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一樣嗎?讓我們讀讀金融危機史

前言:本文是筆者優秀財經書書評系列的第一篇,這系列書評中所介紹的書籍,都是筆者讀過的覺得在同類書籍中最為優秀的,通過寫作書評一是可以讓筆者重新溫習好書;二是可以幫助讀者直接選擇好書,避免自己摸索;三是可以促進筆者繼續讀書,否則會很快沒有題材可寫。選擇本書作為第一篇,取決於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宏觀環境,"讀史可以讓人明智",讓我們來讀讀金融危機史。

這次不一樣嗎?讓我們讀讀金融危機史

一、“動物精神”與過度舉債

沒有人會喜歡危機,每個人都喜歡繁榮,繁榮給人們帶了無比幸福的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每次繁榮時人們總是過度樂觀,人們總是認為這樣的繁榮是由無比堅實的基本面支撐的,人們總是能找到人口結構、技術進步、制度改革等等各種理由,說服自己"這次不一樣"。每次金融危機或者經濟危機爆發前,我們總是能聽到這種“這次不一樣”的聲音,因此本書的作者直接把書取名為“這次不一樣”。

這種過度樂觀的情緒往往會使政府投放過多的貨幣,企業使用高槓杆來提高股權回報率,推升股票價格,居民通過加大槓桿來消費和購買房地產,最終把經濟增長推升到長期可持續增長率之上,直到無法持續,接下來各類主體都將面臨痛苦的去槓桿過程,這個去槓桿過程極有可能導致金融危機或者經濟危機的爆發。我們發現由於人類人性中的“動物精神”,人們總是在極度樂觀時過度舉債,而人們看到的繁榮,相當部分是由於過度舉債實現的,而幾乎所有的危機都是人們過度舉債導致的。

二、一個長期的歷史視角

本書作者使用橫跨八個世紀的時間序列數據庫,使本書獲得一個極其長期的歷史視角,而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是基於1980年以後的數據。正於本文作者所說,研究者用25年的數據想去看“百年一遇的洪水”,只有25%的概率,如果用八個世紀去觀察的話,就有八倍的機會。例如使用長期的歷史視角使我們發現主權債務危機不是拉美和少數歐洲窮國才會發生,各個國家發生的概率幾乎是均等的,之所以我們產生這樣的錯覺,是我們以前研究使用的數據時期太短的緣故。

這樣的研究結論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從一個長期的歷史視角來看,美國目前如此高的政府負債是否可以持續下去?美元會一直充當儲備貨幣嗎,可以一直這樣借新還舊,規模不斷擴張下去?當然歷史會去做檢驗。

當然沒有人希望在自己生活的時代發生主權債務危機,但是對筆者這樣的資產管理人,就不得不去思考這樣的問題,在那樣的環境下是否還能夠生存下來。

三、定量化的金融危機史

本書主要討論了主權債務危機、銀行危機、匯率危機以及通貨膨脹危機這四類危機。寫金融危機的書籍很多,例如1989年金德爾伯格出版的《狂熱、恐慌與崩潰》非常著名,但是大多數此類書籍均重在事件的描述,更多的定性分析,而本書的重要的特色在於所有的觀點和結論均由數據支持,換句話說是定量化的金融危機史。通過定量化的表達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這四類危機是如果發生的以及造成怎麼的危害,此外本書還探討了不同金融危機發生的順序的共同模式。

四、我們從中能夠學到什麼?

我們是否能夠從對金融危機史的研究找到危機早期預警方法,本書探討了對四類不同的危機設置相應的指標來對其進行早期預警,同時國際金融機構例如IMF在降低金融危機風險方面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從對歷史數據研究發現一些國家一旦陷入主權債務危機,會導致未來連續違約,例如阿根廷,本書討論瞭如果通過國家升級來避免這樣狀況的發生。

此外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夠克服人性,認識

其實每次都是一樣,經濟的各類主體最終都要為過度舉債付出代價。

寫在最後,從去年眾多的經濟學家討論中國經濟進入所謂的“新週期”,到今年我們面臨不斷下滑的經濟增速,是否大家能夠意識到那個所謂的“新週期”是由居民過度舉債購買房地產導致的。

這次不一樣嗎?讓我們讀讀金融危機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