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之大紅燈籠高高掛,你挑過美麗的燈籠嗎?

有一首美麗古老的詩,譜成的歌曲。“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月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這是說的元宵節的思念。

國風之大紅燈籠高高掛,你挑過美麗的燈籠嗎?

詩人流連在一年一度的元宵節裡,街上掛滿了燈籠,照得如同白晝,而在燈光月影之下,那個去年美麗的倩影的地方,除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就是宛如去年那美麗的燈會。但人的心已經淒涼了。

經由鄧麗君演繹的這首古曲,別有韻味。在旋律中,人們看到了一盞一盞美麗的燈籠,以及無限離人的情思。

燈籠最初是燈具的一種。出土的文物,有著青銅器的宮女掌燈,在紙張發明之前,燈具通常是很笨重的。但是也有例外,那是因為在紙張發明之前,人們還發明瞭布匹和絲綢。用布匹和絲綢做成燈具,起到了照明的作用,也起到了調節光線的作用。

國風之大紅燈籠高高掛,你挑過美麗的燈籠嗎?

在祭祀的典禮上燈火一直是最重要的道具。所以燈籠的出現,並不奇怪,那是對火的一種運用。只是在紙燈籠出現之前,燈籠的製作和價值一定非常昂貴。

是用紙做的燈籠,是漢朝紙張發明之後。而佛教傳入中國,又有點燈敬佛的做法,所以從漢朝的時候就在節日裡掛燈的習慣。這種風氣由貴族上層蔓延到下層,又由於紙張的發明,做花燈,掛燈籠,在節假日裡以燈籠來慶祝祭祀,變成了全民的狂歡。

從唐朝開始起,就有元宵節,看燈籠以及在燈籠光線的影子下,用夢幻開啟新年的做法。

張燈結綵,成為中國人節假日最重要的一種表達喜悅的方式。

國風之大紅燈籠高高掛,你挑過美麗的燈籠嗎?

而每年正月十五的花燈節,更是把燈籠推向了一個高潮。從唐朝就開始有記錄,每年的元宵節就是花燈節。這個時候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人家,尤其是女性,都有上街看花燈的習俗。這些平日裡的深閨女子,只有在一年不多的時間裡,才有法定的節日可以出街。就是在這一天出去是沒有什麼限制的。

明朝的婦女在這天晚上穿著白綾襖,下穿月華裙,姐妹同行,可以大街小巷的走動,叫做走年。而在花燈節,就有更多姻緣的傳說。不是自家的小姐對眼了那家的公子,就是有情人一起攜手去看燈籠。

國風之大紅燈籠高高掛,你挑過美麗的燈籠嗎?

那麼燈籠上面有什麼好看的呢?因為各種材質做成的燈籠,有絹,有蠟紙,有竹骨支撐的燈籠,用木頭做的邊框一樣的宮燈,有做成各種動物和人和山形狀的彩燈。在燈籠上又有寫詩的,又有猜謎的,各種顏色交相輝映,各種燈綵燈與明明暗暗,襯得人世間好一派的熱鬧。而這時十五的,圓月又在天上。這是人間天上的勝境。

談完了元宵節的花燈,我們再談一下用作日常的挑燈。用作日常的挑燈會比元宵節的花燈耐用。你看到宮女們一盞盞挑在手裡的宮燈,雖然不夠重,但絕對要有分量,壓得住幾級的微風,通常都是由有分量的木頭做成,用絹紗糊表。

國風之大紅燈籠高高掛,你挑過美麗的燈籠嗎?

而《紅樓夢》裡曾經出現過一盞琉璃防風燈。說那盞燈可以防雨,因為上頭有所遮蓋。而琉璃又類似於現在的玻璃,起到了透明照明的作用。

唐朝詩人李商隱寫,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那麼在雨中所打的燈籠,一定是有防雨防風的作用。他們會是用什麼樣的材質做呢?

為了使紙張或者綢布防雨,用桐油侵潤過的桐油子或者桐油布,就很好的解決了這樣一個問題。

國風之大紅燈籠高高掛,你挑過美麗的燈籠嗎?

一盞盞夜晚像小月亮一樣的燈籠,在現實的需求中更有著審美的意境。天上的仙女們都是挑著燈籠的,而宮廷的妃嬪們,在儀仗中也往往會有專人打著燈籠。而一個深閨的少女,提著一盞小燈籠,也往往是許多詩人心中憧憬的美麗。

作為喜慶吉利的燈籠,在重要的時段和場合有著分外重要的意義。比如天安門上一長排巨型的燈籠,又或者各種重大節日裡。高高掛起的紅綢布燈籠,代表著喜慶團圓熱鬧圓滿。

而勝雪的夢裡,常常為遠人送行,手邊的挑的就是一盞小小的燈籠。當然明麗或者朦朧的光線,照在無聲的腳邊時。我願意這條路永遠也走不完。

國風之大紅燈籠高高掛,你挑過美麗的燈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