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東阿古代遺蹟:項羽墓找到了,在東阿?!

資料整理提供:曹傳喜

東平湖一望無際,碧水藍天,群山環抱,風景怡人。地處東平湖東岸的舊縣鄉政府駐地東南五華里的大王峪內,有一座千年古冢,當地人稱“霸王墓”或“霸王墳”。它原佔地六十餘畝,高十幾米,直徑三百餘米,墓旁有高大的漢柏和楊樹,並有後人憑弔時留下的碑刻數方。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墓旁取土時,發現古代使用過的灶坑數十個。每逢節假日,當地百姓自發來拜祭項王墓。難道這就是秦末叱吒風雲的大英雄項羽的葬身之地?他怎麼又會埋葬在這裡呢?

探尋東阿古代遺蹟:項羽墓找到了,在東阿?!

項羽,原名項藉,生於公元前232年,死於公元前202年,下相(江蘇省宿遷)人。

探尋東阿古代遺蹟:項羽墓找到了,在東阿?!

公元前203年底,楚軍終因糧草供應不足,主動和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河南省滎陽廣武山)為界,鴻溝以東屬楚,以西歸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楚河漢界”。這次和議之後,楚軍向東撤軍。而劉邦卻乘機大舉進攻,將楚軍追至垓下(安徽省靈璧南沱河北岸),將楚軍團團圍困起來。 公元前202年的一天夜裡,項羽的愛妾虞姬正陪伴在他的身邊借酒澆愁。忽然,聽到四周的漢軍都唱起了楚國的民歌。項羽大為恐慌,心想:漢軍中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楚人,難道漢軍已經把楚地全部佔領了嗎?這就是“四面楚歌”典故的來歷。此時的烏騅馬也暴跳嘶鳴起來。面對此情此境,項羽悲憤淒涼地唱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悲切地唱到:“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以命相殉,左右將士無不黯然淚下。以後人們便把項羽和虞姬的這段愛情故事,編成了戲劇《霸王別姬》。 夜半時分,項羽匆忙率領八百名強悍的將士從東南方向突圍。等漢軍發覺時,急忙進行追趕。項羽突出重圍後來到烏江(今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鎮)邊,又被漢軍追上了。

《史記•項羽本紀》(下簡稱“本紀”)記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項羽自刎以後,漢將相互爭奪項王屍骸,併為此相互殘殺死了數十人。王翳勢力最強,首先得到項羽的頭顱,呂馬童與楊喜、呂勝楊武等四將,分別得到軀體的一部分,前來向漢王報功。漢王下令將五體湊合,果然相符,遂即分封他們五人,命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 據《史記》記載,項羽在烏江自刎,楚地全都投降了漢王劉邦,只有魯國人不投降,他們不相信項羽已經戰死。漢王率領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魯城,但兵臨城下,“猶聞弦誦之聲”。考慮到他們恪守禮義,為君主守節不惜一死。便取項王頭顱給魯人看,守城的李將軍拔劍自刎,魯地父老被迫紛紛投降。因為當初楚懷王封項羽為魯公,他死後魯國又最後投降,並且谷城一帶當初又是項羽的根據地,所以,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谷城附近,即現在的位置,並建祠堂以祭祀。漢王親自發喪,慟哭離去。

探尋東阿古代遺蹟:項羽墓找到了,在東阿?!

那麼,歷史上的楚霸王項羽墓究竟是哪裡呢?筆者認為我們還是應該依據最早的史料探討真正的項羽墓,而最早的史料就是《本紀》了,即“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明確指出項羽是葬於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進一步說明項羽葬谷城的可信性。而《史記》作者司馬遷距楚漢戰爭時間較近,也應最詳實。《史記》中的“谷城”,即今平陰縣東阿鎮。《辭海》記:“春秋時齊國谷邑,秦代稱為谷城,也稱小谷”。漢時置谷城縣,與東阿並立兩縣,同屬東郡,北齊時將谷城併入東阿縣。

