無雙》、《影》、《找到你》等上映已經20天老片反超。在24日的時候,甚至被上映已經34天的《悲傷逆流成河》逆襲,不禁讓人唏噓。


楊冪的「寶貝兒」撲街了


1、無劇本能否真的可以撐起一部電影?

影片選擇的題材是對先天無肛嬰兒的關注下,所隱含的對人性及社會的探討,與當前主流環境追求物質的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種題材在輿論方面優勢明顯,由於前有《我不是藥神》剛剛取得巨大的成功,所以《寶貝兒》上映前也是格外受到關注。


楊冪的「寶貝兒」撲街了


但優勢並不意味著可以投機取巧,如果不是真心對這些“不幸的人”抱有極大的同情心,只想著用此題材來換取大家的同情心,這種動機下的作品失敗也就順理成章了。

導演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該片沒有劇本,劇情在拍攝的過程中同步修正,在拍攝之前我是有一個五葉紙的梗概。但實際上現在的成片,和五頁紙的梗概對比來看,出了事叫還是從女孩子出發,故事的主線沒有改變,其他都一樣”。

“所有的故事都是人物驅動的,事件設計和人物設計互成鏡像。沒有故事設計,人物就不可能得到深刻的表現。”——羅伯特·麥基

當電影沒有劇本就開始去拍攝的那一刻起,故事的結構也就自然崩塌了。看得出來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很多,比如對先天性病患嬰兒和殘障人士才自我認知和社會認同的問題上的關注,對親情關係的呈現以及對生命的權利的探討等等,每一個都是非常值得深入發掘發掘拓展的話題,但沒有劇本的故事,面面俱到也就意味著淺嘗輒止。

2、電影要引起社會話題發酵,不能只靠題材,質量才是根本

任何一部現實題材影片,想要形成社會話題的發酵,其首要前提是故事要好,至少不能崩,在保障影片質量的前提下,觀眾自然會將他們對影片自身的討論延伸到對影片之外的,其社會意義的討論。


楊冪的「寶貝兒」撲街了


關於《寶貝兒》所要反應的社會現狀,先要引起的社會話題,導演劉傑在闡述創作初衷時曾介紹,是一個朋友的親身經歷讓他第一次關注到“出生缺陷”這個問題。“當時醫生給了我的朋友三天時間考慮,最終他決定讓這個嚴重腦積水的孩子活下來,但後來他和他的妻子為了這個孩子付出了很多。”而後在多個福利院、兒童醫院走訪的見聞,讓劉傑導演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更多的困惑,“如果我對一件事情產生了困惑,我想到的唯一解決辦法就是把它拍成電影。”

但《寶貝兒》在質量層面如此不堪的情況下,後續自然無力引起社會話題的發酵。導演此前質疑貓眼等平臺的評分機制,以及回懟官媒對於楊冪演技的Diss,或許本意上是想告訴觀眾,這部片子並不爛,想讓大家通過電影引起大家對於“有缺陷嬰兒”以及孤寡老人的關注,但是此時媒體輿論,從主流媒體到營銷小號,幾乎都在拿影片質量、楊冪的演技開涮。過多的注意力被放在楊冪以及影片有多不好看上面了,電影所反映的社會議題反而被削弱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與導演所說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背道而馳。

3、影視公司佈局文藝片,以小博大或不切實際

這一切也導致背後的資方大大虧損。

電影《寶貝兒》的主要出品方,愛奇藝影業抱負不淺。作為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新銳的影視公司,愛奇藝去年曾發佈“17計劃”,其中包括《八月》《淡藍琥珀》《桃源》等,而“17計劃”從相對小眾的文藝片類型著手,一是從多元化角度豐富電影市場類型和題材,另外一點是為愛奇藝培養自己的新導演。


楊冪的「寶貝兒」撲街了


中國電影在進入商業時代後,從未有哪個時刻,像今天這樣把文藝片推崇到如此高的地位。資本的瘋狂追逐,必然會讓文藝片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但同樣也會導致新的問題出現。

《寶貝兒》這部片子便在此種環境下應運而生,有著文藝片的本質,卻帶著強烈的商業片外貌。電影上映之前團隊為電影不停地進行造勢,電影上映前期不停地為路演奔走,楊冪甚至還為電影寫了一篇長長的感悟,導演劉傑在微博不停地轉發對《寶貝兒》有利的影評,儼然一副商業大片的宣傳手段。以至於大家不得不將其拿來跟《親愛的》以及國慶檔上映的《找到你》作對比,但這兩部都是破億的影片,這無疑讓《寶貝兒》的期待值也隨之拔高。

海外電影節的加持,以及12家影業公司擔任發行的保障,雖說是的其在上映首日,獲得了院線排片極強的支持。但由於電影節奏過於沉悶,多數觀眾表示看不懂,使得電影的表現迅速滑落,其實這是典型的市場錯判。因為大多數觀眾都把這部電影當做是商業類型片,但實際表現與觀影期待極為不符,這也是《寶貝兒》在票房口碑雙撲街的原因之一,因為很多普通眾感覺自己像是被騙了,甚至一大部分人是在電影院睡過去的。

近些年中國電影市場已經迎來了多元化發展的契機,在主流觀眾觀影審美持續提升的情況下,文藝片的市場也已經開始逐漸轉暖。但不論進行怎樣的提升,小眾的文藝片,也不會徹底變成大眾電影消費的主流。而資本佈局文藝片的初衷是以小博大,二者觀念的違背蘊藏著巨大的裂痕。《寶貝兒》的撲街,也意味著愛奇藝影業的以小博大或許不太現實。

4、市場越來越寬,並不意味著文藝片的道路就會越發平坦

近年來電影市場逐漸成熟,國產電影質量的提高、觀眾理性的迴歸、電影類型的多元化、文化價值的表達等方面都在發生積極的調整。

因此,從2014年反映“打拐”題材的《親愛的》,2015年聚焦兒童拐賣的《失孤》,到今年聚焦兒童撫養權的《找到你》,都是在揭露當前社會陰暗面或者反映社會當下存在的問題中,將一個又一個社會熱點拋到臺前,在引發觀眾深思。


楊冪的「寶貝兒」撲街了


放在大環境裡看,這些電影的出現打破了電影市場娛樂性的壟斷地位,能夠引發關注就已經是一種進步和成功。此外,也是由於市場上IP熱、玄幻熱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觀眾的需求也隨著而改變,因此這類電影才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但就整體而言,伴隨著電影市場的產業化改革,現實題材影片雖然有機會發光發熱,但也在經歷著它的週期性沉浮,而其中現實題材的文藝片則是其中最弱的一環,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在影市遭遇寒冬期,三四線城市這兩年下沉停滯、前些日子低價票徹底補消失後,普通觀眾在觀影選擇也會日漸理性,高質量的國產喜劇和高質量的特效大片會形成一個新的需求熱潮。此種條件下,雖說比起以前,文藝片有了更多的機會,但道路會比以前更加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