歷史上由於黃河氾濫改道,東阿縣治也多次挪移,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移至谷城。歷史上記載項羽墓在谷城的較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八濟水篇:又北過谷城縣西,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是谷城縣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縣有黃山臺。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城西北(應為西南)三里,有項王羽之冢,半許毀壞,石碣尚存,題雲項王之墓。餘按《史記》,魯為楚守,漢王示羽首,魯乃降,遂以魯公禮葬羽於谷城,寧得言彼也。濟水又北徑周首亭西……又北過臨邑縣東,……濟水又北徑平陰城西。 唐初魏王李泰《括地誌》: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徵記》:項羽墓在谷城西北(應為西南)三里半許,毀壞,有碣石“項王之墓”。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漢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濟北谷城有項羽冢,此又有墓。按《漢紀》:斬羽東城,楚悉定,獨魯不下,乃持羽頭示其父兄云云。《項羽傳》:楊喜等五人,各分其一體,豈此葬其體,谷城葬其頭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史記》漢高祖以盧貢禮葬項王谷城,即“濟北谷城”。清代洪亮吉遊谷城謁項羽墓,也有一篇
《東阿縣西楚霸王墓記》:予以屠維之歲始夏之月,夜抵東阿縣於舍第。及長白謬君尋西楚霸王之墓。維時暑目傾谷,美風滿山。元扃既臻,雙壟兀雲。尋碑讀之,雲有李將軍從王死,實附葬焉。嗟呼,史遷不亂,其名列五代並遺其說,獨使天橫之客揚義魄於車湖,彭越之臣振哀聲於西日,予實恨焉。且夫世之謂大王者,徒以淮陽。舊范增本楚生簡賢之名,虞兮一致駿焉。———楚邦遺臣,獨高埋舄之誼,大王之愛士至矣,將軍之報主忠矣。是知之崛起得死士而能,然一人從之,較興王而裂矣,天之知也,人何恨焉。於是索此村酒,敬奠英魂。昭臣主之大綱,破古今之殊說。可知無松濯濯,不偃漢家之大風。是為記。上述史書中記載的項羽墓,其地理位置就是今天的東平縣舊縣鄉東南五華上述史書中記載的項羽墓,其地理位置就是今天的東平縣舊縣鄉東南五華里處。《東阿縣誌》亦有:漢項羽墓在縣城南,漢高帝既滅楚,魯猶為項羽守,乃將項羽頭示魯兵,乃降。遂以魯公禮葬於谷城。歷代文人騷客及行政官員也多有前來憑弔者,如南北朝時庾有吾、宋王爾梅、明趙邦彥、清顧炎武等,其中明代詩人張方處有《項王墓詩》二首,一為:“百二秦關王氣孤,八千橫掃仗昆吾。山圍鏵領荒墳在,水繞清溪故國無。花草千年迷往事,精靈異代想圖雄。李君節義邱山重,春史無名問老夫”。清代進士德清人俞樾在《項王墓》詩中亦有“已置頭顱生贈客,還留魂魄戰死神”之句。至今墓前仍有清代宋思仁所刊殘碑一方,上曰:“楚霸□□。一劍亡秦力拔山,重瞳千載孰能攀。風蕉鹿行人憾,漢寢於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烏江,至和時,見古木蒼欝,廟寰□□,郡民祈福者日踵接焉。餘以感王之英雄蓋世,宜於威靈蘇濯也。戊申之春,餘來守汶陽,過谷城,見村碑苔蘚,古冢□□。詢諸士人,亦為□□王墓。悽風瑟瑟,曾舞而過……”。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政通人和,文化興盛,深入挖掘古代歷史文化,對我們學習和研究地方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探尋東阿古代遺蹟:項羽墓找到了,在東阿?!

項羽起兵於江東,三年滅秦,分封王侯,自號“霸王”,勢位雖短,但“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故事也歷代流傳,“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頌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愛江山更愛美人的愛情故事,被文人墨客譜寫成《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 (圖文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